APP下载

我国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运行实践探讨与展望

2022-11-25姚建新王侃王娟曾广建俞卫良吴晓飞楼淑芬梁梅燕

中国环保产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收贮放射源废物

姚建新 ,王侃 *,王娟,曾广建,俞卫良,吴晓飞,楼淑芬,梁梅燕

(1.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杭州 310012;2.国家环境保护辐射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12;3.浙江省辐射环境安全监测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12)

随着对核技术的利用越来越广泛,我国废旧放射源等放射性废物数量不断增加,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监管问题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热点。我国于2009 年前后在全国范围内共新建、改建扩建了31 座城市放射性废物库、1 座国家放射源集中贮存库,其中城市放射性废物库(以下简称废物库)主要负责集中收贮科研、教学、医疗、工农业生产,以及其他核技术应用中因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而产生的低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和废旧放射源。废物库的建设和安全有效运行,对保障全国放射性废物的妥善处理、贮存和处置,提升辐射环境管理水平,降低放射性废物对公众和环境安全的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废物库经过十多年的运行,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与当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整体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

1 浙江省废物库运行现状

1.1 设施安全

浙江省废物库距杭州市区20km,交通便利,三面环山,远离居民点,位置隐蔽,植被覆盖率高,发生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能性小[1]。该废物库于2009 年投入运行,有效库容为800m3,为半地下式结构类型,库本体内部以库坑盖板为界分成地上、地下两部分,盖板以上为废物吊运大厅,盖板以下为废物贮存坑。库区建筑面积为1311m2,办公生活等配套用房1537m2。整体设计考虑了电力、给排水、消防、安保、辐射防护等各方面情况,以确保废物库的安全、有效运行。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形势,废物库的安防系统和安保措施进行了重点升级,做到“人防、物防、技防”齐抓。在人防方面,废物库的安全保卫工作由专门的安保队伍承担,开展24 小时的安保工作,包括防盗、防火、防水、防灾、防爆、防暴等工作,并做好各项记录;运行管理部门派专人负责,每天对废物库运行开展安全巡查。在物防和技防的硬件设施方面,废物库建设有供配电系统、供回水系统、消防系统、安保系统、辐射连续监测和动力管理系统等5 个系统;在物防和技防的软件方面,有废源管理系统、收源车在线监测和实时跟踪系统。每个系统都定期检查,排除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保证系统有效运行。各系统由库区值班监控室集中掌握和控制,做到安全工作及时有效、无死角。同时定期对废物库主体、库区的围墙开展检查和维护,进行必要的加固、加高,保证实体屏障的牢固安全。

1.2 运行稳定

规范化、精细化是浙江省废物库稳定运行的宗旨。废物库制定了《浙江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安全管理制度》《浙江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源)收贮管理规定》《浙江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应急预案》《浙江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使用手册》等全面的废物库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实施细则,并建立了详细的放射性废物台账信息,保证废物库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为确保放射性废物符合收贮标准,并得到妥善、安全处置,从现场监测和检查、签署收贮文件,到分类收集、处理与包装,直至将废物安全运输至废物库,入库、建档录入数据库、分区贮存管理等环节进行全流程严格把关,做到账物相符、人事一致。

人员健康安全是浙江省废物库稳定运行的基础。废物库装有通风系统,在废物入库前会对库房进行至少15min 的通风;废物库配备有便携式γ 辐射剂量率仪、长柄辐射监测仪、α/β 表面污染仪、便携式中子测量仪、伽马相机等辐射监测设备,同时为每一位库区工作人员都配备了个人剂量计、铅衣、铅帽、铅眼镜、铅手套等防护用品,并建立了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检查档案。废物库也配备了电动升降机、叉车等装运设备,既便于废物的装卸和搬运作业,又保证了工作人员受到的照射剂量尽可能低。

生态和谐是浙江省废物库稳定运行的重要目标。废物库管理人员的生活废水、生活废物都按照市政要求处理。在收贮放射性废物时,均在收贮现场进行整备后再进行收贮、运输、入库,即保证了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又确保了清洁安全入库。废物库管理部门在废物库周围布设了环境监测点位,每年都开展年度辐射环境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废物库的运行对周围辐射环境没有影响。废物库还有专人负责库区的绿化,将废物库打造成绿色生态保护基地。

1.3 能力提升

废物库管理部门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各方面的培训,主要包括规章制度、辐射防护基本知识、辐射监测仪器设备使用、消防知识和器材使用、应急通讯设备使用、医疗救助等内容。每年开展演习和演练,主要针对消防、辐射监测和防护、医疗救护等情景,锻炼和保持废物库管理和工作人员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废物库管理部门定期对应急物资及保障情况进行梳理和检查,做到常备不懈。

同时,废物库还作为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基地,对省内各市、区、县级辐射监测人员进行辐射管理和监测技术培训,并且开展现场巡源、源收贮等演练,对提升全省辐射监测和应急能力、培养地方辐射环境管理和技术人员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功能相对单一

目前,浙江省废物库的功能还是放射性废物常规收贮,主要是工业用Ⅳ类、Ⅴ类废旧放射源,尚不具备遇到特殊情况或突发应急事件时对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收贮能力。同时,医疗、科研、农业等各行业对放射性废物处置的需求日益增加,废物库对各种类型放射性废物的综合处置和处理能力存在不足,难以适应放射性废物管理需求。

2.2 贮存能力有限

根据国家核安全局年报,截至2010 年12 月31 日,全国在用放射源95 384 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废物库收贮废旧放射源11 390 枚;截至2020 年12 月31 日,全国在用放射源149 452 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废物库收贮废旧放射源56 561 枚。2010—2020 年在用放射源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废物库收贮废旧放射源统计的数据表明(见下图)。随着放射源的应用数量越来越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废物库废旧放射源的贮存量也随之增长[2020 年由于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废旧放射源贮存废物转运至国家集中贮存库,所以废旧放射源贮存数量有所下降]。

2010-2020 年全国在用放射源和废旧源数量统计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废物库对放射性废物主要是暂存,并不适合于长期贮存,同时由于库容有限,随着放射性废物收贮需求不断增大,废物库面临着满库的问题,这就对放射性废物收贮工作的持续性提出了挑战。

2.3 智能化程度不高

目前废物运至废物库后,还需要人工近距离进行废物转移,需先将废物转移至贮存桶,同时将贮存桶运送至库内指定区域,在进行放射源贮存吊装时还需要工作人员进入库区进行吊机移动、盖板起吊和放射源贮存桶吊装放置等操作,会对工作人员产生一定辐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作业安全隐患。

3 对策和建议

3.1 发挥废物库综合功效

按照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妥善处置、永久安全的原则,更好地发挥废物库功能,建议在废物库内建设配套废物处理、整备的设施,并配备相应设备,如防护气衣、切割、去污、固化、压缩减容、包装等设备;使废物库具备对放射性废物进行适当处理的能力,能对收贮的放射性废物进行去污、包装、整形及减量[2],解决放射性废液和零散废物的后期处置和可能遇到的长期贮存问题。有条件的也可以配套建设实验室,更好地对废物收贮全过程开展必要的监测。

同时,强化废物库公益服务性质,将废物库建设成核与辐射安全宣传教育基地,普及公众的核与辐射科学知识,增进公众对核与辐射安全工作的了解,增强公众对核与辐射安全的意识。

3.2 提升废物库建设标准,加强动态管理

国家应做好全国废物库升级改造的顶层设计,出台相关规定和要求,从政策上推进废物库的升级改造工作,同时应将数字化技术要求加入相关建设标准中,提升废物库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废物库管理部门应按国家相关规定要求,适时将废物转移至国家废物库进行贮存或处置。建议依据国家相关规定与库容情况及时制定定期清库计划,建议周期为5 年1 次,并对废物贮存及可能的风险信息记录建档,为废源废物的长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3 提升废物库数字化水平

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这些技术在物流、仓储等领域有着广泛且成熟的应用。废物库的废物管理也是一种智能化仓储管理,应加快废物库数字化进程,对废物库进行数字化技术升级将整体提升废物库运行能力和水平。提升废物库数字化水平可以大大降低作业风险,所有库内废物运输、吊装、安置都将由无人搬运车、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智能完成,工作人员将很少进入废物贮存区域进行人工作业;有效提升废物库存贮精细化和使用率,通过条形码或二维码等形式,精准记录和定位废物信息和位置,系统性、规范性地安排废物入库和贮存;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转变传统的出入库登记、盘库统计等模式,大大减少人员精力,实现信息快速、高效、智能化联通,使废物库管理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强在线监测能力,智能化记录废物放射性水平,以及分类、分区贮存情况,为解控处置等提供有效参考。

4 结语

浙江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安全第一”为根本原则,深入宣贯核安全文化,加大浙江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管理力度,加强建设、监测、收贮、管理、应急五大安全监管措施,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的功效。

猜你喜欢

收贮放射源废物
宁夏铱-192放射源辐射事故调查及分析
一起铯-137放射源失控事故应急监测探讨
运城市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技术推广现状及发展建议
基于梯度上升算法的丢失放射源搜寻方法
深度睡眠或有助于有效排出废物
肩负起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的重任
加强废弃放射源收贮,做好剂量防护与控制,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苏北地区秸秆收贮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电子废物何处去
大连:青黄贮收贮专项行动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