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能力风险与信用风险 控制研究

2022-11-25蔡颖萱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食品质量信用风险供应链

蔡颖萱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 271018)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饮食的追求也呈现出明显的高质量、多元化趋势[1]。而市场发展规律决定了有需求就有供应,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了覆盖范围极广的食品供应链[2]。食品供应链实现了食品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但由于食品供应链中涉及的环节较多,相关质量安全的管控问题也逐渐开始显现[3]。受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现阶段影响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分为能力风险与信用风险两部分[4]。其中,能力风险主要体现在食品供应链的单个个体中,信用风险则主要体现在食品供应链的个体关系中,对二者进行有效管控是提高市场上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5]。本文提出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能力风险与信用风险控制研究,在分析了供应链视角下食品安全能力风险与信用风险形成机理基础上,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控制策略,以期为提高食品供应链风险管控效果、优化食品市场环境提供帮助。

1 供应链视角下食品安全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为了实现对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要对风险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分析结果,采取相关策略、措施从根源上降低相关风险的存在概率[6]。为此,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权威网站和媒体报道中反馈的5 000余起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事件,对事件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结合相关访谈记录以及实际调研数据[7],分别对供应链视角下食品能力风险与信用风险的诱因展开分析。

1.1 能力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能力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供应链主体对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的保障能力存在一定不足。在食品供应链中,涉及的环节相对较多,且供应链中主体的分散程度较高,表现出规模普遍偏小的特点。这就使得食品供应链主体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限制较为明显,无法提供切实有效的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技术,在相关管理能力和认知能力较为落后的背景下,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更加突出。食品供应链运输产品的生产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而各个环节的主体大多是以相对分散的形式存在的,导致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能力及技能水平存在差异。同时这种多方参与的生产模式也使得食品产地环境污染、原料品污染等源头风险因素的控制工作较难开展,进一步加大了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能力风险。不仅如此,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的保障离不开生产加工环节对设备和管理资源的投入,而这种离散化的生产方式使得相关保障措施参差不齐。部分个体生产经营者和微小型企业在生产技术上不够先进,同时缺少科学、严谨的管理手段,可利用的资金和人才也极为有限,使得食品在供应链源头就存在微生物超标、添加剂滥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一旦食品供应链的储存、运输装备和技术无法实现高质量运行,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能力风险将成为难以避免的问题之一。

1.2 信用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中各主体之间不稳定的关系,这种相对动态的合作关系使得供应链的参与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责任感较低,并未树立牢固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3]。由于食品供应链的主导是食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在供应链的上游直接连接供应商,在供应链的下游直接连接各个分级的销售商。而食品供应链上下游主体之间的合作建立在利益合理化分配的基础上。值得关注的是,这里的合理化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分配标准,而是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的分配关系。其中,利益驱动的变化特征使得供应链的合作关系大多是以暂时结盟的形式存在的。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对于利益的分配更加倾向于实际产出,而对于风险责任的划分尚不完善,二者的一体化机制存在明显不足。同时,由于现阶段并未出台完备的固化双方关系的法律规定,导致企业在个体利益驱动下,合作关系中各主体的协同意识较为薄弱。结合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食品供应链结构松散、主体合作关系不稳定是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信用风险的核心问题。再进一步分析,出现结构松散、主体合作关系不稳定的原因是在食品供应链中食品质量信息的透明化程度较低,无法实现百分之百的信息对称。在食品供应链的终端,消费者判断食品是否安全的方式主要是感官判断,而食品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也就是销售商,其判断食品是否安全的方式更加倾向于指标检测结果,导致消费者和经销商之间出现了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上的不对称。部分商家利用该“盲区”,通过虚假宣传等方式以次充好,导致市场上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参差不齐,诱发食品质量安全信用风险。

2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能力风险控制策略

2.1 加强食品供应链体系建设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能力风险控制中,相关环节的管理难度较大。因此,为对其实现有效控制,必须要在降低食品供应链运行成本的前提下,提高食品在供应链各环节的监管力度。为此,可以充分结合食品供应链的构成情况,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建立供应链食品流通信息为基础的数字化管理体系,通过对单品生产规模统一化,对物流信息统计标准化,将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与物流管理机制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产销储配售一体化的食品供应链体系,减少中间环节的分支,降低管理难度。此外,可以借助数字化平台构建食品订单流通轨迹定位体系,使得食品在供应链的源头到供应链的终端都能够做到可溯源,从而提升食品供给的安全水平,改善对供应链的调控能力,降低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能力风险。

2.2 加强流通领域安全监管

食品在供应链中流通的过程是一个涉及领域多、涉及风险点广的过程,仅以生产经营企业的自我约束力难以实现对相关风险的有效控制。因此,从宏观上,要积极完善流通领域安全监管机制,对于问题食品,应对其所在供应链进行严格处理,对不合格食品采取退市、召回、销毁等措施,同时公布相关治理制度,建立以生产经营企业为管理主体、以政府监管部门为管理手段的行业生态。不仅如此,供应链食品质量安全能力风险控制离不开科学的防控体系支撑。在充分结合食品在各个流通环节的质量管理标准后,要建立与之对应的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管理责任链,以更加细致化的区域划分、更加系统化的风险管控手段及更加严格的质量管控标准对食品供应链涉及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进行监管。但需注意的是,不同区域的风险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具体的实施阶段,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分析风险点,结合风险分级划分结果,对重点区域、企业、环节和产品实施个性化的防控、排查措施,从根本上降低食品供应链企业能力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 问题。

3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信用风险控制策略

3.1 完善合作关系条款

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是确保食品供应链可靠性的基础,也是降低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信用风险的关键。为了实现该目标,在确定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后,需要以更加完善的合作关系条款维护双方的利益,界定双方的责任,这就要求在合同内容中补充具有防御性质的条款。当现有供应链中的企业达成纳入新企业进入供应链的共识时,相关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都需要承担相关的责任。不仅如此,结合供应链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合同中明确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设备和资金投入要求,以此降低由于能力和资质问题带来的不可抗力信用问题。借助合同中的防御性合作条款,实现对供应链中的企业的约束,以统一的标准对供应链中的企业进行管理。

3.2 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

更加透明化的信息共享机制是提高食品供应链各环节自我监管作用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各个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行动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交流机制不仅可以提高供应链的周转效率,对于供应链中各环节的协同调节也有积极作用。当供应链出现风险时,可以根据对应的信息实现对其的溯源,不仅提高了对问题食品的追踪效果,同时也为明确责任提供了极大帮助。依据共享信息中显示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补救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风险的有效规避。在具体的共享信息中,要包含食品供应链的物流信息、食品生产企业及中转企业的库存信息、经销企业的销售计划信息以及现有订单信息,结合实时销售量信息,实现对供应链各环节的协调运行,降低信用风险。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诚信档案,对于存在运输、销售不合法食品供应链企业,将其添加至诚信体系黑名单,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其进行惩戒。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4 结语

在食品供应链中,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且分布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相关质量安全风险的存在使得食品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为此,本文提出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能力风险与信用风险控制研究,针对各类风险形成的源头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控制策略,希望为食品供应链安全、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助力,为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食品质量信用风险供应链
解艾兰:食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信用风险的诱发成因及对策思考
热成像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