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教学:困境、原则与对策

2022-11-25王珊珊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古典古诗词诗词

文∣王珊珊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沉淀为华夏民族最宝贵的诗文精神财富。古代文学内容丰富,记载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历程,蕴含着优秀的文化精神和不朽的艺术魅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教化。我国在文化发展史上有“诗书之国”的美誉,古人有“以文会友”“以诗传情”等风雅之事,现代人亦有“吟诵品鉴,人生乐事”的雅趣之举。古典诗词以其独有的艺术特质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熠熠闪光。

一、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教学的困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美育作为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古诗词对于学生的美育来说,的确是一种适宜的媒介。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对中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古诗文在课本中所占的比例,对在古诗词教学中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更为有利。然而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说,依然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对山东省聊城市5所代表性高中语文课堂古典诗词教学进行调研,发现了如下问题。

(一) 应试教育下重视技能、忽视审美

有将近一半以上的教师要求学生当堂背诵本节课的诗句,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用于检测成效。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高考至上”“一切为高考服务”的观念贯穿于整个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背诵、默写重点句,忽视了学生真正想要了解的方面。教师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归结于教参上的统一标准,向学生灌输答案式的结论,以教师的想当然代替了学生的多元理解,以高考的可能考点代替了诗词理解的重点。这种诗词教学方法的不合理性显而易见。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不能局限于考试的框架之中,而应该充分考虑文体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又要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二) 课堂教学教师主、学生次

多数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教法单一,多以串讲法或背诵法为主,教学过程程式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笔者在课堂观察和访谈过程中发现,目前惯用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式基本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满堂灌”地讲授,将每句诗词的含义、个别用词的精妙之处,甚至诗词传达出来的深层情感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动脑,只要记忆就可以,至于是否还需要体会古典诗词背后的故事、情感则不在考虑范围内。学生认为如果教师没有要求,考试中也不会考到,那就不需要在这上面花费心神、精力。这样的课堂看似重点突出,实则挂一漏万,由于教师错误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放错了重心。以串讲法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师认为,45分钟的课堂时间有限,组织学生讨论思考的环节会浪费大量时间。他们还认为有些知识点如果不帮学生串讲,学生体会不到。习惯采用背诵法教学的教师则认为古诗词背一背,主旨大意记一记就可以了,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这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无视古诗写景状物、抒情明理的表现特点,大多采用“一解题,二释词,三释句,四总结”之类的拼搭组合,忽视了审美情感在课堂中的流动。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品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不但没有收获古典文学审美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甚至慢慢丧失自己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不能对古典诗词传达出来的情感进行独立感悟。既然学习者缺少自己的独立感悟,一味地被要求去记忆去接受,古典诗词学习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三) 教学方式刻板机械

不可否认,在目前高中古诗词的实际教学当中,一线教师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较为机械、单一,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依然固守多年前的教学模式——首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去剖析,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诗词的中心思想或情感,再圈点勾画出需要学生背诵的诗句,布置好任务即可。教学的重心和难点都放在了高中生对于字词、句子的简单理解和机械翻译上。至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否真正体会到古典诗词之美,教师并不关心,学生也不知道如何体会。这种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确实做到了“句句落实,滴水不漏”,但是也破坏了原诗词丰富深远的意境之美。对古诗词教学除了基本知识外,更要注意其整体感、意境美。这样才能既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教学的原则

(一)情感体验原则

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包含丰富的情感,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情感的积极参与。情感和审美可以比作一对双胞胎兄弟,二者心灵相犀,相辅相成,只有投入真挚的情感,自身审美才会有所提升。同样,审美能力的提升必将进一步促进感情的体会和理解。所以,要想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美,离不开其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师也应该以此为教学原则开展审美教学活动。“人如果没有进入某种特定的情感状态,那么现实的对象就很难满足他的需求,如一支钢笔就是钢笔本身,一本诗集仅是诗集自己。但是假如这支钢笔伴你多年,由于长期使用而称呼它为‘朋友’;这本诗集经你阅读之后,发现其中的诗歌特别能表达你的心声,于是你称这诗集为‘知音’。”[1]你投入了深厚的情感,必然会产生别样的情绪,学生在诗词学习中投入自身情感也必定能够做到与作者对话,哪怕相隔着上千年。

那么在诗词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情感体验的原则呢?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保持饱满的激情、积极的态度,根据不同情感类型的古诗词营造出相应的情感氛围,学生因此受到感染,会变得思维活跃、情绪振奋,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体会古典诗词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利用背景音乐或视频朗诵,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利用插图等效果展现诗中丰富的色彩图景。最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应主动将自身的实际生活经历和诗词中的情感进行比较,找到相同之处,从而引起共鸣。

(二) 自主能动原则

古典诗词教学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也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该鼓励学生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审美能力的提升。高中时期的学生,感性思维慢慢地向理性思考转变,这个时期学生的辩证思维与逻辑推理也日趋成熟,对于未知充满了探索和创造的热情,应适当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在古诗词教学方面也应该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凭自己的喜好选取不同风格的诗歌,自行去参悟。高中阶段古典诗词教学的其中一个目的也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自学自悟的能力,毕竟教材中所选取的古诗词仅仅是中国古典诗歌长河中极其微小的几朵浪花,更多的资源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搜集、学习。新课改提出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力求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中,更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教师只需创设有利条件,适当布置任务,放手让学生尽情去思考,在此基础上再有目的地引导总结,将大家的思维结果汇总评价即可。比如,课前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针对该诗去查阅相关资料,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素材,包括诗人的生平事迹、诗词的写作背景等,然后教师在课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围绕作者或相关作品展开思考,合作分享成果,共同解决基础的诗词问题,如诗词大意、思想感情等,最后由教师进行查漏补缺。对学生已经明白的问题无需过分强调,对学生遗漏的地方则要具体补充。整个教学过程要求教师把握好“度”,既不能过满,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到古诗词蕴含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三) 寓教于乐原则

古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曾在《诗艺》中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2]。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应寓思想内容于艺术形式之中,使人们在艺术享受的时候受到教益。这一点在古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将诗词谱曲演奏、唱诵,在享受乐音之时又感受到古诗词的文字之美。孔子也曾有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正如孔夫子所说,对于学习这件事,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理解得快,然而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接受得快。因此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它融入自己的兴趣当中,既可以提高速度又能够记忆深刻。在现代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要使学生提升自身审美,不仅仅需要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需要教师精心安排课程,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途径将他们引入到学习情境当中,使学生以乐学的态度去感悟,以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寓教于乐则正是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古诗词属于文言体裁,其中典故的运用、语言的凝练、意境的含蓄,这些构成诗词优美蕴藉的特点,正是中学生理解的障碍。以他们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有限的知识积累对诗词理解有一定难度,处理不好,他们就会知难而退。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编排教学环节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具体来说,可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诗歌的环境,这里的“安全”是指学生心理的安全。换句话说,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犯错,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想法,积极鼓励学生创造诗意的想象。其次,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在古诗词的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等多个环节做到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播放诗词名家朗诵、学生自主设计古诗扩充等。寓教于乐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应该贯穿古诗词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学生更快乐地学古诗,从诗词字句中感受到美好。

(四) 平等对话原则

古典诗歌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需要在交流中生发其审美意义。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产生的审美感受不可能通过说教实现,审美理论也不应仅进行简单灌输,越是强加于学生则越容易被他们丢弃。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在教学方式上也一样。学习古典诗词,教师和学生以古诗词作为主要媒介就诗词内容和情感交流想法,教和学的主体在人格上应当是平等的,不存在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的差别,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影响诗词审美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教学应该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通过和教师对话、和诗词作品对话获得丰富的感知素材和情感体验。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不应一板一眼地强行灌输,而应像知心朋友一般带领学生去体验古人美好的思想情趣,时刻关注学生对诗句的所思所想所悟,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主体去调整诗词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才不会带着考试的紧张、背诵的压力、老师检查的命令去被动接受,他们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和老师探讨,畅所欲言。教师和学生在平等愉快的交流中,互为启发,教学相长。

三、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教学的对策

(一) 营造良好的审美情境

根据古典诗词独特的艺术美感和高中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审美情境,以求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古诗词的审美教学中,学生可以依据自我的审美体验,理解体味诗词所表达的思想精神和情感意境。教师尽可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利用多种方式提高审美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诵读、音乐配合和画面呈现等多种方式在古典诗词课堂上完成对审美情境的创设;可以将课本上枯燥的文字进行画面还原之后对学生进行呈现,给学生以“身临情景”“感同身受”的教学效果。

1.反复诵读初步感知

古典诗词句式整齐、结构严谨、韵律感强,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思索其背后的深意,初步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朱光潜曾说:“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4]也就是说诵读过程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在诵读过程中调动自己多方面的能动性,运用想象、联想,还原出诗词所表现的情境和意境,从而对诗词做出细致、到位的理解。

2.音乐配合深入理解

在诵读的过程中如果辅之与诗词内容相符的音乐,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作为听觉艺术能够给人的听觉神经造成冲击,音乐和诗词相配合,能够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学生更容易入情入境,画面也会更生动形象。古诗词学习中若能将音乐美和文学美结合得恰到好处,不仅能让学生高效地学习理解诗词,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3.画面呈现引发高潮

在创设诗词审美情境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反复诵读和教师播放相符音乐激发引导,适时呈现古典诗词内容的画面情境更能将学生的想象引向高潮。如学习王之涣的《凉州词》,可以在大屏幕上呈现黄河与远山相结合的图片,将自然环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学习李白的《蜀道难》,可以结合四川地势特征将山路崎岖陡峭之势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更真实地去体会。古典诗词也讲究以诗歌的意境入画,或画作之上题诗明志。字画二者完美结合,是古典诗词的特点,也是学习古典诗词的捷径。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暝》)

诗中描绘了一幅充满情趣的山中景物图。学生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影像,但诗中独特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则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联想和审美想象力,去细细体会。

(二)挖掘独特的审美要素

古典诗词作为一种集合了多种审美要素的文学表现形式,可以带给学生多样化的审美体验,成为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最适宜的媒介。古典诗词教学应该立足于诗词最根本的特征,挖掘作品背后丰富的审美要素,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审美能力。古代诗词所蕴含的审美要素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精练简约的语言之美、博大精深的绘画之美、朦胧万变的意象之美、旋律悠扬的音乐之美。

1.精练简约的语言之美

诗词是以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承载着深挚情感的有韵律的文学样式,它所表达的情感比散文更浓烈、更醇厚,它追求言简意赅,语近情遥,具有一种简约含蓄之美。[5]古典诗词有较为严格的字数限制,要求通过凝练深刻的文字实现诗人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诗词以简约含蓄为贵,这种言简意赅的特质带给学生的直接感受就是无穷的想象空间和无尽的审美体验。一般来说,豪放诗词需要表现出壮美,常选用激越、强劲的词语来展现。试读“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以体会到磅礴的气势。婉约诗词,常选择轻柔、含蓄的词语来表现内在思绪。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不胜枚举。

2.博大精深的绘画之美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博学家达·芬奇曾说过:“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这与我国古典诗论中“诗中有画”的美学原则不谋而合,都说明了古典诗歌具有绘画美的特点。诗人通过语言描绘画意,融入大量的主观情感,使诗与画达到调和,呈现出或对酒当歌,或举杯邀月,或大漠孤烟,或泪眼相看的多层次画面。如: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唐·王昌龄《从军行》)

在诗人的笔端,我们看到饱经沙场的战士,独坐在黄昏的秋风中,思念千里之外的妻子。这样一幅极尽战争之苦的悲凉画面,满载诗人的哀怨和凄苦,给人以震撼心灵的魅力。

3.朦胧万变的意象之美

古典诗词简约、含蓄,作者很少直抒胸臆,更多的是通过寥寥几笔、委婉寄情,真正的感情常常寄情言外,假借某事物来抒发情怀。比如古代诗人经常喜欢以花喻人,梅花象征品质坚韧高洁的人,菊花象征隐者高士,松柏象征孤直顽强的君子……再比如最常见的意象月亮象征着思念,柳枝代表着惜别,鸿雁联想到游子……古典诗词的意象表现使得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常常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朦胧多变。诗人用象征性的语言去暗示更为深远的意境或感情,需要学生深入体会。对于古诗词作品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首古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点拨引导。

4.旋律悠扬的音乐之美

古典诗词用词精练,对仗规范,结构统一,声韵谐婉。诗歌的韵律和内在情感相呼应,其情感表达宛如凄婉优美或气势磅礴的乐章。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格律、押韵、叠音等语言形式中,易操作且传唱度高,显示出原始音乐的美感。早在西周之前,人们就将民间诗歌谱曲加以演唱,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对于音乐美的追求与进步的足迹。

古典诗词中包含多种审美因素,表现在字里行间,扩展到时序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挖掘丰富独特的审美要素,针对每一首古诗词的特点进行有效地讲解,既要注意诗词的语法技巧,又要兼顾特定的情感表达,以期让高中生不仅掌握基本知识,而且能真正懂得诗词的独特美感。

(三)设计完整的审美环节

古典诗词教学想要在高中生审美能力提升上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对课堂的每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入手,打造最适合学生接受的审美课堂。

1.教学目标的审美设计

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成效的重要参考指标,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每一次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教学目标中审美内涵的体现主要集中于教师审美观念的转变,教师需要重新认识、定位目标,改变以往过于强调科学主义的观念,尝试将“人文精神”引入教学目标的设计。同时,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差异,预设分层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2.教学过程的审美设计

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过程,其中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方法的运用又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学内容的审美设计主要集中于作品本身,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典诗词大都属于历代传颂的名篇精品,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素材。教师在讲解诗词内容时应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感悟体会。教学方法的审美设计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教学语言、教师教态、教学媒体的线条和色彩、信息传输的流畅、教学环境的情感氛围以及学生学法上。教学过程审美设计讲究教学流程的动态美,设计巧妙、导入恰当、提问合适、应变及时、语言优美、板书精致,这是基本的要求。

3.教学评价的审美设计

完整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学评价环节,准确得当的评价对课堂教学具有诊断、调节、激励的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评价,实现审美学习的正确引导。在评价理念上,教师要由关注学生群体转变为关注学生个体,实现由注重共性到尊重个性的转变。诗词偏重个体的审美体验,教学环节应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评价也应因生而异。在评价形式上,不应该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终结性评价,仅以分数去评判学生的审美得失,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审美发展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在具体措施上,对诗词学习效果的考查方式应由复杂生涩的知识测验转向一般能力测验,比起应对考试的知识技能,诗词更关注自主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教师对课堂45分钟教学过程的梳理,还需要对理念、形式和评价的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注重模块的自然过渡,避免生硬转场影响美感体验,最终实现高中生在古典诗词课堂学习中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古典古诗词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怎样读古典诗词?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