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2022-11-25张宁洁

黑龙江粮食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素质体系农民

□ 张宁洁

(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静宁县分校,甘肃 静宁 743400)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来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1]。现代农业的发展促使我国农业产业面临新常态,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走上乡村振兴道路,基于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视角来推动乡村人才素质能力提升,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与必要前提。从现实角度来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针对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体系、培训制度以及培训机制方面的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有必要基于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现实问题来探讨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措施。

一、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现实问题

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在实践中,对于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也在通过技能培训的方式展开,但却也遇到了诸多实践问题。

(一)培训内容不够精准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素质农民的技能培训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因此,针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内容要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2],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农民技能培训内容往往存在不够精准的问题。高素质要求其掌握足够的农业产业基础技能,同时拥有较高的技能应用水平,能够利用技术与综合素质带动乡村实现产业振兴。在实践中,对于高素质农民的技能培训内容比较零散化、同质化,尤其在一些区域培训内容过于书面化,无法从理论落实到实践,因此培训内容无法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在实践调研中也可以发现,对于农民开展培训之前,大多数农民都表示没有接受过调查,地区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培训内容差异性也比较小,导致培训内容无法为农民生产实践提供指引。这种不够精准度培训内容体系导致培训内容无法充分发挥对农民现实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无法通过精准有效的培训来促进高素质农民农业生产技能的全面提升,很多农民表示培训内容也缺乏对乡村客观实际农业产业的考量,甚至部分农民表示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无法为农业生产提供现实帮助。

(二)培训模式单调形式化

高素质农民作为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以及农业生产能力的群体,很多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知识消化吸收能力仍然比较弱,这就需要丰富多元的培训模式来激发其学习动力、提升其学习效果。但是在实践中,针对农民培训形式单调、培训过程形式化的现象广泛存在。比如在实践过程中,国内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比较固化,尤其是一些技能培训组织缺乏对当地高素质农民能力与知识基础的考察,导致培训模式无法满足高素质农民培训需求,培训模式也不利于其对知识技能的吸收理解,培训效果较差。而且部分区域也缺乏对不同层次农民的差异化培训,导致技能培训对于高层次农民作用不大,对于低层次农民理解掌握又存在困难,培训成效无法保证。从实践调研中可以了解到,当前国内针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主要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的培训课程占比非常低,很多农民由于缺乏实践指导而无法深刻理解培训内容,同时,单一的培训模式也导致很多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比较低,从而弱化了农民培训效果。

(三)培训体系建设不足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产业呈现出融合发展以及综合发展的重要趋势,并焕发了农业产业新的生机;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针对高素质农民的技能培训就需要结合具体的产业发展趋势,针对农民展开综合性以及新产业相关技能培训与提升[3]。但是,在实践中,针对高素质农民的技能培训仍然以技术、技能培训为主,对于农民管理能力、领导能力、职业道德与素养等培训仍然存在欠缺,同时对于新型产业的培育过程中对于高素质农民的能力要求更高,尤其是需要更多专业化人才,因此传统技能培训显然无法满足新产业发展需求。而且,实践中的培训体系也存在不足,对于培训考核以及培训评价反馈机制建设缺失,对于高校以及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利用不充分,在培训效果的应用方面更是缺乏完善的后续跟踪机制。在农民技能培训过程中,由于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不仅使得培训效果无法保证,而且也会影响农民参与培训的质量,很多农民基于组织要求的形式化参与培训现象广泛存在,因此农民没有正确认知技能培训价值,参与学习态度也比较被动。

(四)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针对高素质农民的技能培训同样离不开一定的培训制度保障,但是制度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不足。一方面,农民培训制度中很多措施无法有效落实,培训方案不够具体、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广泛存在,尤其是落实到具体的乡村,很多培训制度由于存在实施困难而导致无法完全遵循;在实践中,大部分乡村针对高素质农民培训都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应付心态,虽然也有部分区域比较注重培训实践,但是却由于没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导致具体的培训实施缺乏指导,因此就可以发现一些培训方式与农民需求脱轨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制度落实缺乏监管的现象,缺乏对培训效果的评估,无法客观了解培训效果,农民对于培训机制的反馈沟通机制也不够顺畅,这使得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机制无法持续优化;同时,监管机制的建立也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农村培训虎头蛇尾,不利于发挥高素质农民的典型示范作用。

(五)培训机制不够灵活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灵活的培训机制,在农民培训中也要通过灵活的培训内容、培训机制来促进培训效果提升[4]。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针对农民技能培训主要以传统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为主,在培训方式以及培训过程中存在模式比较固化、培训过程不够灵活的问题。比如在绿证工程、阳光工程和百万中专生计划工程中,承担培训任务的组织机构以及主管部门需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要求来进行实施,因此,在培训过程中缺乏对农民实际情况的考虑,甚至出现了一些为了达到培训目标的形式化培训现象,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不够显著。

二、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实施对策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针对高素质农民的技能培训有必要强化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过程,有针对性地解决培训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高素质农民的典型示范与产业带动作用。

(一)培训内容精准设计

乡村农业产业振兴离不开高素质农民群体的支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也离不开对新一代农民人才队伍的建设,保证农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后继有人[5]。因此,针对高素质农民的技能培训内容体系不仅要足够完善,同时也要通过精准的培训内容设计来满足不同农民的个性化需求。一方面,要注重对农民培训之前的需求调查,有针对性地根据农民的需求调研来了解农民在日常农业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为精准的对农民培训内容体系进行设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培训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精确化与精准化来设计培训内容,基于农业产业生产实践来促进培训内容体系完善,着重考量农业产业特色以及农民实际生产情况,基于层次化、差异化来完善培训内容,推动精准培训体系建设,细化培训目标体系,推动培训效果提升。

(二)丰富拓展培训模式

针对高素质农民的技能培训,同样要建立在农民实际情况基础上,针对不同素质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农民要采取差异化培训方案,丰富拓展农民培训模式。一方面,针对农民的培训模式要注重创新,根据农民培训需要来设置多样化、差异化培训模式,通过搭建田间与教室结合的培训模式,包括一对一、手把手教学的方式来推动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在培训模式上,也要注重网络课程开发,利用手机App、微课等技术来建立线上与线下培训体系,根据农民的劳动作业时间来设置全日制、半日制以及农闲夜校等,通过灵活的培训模式来促进培训效果提升。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培训主动性较低的农民,也要注重根据其学习规律来建设培训机制,比如利用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的方式鼓励其学习农业技能,以实现全面提升农民知识素养。

(三)优化农民培训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建立一套优质的农民培训体系,但是现有培训体系的不足显然不利于农民培训效果的提升,因此对于农民培训体系的优化至关重要,尤其要加强对于农业教育资源的利用,这也是优化农民培训体系的有效措施。首先,要充分整合农业高校、职业教育院校以及农学院等教育机构,建立高级、中级、初级互补型层级教育体系,通过有针对性的不同层级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建设来推动教学机制完善。针对初级培训,可以降低准入门槛,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来建立短期辅导机制,通过阶段性的技术辅导以及培训来提升农民技能,注重农民基础知识体系完善,实现农民专项技能的提升。针对中级培训,可以依托职业教育机构来开展职业培训,通过建立更为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有针对性地根据职业教育机制来培养专业性更强的高素质农民。而高级培训则主要是依托高校资源来培养专业能力、综合素养以及技术水平更强的现代农业人才,推动高素质农民就业以及创业。在农民培训体系优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技术协会等社会资源的利用,利用这类社会组织的生产资源来建立田间学校与实训基地,对于培训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可以通过补助与激励的方式予以支持,从而进一步优化农业教育体系,为农民培训建立良好的客观条件。

(四)完善农民培训制度

完善的培训制度支持是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基本保障,要在不断强化政策落实的基础上,有重点、有方向地为农民培训政策实施提供指引,乡村党支部以及政府也要从实践层面加强对高素质农民建设方案落实。首先,完善农民培训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管理制度,从培训机构准入门槛、培训机构审批等来加强对农民培训的事前管理,从日常监督管理、定期考核、学习纪律管控来做好对农民培训的事中管理,从考核结果分析、农民反馈评价以及农业实践跟踪来做好农民培训的事后管理。其次,针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查漏补缺,尤其是在具体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制定农民培训方案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客观实际来对培训制度中存在的漏洞与不足进行补充,从而促进农民培训管理制度的完善。最后,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在农民培训制度建立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对于不同部门以及组织的职责分工进行明确,从政策扶持、总体协调、资金筹集、监督检查等方面来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重点抓好对于培训主体的监督以及培训质量提升,从而促进高质量农民培训效果提升。

(五)提高培训机制灵活性

针对高素质农民的培训机制,要注重灵活设置,建立以政府主导为主、多元主体共同协作的培训管理机制。在农民培训投入方面,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同时要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利用其他部门、企业以及社会金融机构力量来建立农民培训专项基金,确保农民培训经费投入充足。在对农民培训实施过程中,教育培训管理机制要多元化、灵活化,各级地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培训模式,对于培训模式的管理机制也应该有更强的针对性,比如针对实践教学的监管机制可以充分利用部门、企业、学校以及科研单位的力量来强化农民培训监管。除此之外,农民培训机制也要注重对农民专业技能以及培训质量的管理,主抓对农民基础教育与农业科技的教育培训监督与管理,比如推动“高素质农民”“学习型农民”评选活动,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推动农民培训效果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对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价值。在高素质农民培训过程中,除了本文提到的对策以外,还要注重对农民个人力量的发挥,让农民认识到学习专业的技能对于实现增收以及个人发展的重要价值,提升农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作为农民培训机构,也要尽可能为高素质农民的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积极响应农民的技术学习需求,促进乡村农民技能提升,为促进乡村发展以及实现乡村效益提升提供有利条件。相信在各级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教育部门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一定能够通过卓有成效的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最终实现现代小康社会建设的农业产业振兴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高素质体系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耕牛和农民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快速有力,轻松自然,这才是高素质的低音效果 Krix(凯瑞斯) CYCLONIX 18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农民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