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安顺市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振兴建设的思考

2022-11-25

黑龙江粮食 2022年2期
关键词:安顺市村寨少数民族

□ 汪 敏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贵州省委、省政府紧跟着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安顺市委、市政府随之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安顺是贵州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一部分少数民族村寨曾是脱贫攻坚战的主要阵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部分少数民族村寨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挖掘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一村一品特色产品等产业建设,安顺市少数民族村寨已有显著的变化。

一、安顺市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振兴开展现状

(一)安顺市少数民族村寨概况

安顺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有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境内有位居世界第三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5A级风景名胜区,是贵州旅游形象的窗口,也是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区域。境内土地总面积9267平方公里,人口236.36万人,辖8个县(区),其中,有3个民族自治县,11个少数民族乡,191个民族村,少数民族10.705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数的39%。2020年安顺市生产总值为966.74亿元,农业总产值184.6亿元、工业总产值227.41亿元、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8元。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大部份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传承了上百年来的生产经验、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域特色文化。

(二)安顺市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振兴现状

安顺市辖8个县区有1007个行政村,其中民族村寨占90%。近年来,随着贵州省“美丽乡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贵州省全域山地旅游”等活动的开展,独特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和习俗得以深入挖掘,通过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等方式,使一部份村寨得以脱贫致富,自《安顺市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旅游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2017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292万就业增收脱贫;2018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986万就业增收脱贫;2019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722万就业增收脱贫。3年间,乡村振兴带动了全市4.9万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2021年4月,“全国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理论研讨会”在安顺召开,“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落户安顺学院。自此,针对安顺市民族村寨开展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上的探索,打造“宜居乡村”,使少数民族村貌焕然一新。在巩固“塘约经验”“秀水经验”的同时,正在探索推进少数民族村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安顺路径”。

二、安顺市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振兴建设成效

(一)村容村貌整体改变

2021年,在脱贫攻坚战结束后,安顺市政府即时出台了《安顺市创建宜居乡村推进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并在全省率先启动宜居乡村创建工作,力争“一个月取得明显成效、三个月彻底改变”。重点加强了少数民族村寨道路、村寨公共设施、教育、污水处理、厕所整改、河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防疫工作的开展,对少数民族村寨医疗环境和设施进行了改善和补充,镇卫生院全部提档升级,村卫生室合格村医配备全覆盖,改造农村卫生厕所16.58万户,全市64个乡镇建成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63个,设置垃圾收集点8088个,配置清运车477辆、转运车74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97.2%。

在安顺少数民族村寨开展“四清、两改、四严禁”,清理生活垃圾、沟塘水污、畜禽粪污、房前屋后,改善房屋装饰外貌、改变村民不良习惯,严禁焚烧秸秆、垃圾乱烧、私搭乱建、乱占耕地。各民族村寨对标要求,迅速推进少数民族村寨治脏、治乱、治违。少数民族村寨的面貌得到了改善,提升了少数民族村民热爱家乡的情怀,掀起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振兴的热潮。当前,安顺市少数民族村寨都保留了独特的建筑特征,整体村寨的“颜值”提升,紫云自治县猫营镇黄鹤营村、紫云自治县海子村、西秀区歪寨村等少数民族村寨,都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二)特色产业初步形成

安顺市紧扣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形成了茶叶、食用菌、辣椒、金刺梨、中药材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在少数民族村寨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镇宁自治县六马镇成为全国最大的蜂糖李种植基地。关岭自治县养牛村的牛产业、普定县猫洞乡韭黄产业、关岭自治县金刺梨特色产业品牌已家喻户晓。目前,新增“两品一标”认证产品47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1%。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连续位居全省第一。

依靠黄果树旅游品牌效应,打造了“康养福地·瀑乡安顺”特色旅游产业,推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融合发展,新增了虹山湖景区、小河湾特色村寨、旧州古镇、高荡布依寨等4个国家级4A风景名胜区,村寨配套特色餐饮与民俗客栈设施,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显著。累计接待游客量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达3900亿元。

2021年上半年,安顺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6.2亿元,同比增长9.2%,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增速排位全省第二。第一产业增加值71.21亿元,同比增长7.6%,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增速排位全省第一。

(三)特色村寨文化展现

安顺自古是少数民民族聚居地,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600多年前来的江南一带的屯军入驻,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文化得以积淀,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包括少数民族村寨的建筑物、服饰等,如镇宁自治县高荡布依寨、西秀区歪寨藤甲文化等,安顺市在乡村振兴宜居乡村工作的开展中,完整地将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在民居、村寨精神文明建设中。

非物质文化包括蜡染制作文化、苗绣文化、节日文化、村寨习俗等,如镇宁自治县苗族跳花节、西秀区布依族对歌节、紫云亚鲁王史歌传唱等,主要展现了安顺市少数民族村寨的精神文化风貌。安顺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在文化底蕴深厚,安顺市在少数民族村寨宜居乡村打造中,进行了规划设计,在房屋建筑、村寨壁画、民族节日等方面都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特征。

(四)乡风文明大力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风文明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当前,安顺市各村寨通过宣传途径大力倡导乡村文明建设。通过修缮特色民居,留住乡愁。保持名屯、古堡、古寨、古寺、古城门的历史风貌,修缮了100多个村落的文物古迹。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以点带面,引导村民明理向善。当前,安顺市民族村寨通过开展“最美家庭”“乡贤榜”“积德榜”等活动,评选榜样人物,并通过评选,开展榜样事迹宣传学习。通过身边人、身边事的带动,倡导少数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形成村寨良好的价值导向。制定村规民约,革除传统陋习。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规范少数民族村寨的管理,大力整治了大操大办酒席、攀比、低俗等陋习。建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通过制度约束、干部带头,将当代价值观念的文明新风深入村民。

三、安顺市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振兴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村民自身“造血”功能薄弱

安顺市少数民族村寨分布广,受教育文化、地理因素等影响,普遍思想固化。存在着村民自身动力不足,造血功能溥弱,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在离城市偏远的民族村寨,因石漠化严重,产业发展效益达不到预期值,青壮年大多依旧出外打工,留守的多为老年人、妇女和小孩,这类群体大多文化程度不够,体力不足,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动,繁重的农活也承担不了,长期下来,导致产值过低,无法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成为易返贫的“边缘农户”。二是各民族村寨都有一批“老弱病残”的特困群体,他们没有劳动力,不能从事生产活动,不能获取最基本的生活收入,常依赖于国家的扶持政策或补贴。三是长期以来一部分少数民族村寨,过分依赖于政府的扶持资金,习惯于“输血式”资金投入,从村委会到村民缺乏自我改善的意志,有的村民还有严重“等、靠、要”思想,自身动力不足,缺乏增收致富的主动性。

(二)基层人才欠缺

乡村振兴主要靠人才来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灵魂。2020年以来,安顺市精准选派3803名党员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凝聚安顺人才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加快了安顺市乡村振兴建设的进程。同时,通过驻村干部的工作开展,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少数民族村寨干部内生力量。根据走访的调研结果分析,安顺市少数民族村寨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乡村人才外流是普遍现象。通过脱贫攻坚的建设,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活便捷,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较大,他们不愿意留在农村,导致少数民族村寨出现“老龄化”和“空心化”,偏远的村寨人才匮乏的现象更严重,人才外流导致了乡村振兴的主体匮乏,制约着乡村振兴建设的进度。二是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境内少数民族村寨村民普遍学历低、文化素质低、大学生更是鲜有,而大学生毕业后,都没有返乡。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不愿回村是普遍现象,导致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同时,因为乡村教育资源匮乏,一些村民为了子女的教育,被迫入城。三是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不强。村两委是党和国家农村政策的直接执行机构,村干部更是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力军。当前,安顺市各少数民族村寨村两委主要采用驻村干部+村干部的工作方式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但各乡镇的激励措施不一,有的甚至没有激励措施,导致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不强。当前,各少数民族村寨担任村干部的村民大多为村里的能人、有知识的村民或返乡创业人员,但他们同时有自己的经营,有时候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就得停下经营来工作,因此,有知识、能力足、有号召力的村民都不愿意主动承担村干部职务,存在后备村干部不足的局面。一些偏远乡村,村两委仅有2~3人,每天应付各种检查,提交各类材料、表格已不堪重负,无心无力做实事。

(三)数字化村寨建设凾待加强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了“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等措施。说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信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乡村振兴建设工作中,以加大力度缩短城乡差距。当前,安顺市各少数民族村寨在数字化建设中,主要是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重点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平坝地区民族村寨开发了“数字乡村”App,融党建、村务公开、乡村治理等工作为一体,全部村寨均能使用微信功能,各村寨安装了村监控系统等。但因科技人才不足,村寨创新思维不够,数字化村寨管理、农产业数字化建设、农业产业链数字化健设等还处于空白阶段。

四、安顺市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振兴建设的建议

(一)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必须是乡村人人参与,一方面要加强党建引领,发挥党建统领作用,村干部要耐心细致,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使村民有意识、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另一方面,要大力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是激发村民内生力的重点,产业发展也是强化乡村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安顺市在前期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开展中,人才、资金、技术已不断涌入乡村,从发展农家乐、特色农产品到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特色,使境内不少村庄成为网红旅游村,激发了乡村活力和提升了村民的收入。在此基础上,继续将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村民首创精神,增加村民积极性,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二)多渠道吸引人才

人才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人才引进,要从“引”“留”“育”上下功夫。安顺市少数民族村寨同胞,普遍存在着学历低、文化少的情况。因此,多举措引进懂技术、会营销、懂农业的实用人才尤为重要。同时,要通过降低要求、创新激励机制,吸引人才回流,使村庄走出去的成功人士怀着技术和经验,返乡创业。针对不同类型、对少数民族村寨发展所需的人才,要通过制定政策、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发掘和选派一批有文化的村寨青年人,通过学历提升、专家授课、专题学习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综合提升他们的农村管理、农业技术、农产品营销等能力,强化少数民族村寨的智力保障。

(三)推进少数民族村寨数字化乡村建设

一是要明确少数民族村寨数字化建设目标和重点,统筹制定数字乡村的实施方案。二是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实现4G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5G建设,加快境内少数民族村寨的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发展,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三是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电子商务平台,培育电商企业,鼓励支持本地农特产品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宽销售渠道。

五、结语

总的来说,安顺市乡村振兴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安顺市紧紧抓住产业兴旺的核心,选择适合少数民族村寨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在产业开发之初,对少数民族村寨自身地理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前景都作了科学评估,在产业选择上定位准确,最终带领村民们走上了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道路。

猜你喜欢

安顺市村寨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安顺市关工委到市民族中学看望赴京获金奖的民族合唱团同学们
安顺市第二十一届老年人运动会门球、乒乓球交流活动在普定县老年活动中心成功举办
安顺市 安顺市老年大学与市红十字会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少数民族的服装
锅巴粥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