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莴笋生长习性及病虫害防治

2022-11-25杨增梅

黑龙江粮食 2022年2期
关键词:莴笋虫害病害

□ 杨增梅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科协,甘肃 武山 741300)

莴笋又被称莴苣,是菊科莴苣属的植株种类之一,为一二年生的草本植物,中国境内广泛栽培,莴笋生产时间4个月左右,其茎肉脆嫩,既可生食、凉拌,也可炒食、腌渍,其嫩叶也可食用,营养丰富,老少皆宜。莴笋的适应能力较强,春秋季节均可栽种,以春季栽培为主。

一、莴笋生长习性

莴笋喜寒凉,不喜高温。既不耐旱,也不耐涝。莴笋是一种长日照的作物,对光照十分敏感。其根部较浅,对土壤环境要求比较严格。莴笋产量高,需肥量大。

(一)温度

莴笋喜寒凉,不喜高温,是耐寒性较强的蔬菜之一。温度过高,对莴笋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时期所需要的温度条件也不一样。种子发芽的适温在16~20℃,7天即可发芽。如温度在-4℃以下、30℃以上时,发芽会受到影响,甚至不发芽;适宜苗期生长的温度为12~20℃,此阶段可耐短时低温(-5~6℃的),长时间低温状态下,易出现冻害,成株期耐寒能力低于苗期。当地表温度在40℃时,易灼伤幼苗下胚轴,引起“倒苗”;适宜茎叶生长的温度为:白天11~20℃,夜间9~15℃,适宜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茎部的生长,促使茎部肥大,增加产量。如白天温度高、昼夜温差小,则会使养分过度消耗,易出现“窜”秧,对莴笋生长有影响。在温度较高条件下茎部长,叶片松散,影响品质;较低温情况下茎叶生长缓慢,影响产量。每日的平均温度达到23℃以上时,会让花芽的分化速度不断加快[1]。

(二)水分

莴笋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其叶片大,水分蒸腾量大,蒸发速度快。根系吸收能力较弱,对土壤表层水分反应敏感。苗期土壤以保持湿润状态,此阶段土壤不宜忽干忽湿,以免造成幼苗徒长或老化;发棵期时水分也不宜过多,以利于根系生长及下扎;成株期时要保证水分,若这个阶段缺水,会抑制叶球或嫩茎的生长,易导致莴笋个体小,茎叶不柔嫩,味道苦;在生长后期,要适当控水,否则易出现裂球、裂茎现象。因此,田间管理时,要结合本地天气、降水等情况,因地制宜,合理管水,为莴笋提供适宜的水分条件,为提高产量奠定基础。

(三)光照

莴笋是一种长日照的作物,充足适宜的光照条件对营养物质的积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光照不足时,植株长速慢,叶片既少又小,叶片薄,花量少,延迟开花,甚至不开花;茎秆瘦弱,长势不良,造成减产减质。因此,生长过程中光照条件好时,植株生健壮,叶大茎粗,产量高,品质好。

(四)土壤

莴笋根部较浅,对土壤环境要求比较严格。适宜在土壤保水肥,多腐殖质,土层深厚,透气性好,中性土壤种植,酸性土壤不易种植莴笋。碱性土壤需建议先进行土壤改良后方可种植。

(五)肥料

莴笋具有产量高、肥料吸收量大的特点,追肥要及时,农家有机肥要腐透,以减少多种病害的发生。据相关实验表明,每生产1500kg莴笋,吸收氮3.6~4kg、磷1.5~2kg、钾6.5~6.9kg。缺氮时,叶片长势不良,影响其分化;缺磷时,植株矮,长势弱,叶片色泽无光发暗;缺钾时,茎叶长势弱,植株抗性差。

二、高产要点

莴笋产量高,但要获得高产增产,在种植过程中就要注意以下要点:

(一)品种选择

要根据具体的气候、土壤等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实情的、病虫害少、适应性较好、耐寒、抽苔迟的品种,如苦荬叶、耐寒二白皮、耐寒白叶尖等。备种前,要留意种子是否完好,避免种子霉变。

(二)播前的种子处理

适期播种是关键,播期适宜的前提下,幼苗生长的越好,营养物质积累的越多,肉质茎就会越粗壮,产量也就越高。夏季种植时,要选择不易抽苔、高产的品种。在栽种前,将种子晾晒1天,将种子放入洁净温水中浸泡,以此进行催芽处理,浸泡2~3小时,待其吸水率达75%以上时,便用湿纱布包裹好,放置在5℃低温处冷藏24小时,然后再移到20℃的适温条件下进行保湿催芽。经3天左右的时间,大部分种子露白后,便可进行播种。播种结束后,要喷洒新高脂膜进行保墒,使表层板结密度活化,以保证出全苗、出齐苗。

(三)田间管理

莴笋根系较浅,深扎根性较弱,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也较弱,因此,生产中要加强水肥管理,以为其创造更适宜的水分和养分环境,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和发育。播种前,整地施底肥,底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施撒肥水,配施适量化肥,底肥要施匀。在莴笋幼苗活棵后,如干旱少雨,每间隔4~6天浇1次水,以提高幼苗吸水吸肥能力;如雨多持续降水、农田有积水时,要清沟排水,减少田间长期积水,以促使茎干生长粗壮,叶色鲜嫩,提高产出的总量。苗期土壤保持见干见湿状态为宜,白天温度18~20℃,夜间12℃左右。移栽时动作要轻缓,避免伤其根部。正常天气情况下,移栽后不需浇水,有利于根系发育。茎部膨大期,及时追肥,可亩追20kg硫酸钾,配施15~20kg尿素。后期再追1~2次肥水,如在土壤肥力不足、植株长势弱的地块,可酌情追加1~2次肥水。

(四)及时防治病虫害

生产中要及时防治叶斑病、霜霉病、灰霉病、菌核病、蚜虫、红蜘蛛等。可用代森锰锌、百菌清等防治叶斑病和霜霉病;用灰霉立克、溶菌灵等防治灰霉病;用甲基托布津、菌核净等防治菌核病;用抗蚜威、吡虫啉等防治蚜虫。采取几种药物替换喷施,以减少抗药性。

三、莴笋病虫害与治理

(一)霜霉病

1.病害情况

霜霉病在幼苗至成株期都可染病,在成长中后期危害较较重。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一般从植株下部、外部叶片开始,逐渐蔓延至叶片。叶片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呈青黄色,但并没有较为明显界限的病斑。发展后,病部受叶脉限制而呈现出多角形状,病部色泽由浅黄变至黄褐色,湿度条件非正常时,病斑背有霉层,严重时,叶面上也有霉层;干旱缺水时,病叶干枯,并有黑褐色病斑在莴笋表面生出,发病重时,病株腐烂。

2.流行规律

盛行时间是在4月份、11月份左右。尤其是在早春低温多雨、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发病。地势低洼、连作、排水不畅的地块更易发病[2]。

3.病害治理

发病初期,及时用72%浓度的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5浓度的百得福药剂600倍液、80%浓度的喷克药物600倍液、25%浓度的甲霜灵药物1000倍液、20%浓度的菜菌清400倍液、64%浓度的杀毒矾500倍液、50%浓度的多菌灵800倍液、10%浓度的菌核清500倍液、45%浓度的代森铵水900倍液等喷雾防治,7~8天喷1次,连喷3次。

(二)菌核病

1.病害情况

发病初期,茎基部与地面接触处出现褐色的水渍形状病斑,逐渐向根部扩展,严重时腐烂,产生白色菌核。后期菌核渐变为黑色颗粒状。后期下部叶片发黄下塌,严重时,叶片枯萎,全株萎蔫、死亡、倒伏。

2.流行规律

气候、田间管理不当,是菌核病高发的重要因素。病菌会通过气流、雨水、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在温度达到20℃、湿度超过80%时,易引发病害,当温度超过35℃时,不易发病。

3.病害治理

苗床定植前3天喷洒浓度为20%的三唑酮4000倍液进行杀菌。在发病初期,用50%浓度的速克灵1200倍液、50%浓度的腐霉利1000倍液、50%浓度的异菌脲1200倍液、40%浓度的菌核清1200倍液等对茎干底部、下部叶片进行重点喷洒,7天喷1次,连喷4次。还可用烟熏法加以防治,可用15%浓度的腐霉利烟剂,10%浓度的速克灵烟剂,每亩用250g,宜在傍晚进行,7天1次,连防4次;或用6.5%浓度的甲霉灵、5%浓度的灭菌灵、5%浓度的利得,每亩用1000g,在早上、傍晚两个时间段进行粉尘防治,7防1次,连防4次[3]。

(三)软腐病

1.病害情况

软腐病主要为危害莴笋中下部的茎干,以及与地表接近的叶柄,病害初期不易被察觉。发展后,茎干底部表皮出现褐色坏死斑点,病叶表面呈褐色湿腐。严重时,植株中部以上的叶片发黄。气温高的情况下,病株枯萎,但不倒伏。病部内部组织呈褐色腐烂状。植株上端未发病的茎干组织肉较为完整,病健之间的界限较为明显。

2.流行规律

病菌在土壤、病叶病残枝、未经过腐熟的粪肥中越冬,这些病菌是下次发病的菌源,软腐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昆虫。昆虫进食过程中,自身携带的致病菌,会通过吸食寄主汁液、组织而传播到寄主体内,引起病害的出现。另外,没有实行轮作,高温湿度大,地势不高,排水状况不好,田间持续积水,土壤过湿,管理不到位,养分不足,植株长势衰弱等条件下,都易引起病害的高发。

3.病害防治

田间管理时一旦发现零星病株,就要立即采取药物防治,以尽快控制病害的扩展蔓延。药物防治时,要确保药液喷撒到位,尤其是近地表的叶柄、茎干底部,不能漏喷,以免影响防治效果。可用45%浓度的代森铵1000倍液,或50%代森铵600~8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400倍液,或38%恶霜嘧铜菌酯按1000倍液,或72%浓度的农用链霉素5000倍液等,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四)蚜虫

1.虫害情况

蚜虫分有翅和无翅两种,是世界性植物病害,也是地球上破坏性最强的害虫之一,是危害农林业和园艺业的重要害虫。因此,田间管理时,若出现蚜虫害,要立即进行防治。蚜虫多聚集在叶片背部、嫩茎等处,以吸食叶片汁液为生,被害叶片畸形、生长点坏死,破坏了寄主组织细胞。严重时,病株停长、萎蔫枯死。

2.发生规律

在我国北方地区,蚜虫一年最多能产出20代,多在杂草上越冬。翌年春季气候、湿度等条件适宜时活跃,春秋季是繁殖量最多的季节。每年4月、9月是害虫危害的高峰期,10月下旬产卵过冬。

3.虫害治理

田间管理时发现虫害,宜用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或4%浓度的氯氰·烟碱水3000倍液,或40%吡虫啉水溶剂1500~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10%浓度的烯啶虫胺水剂5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剂3000倍液,或22%浓度的噻虫·高氯氟悬浮剂3000倍液等,按说明配比后,进行喷雾防治,避免单一用药,才可以降低蚜虫产生抗药性,使防治效果大打折扣,8~10天防1次,连防2~3次。

(五)粉虱

1.虫害情况

粉虱的成虫、若虫聚集在植株叶背等部位,以吸取叶片、嫩枝、果实汁液为主。被害叶片失绿黄化、枯干;果实小,品质不佳。严重时,全株皱缩、枯萎,甚至死亡。粉虱的种群数量大,繁殖能力比较强,多以群体的形式生活在一起。在吸食寄主汁液过程中会分泌蜜液,危害叶片,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虫害高发时,如防治不及时,就会导致减产减质,甚至是绝产绝收。另外,粉虱排泄出的蜜露是煤污病高发的重要因素。

2.发生规律

粉虱每年6~11月是盛产时期。成虫多将卵产在植株中部嫩叶上,暴雨或大风天气对粉虱有抑制作用。粉虱具有繁殖速度快、迁徙能力强特点,田间一旦出现害虫,如防治不及时,极易引起大爆发和大流行,对莴笋的产量和质量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3.虫害治理

发现虫害时,要立即用10%浓度的呲虫啉2000倍液+2.5%浓度的功夫乳油2000倍液、3%浓度的啶虫咪2000倍液+10%浓度的联苯菊酯25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重点将药液喷在叶面下方,8~9天喷1次,连喷3~4次。药物防治时,最好选择在晴好、无风天气的早晨或傍晚进行,喷药后如下雨,则雨停后要进行复喷,以提高防治效果[5]。

(六)甜菜夜蛾

1.虫害情况

甜菜夜蛾是一种世界性植物害虫,其分布广,传播快,间歇性大发生,危害大。幼虫在孵化出来后,在叶片背面进行啃食,导致受害位置呈网状的半透明窗斑。发展后,病斑逐渐干枯、开裂。害虫进入3龄后,开始分群进行危害。叶片被害出洞,严重时,叶片被啃食干净,植株死亡。害虫进入到4龄后,进食量明显增多,对叶片的危害量也随之越多,对植株产生的危害也就越大。

2.发生规律

在我国北方地区甜菜夜蛾每年能够出现5代左右,以虫蛹形态越。每年7月、8月份危害为重。甜菜夜蛾最喜爱的温湿度是22℃左右、相对湿度是74%。幼虫具有有假死性特点,成虫具有趋光性特点。

3.虫害治理

防治甜菜夜蛾时,宜用50%辛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1000倍液,或10%浓度的夜蛾净1500倍液,或5%浓度的抑太保乳油3000倍液,或75%农地乐乳油500倍液,或25%灭幼脲乳油1000~2000倍液,或5%氟虫脲乳油500倍混合液,或90%的晶体敌百虫500~600倍液等进行防治。

生产中,充分了解莴笋生长习性,并及时有效地防治病虫害,是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前提和方法,也是确保农户收益的基础,是实现增收增效的保证。

猜你喜欢

莴笋虫害病害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Parahellenia,a new genus segregated from Hellenia (Costaceae) based on phylogenetic and morphological evidence
基于改进DenseNet的茶叶病害小样本识别方法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早春鱼瘟”、黄颡鱼“过春”、病害一线快速精准诊断……实战干货来啦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探讨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春季吃莴笋可降血糖降血脂
如何挑选莴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