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检相关问题的思考

2022-11-25振,曹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部门食品监督

亓 振,曹 峰

(济南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山东济南 250000)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使人们对食品安全越发重视,风险高效化监测和监督抽检工作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初期点和基础,应对其加以重视。受多方面因素的约束和影响,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落地过程中,仍存在部分困境难以消除的问题,为从本质层面解决该问题,有必要紧扣其问题成因,选取与之相适应的策略和方法予以解决,始终坚持筑牢食品质量安全底线,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及可靠性提供支撑。

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检相关问题分析

1.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问题分析

为确保食品安全更具可靠性,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明晰其自身重要价值和优势,梳理不同食品检验的主体职责,明晰实际生存发展关系,促使食品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体系更具规范化、有序化,确保食品安全问题得以有序解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仍存在部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食品安全监测技术能力不足。①食品安全监测需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试验器材、设备,部分区域食品安全监测试验设备存在滞后性,以及人员素质有待提升,食品风险监测水平与我国相关规范和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投入资金等较少,技术发展和更新速度滞后,且缺少完善的风险监测制度,食品样本较少和信息匮乏是影响监测技术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③部分食品安全方面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是借鉴国外经验,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经济等差异性,导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规范存在较大差异性,无法达到降低食品安全监测风险的目的。

(2)监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缺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主要是由卫生部门与其他部门选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实施,其主要表现为卫生部门主要负责协调和统一相关工作,其他部门开展阶段性工作。整个食品安全监测风险内容十分广泛,如环保、医疗等,此类环节中监测产生问题需将问题通过数据和报表形式反馈至卫生部门统计汇总。监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缺位,主要是由资金、资源等不足导致,难以依靠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和信息传输时效性[1]。

(3)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部门职业分工缺乏精细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部门内部应以完善的权责利制度,确保各部门职责更具精细化、具体化,从而杜绝和减少管理者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者间利益冲突。食品安全监测活动实施过程中,相关专家应及时参与其中,发挥自身作用。当下各部门无法明晰自身职责,且分工缺乏精细化,导致整个部门和人员无法明确自身职责,难以形成合力全方位参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致使其工作止步于表现,难以获取较佳的效果。此外,对风险监测监管相关责任主体未进行追责,风险监测工作中失职现象较为普遍,利益与职责间的关系无法得到平衡,导致部门之间缺少强有力的分工协作意识。

1.2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中,要求抽检人员结合我国相关规范和要求针对性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通过统计分析,明确食品安全现状。就当前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实施现状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问题。

(1)工作计划或方案制定缺乏合理性。整个监督抽检工作涵盖内容、方案较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确定检测项目过程中应考量历史监测结果、食品标准项目危害风险等。但目前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过程中,并未结合实际状况,并未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方案,导致整个工作计划和方案缺少适用性及合理性,无法获取较佳的成效。

(2)抽检人员专业性有限。抽样和检验是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如果缺少相关抽检规范,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干扰整个检测结果的精准性,难以精准、客观呈现食品整体状况,甚至产生错判误判状况。部分人员由于自身业务素养有待提升,操作技术水平较低,使抽样缺少规范化和代表性。工作实践开展过程中,需合理布设专业的法律及工作标准,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负责抽样,确保抽取样品的合理性以及代表性[2]。

(3)重复抽检导致资源浪费。通过国家级监督抽查部门检查的产品,地方部门无需进行重复抽样,通过上级部门抽查的产品下级部门无需重复抽查。由于地方市级缺少完善的数据汇总平台,致使监督抽检工作实施中易产生重复抽检问题,造成资源浪费,耗损成本,影响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相关规范。

(4)样品总体率的直接比较缺乏合理性。结合原有针对不同年份的抽样检测结果,发现原有抽样缺乏合理性,没有关注抽检食品种类、项目等的差异性,无法保证最终结果的精准性。此外,相同的样本不同年份检测项目差异性较大,即便超标率相同,超标项目也不尽相同。

2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检相关问题应对策略

2.1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策略和方法

为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有必要选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策略,确保其监测更具规范化、标准化,以获取较佳的成效。通过上述核心问题分析,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策略和方法如下。

(1)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专项机构应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污染物及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对风险做好辨识和评估,及时公开、公布有害物质黑名单。此外,还应充分借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身优势,省级疾控中心做以辅助,结合实际状况逐步构建全方位覆盖各省、市和县延伸至农村区域内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同时,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中,应进一步强化安全监测和信息收集工作,对污染源进行全天追踪和调研,主动加强高风险食品原料及相关配料监测工作。

(2)增强食品安全监测技术水平。新时期背景下,为显著提升食品安全监测水平,有必要及时引入和更新设备,并将其资金纳入相关企业年度预算中,以确保设备及器材更新和养护资金投入持续性,保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达标。此外,积极引入先进的食品安全监测技术,不断汲取国外优秀的技术,不断构建完善的监测技术体系,为提高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做支撑。

(3)搭建完善的监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信息时代背景下,为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水平提升,获取较佳的成效,应发挥各类先进技术的优势,充分搭建完善、高效的监测信息资源平台,将相关主体纳入其中,确保各部门和人员相互间实现信息共享,以及信息传输时效性,提升食品安全监测水平。同时,国家疾控中心应对省级疾控中心给予强有力的指导,确保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风险监测信息全方位收集和整合,第一时间对外公布食品安全监测重点污染物,建立食品安全隐患防范预警机制,从本质层面实现早发现、早预警,及时选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加以遏制[3]。

2.2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实施的优化策略和方法

食品安全抽检作为一项综合性、复杂性工作,为促使该项工作高质量落地,应选取多元化的策略和方法,持续性提高监督抽检工作质量,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整体统筹,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为促使监督抽检工作高质量实施,相关部门应制定完善的计划和方案,并进行高质量贯彻和落实。始终结合相关规范和要求,布设与之相适应的抽样小组入驻管理,对同种样品选取多样的方法进行检验,以确保最终结果的可靠性及合理性。建议合理布设相应的指标,以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上下级机构应合理分工,避免出现重复性检测现象而造成浪费。

(2)强化样品接收、制备和流转。样品送至专项机构后,内部人员应结合实际,及时做好样品接收、存储工作。制备样品过程中,检测人员应始终结合相关制备方案实施,避免在操作中造成污染。完成样品制备工作后,应及时粘贴标签,避免样本产生混乱[4]。

(3)保证抽样抽检工作程序规范化。制定完善、科学的工作程序是对历史工作经验的汇总,也是质量管理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其能够有效提升整体工作效率[5]。具体实践过程中,建议结合以往工作流程和操作,如现场抽样时布设专业人员实施,且要求人员全面进入现场后方可实施抽样工作,确保抽样抽检工作更具有序化、规范化,提高工作精准性。

(4)使用抽检App,避免重复抽样。为从源头避免和减少重复抽样,相关部门应做好机构创新和改革工作,抽样抽检人员应积极选取App,完成现场样品采集工作,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反馈和传输,实现内部共享。通过校验,布设重要的字段,如抽样单位营养执照、样品名称等,通过后台条件约束,限制相同生产企业、场所及批次样品的抽检数量。

(5)合理比较抽检结果,如超标率、合格率。抽检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充分考量食品内部构成、检测项目数量等,合理比对食品整体率,以确保最终抽检工作更具可靠性及合理性。

3 结语

我国食品安全整体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风险检测和监督抽检工作对确保食品安全、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十分重要。为从源头遏制各类风险和有害因子,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食品风险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检工作,明晰其工作开展的问题,有的放矢选取合理的策略和方法加以处理,以确保整个工作高质量实施。

猜你喜欢

部门食品监督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食品造假必严惩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7部门
监督宜“补”不宜“比”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