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优化对策

2022-11-25李海波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食品质量监管食品

李海波

(三门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陕州分局,河南三门峡 472100)

食品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问题与人们的身体健身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一直以来,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影响范围较大,受害人群范围较广,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以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让人们吃得放心。此外,学术界也就食品安全检测、监督管理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信息化时代优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对策,从而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1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1.1 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食品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保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基本物质需求。食品作为直接进入人体的物质,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食品的安全则需要依托于科学的质量检测方法,通过对食品质量的检测,能够及时发现质量不合格的食品,从源头上杜绝不健康食品流入食品加工行业及食品市场内。基于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格遵守食品质量监管标准,严厉打击不安全、不健康成分超标的食品进入餐饮等食品行业的行为,自觉承担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义务,能有效保障消费者的消费权益,维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保障食品市场秩序稳定。

1.2 提高食品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种类与质量需求随之提升。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也会更多地关注食品包装中呈现的信息,特别是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等信息,从细节方面去选择食品[2]。因此,食品质量也成为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对食品加工企业原材料源头以及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提高产品质量,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进而增强食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3 促进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

食品安全监管不仅要依靠制度管理,更要依托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的支持。技术的进步能有效提升食品质量检测的准确性。例如,金属检测仪能更好地在终端控制铁、非铁以及不锈钢等金属产品的含量,防止食品加工中出现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3]。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有效反作用于食品检测技术的研发,促进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2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透明度不高

食品安全检测信息的公开是消费者获取食品质量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消费者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沟通的有效方式。当前,虽然一些地区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会根据上级要求对公开进行的食品抽检信息进行公示,但是多数地区的监管部门仅在政府网站进行公示,甚至对一些抽检信息未及时进行公开公示。此外,多数消费者不会主动到政府网站查阅相关的食品监管信息,这些都增加了消费者购买到质量不达标食品的风险。

2.2 监管主体职责不清晰

现阶段,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多由不同管理部门进行分类协调管理,如对农业种养殖业的监管、对食品生产加工业的监管、对餐饮服务业的监管等。而对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管也多由农业、质监以及工商部门等多个监管主体对不同环节的监管工作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多部门协调完成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虽然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监管主体职责不清晰的问题,易出现监管盲区,找不到对应的负责部门,造成监管职责不清晰,形成质量安全隐患[4]。

2.3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落后

我国学术界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与个别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我国在技术方面及设备方面都尚不成熟,相对落后,对于一些食品添加剂的检测灵敏度较低[5]。而我国的食品种类又较为丰富,数量多,更增加了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难度,为食品质量监管工作带来不便。

2.4 公众参与监管积极性不高

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公众参与的形式多是通过消费者维权热线进行投诉,投诉渠道单一,效果不佳,公众参与度较低。例如,对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监管执法人员进行访谈时,一位主要负责处理消费者投诉工作的人员说到,现在通过消费者投诉举报平台接到的投诉举报大部分来源于职业打假人的投诉,而正常的消费者投诉,一年仅能接到1~2起[6]。公众参与监管的积极性较低,导致监管执法部门难以准确了解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诉求,不利于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3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原则

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食品质量,在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3.1 相对客观性

食品安全监管主体涉及多个部门,多个主体,为避免监管出现不公平、不客观的情况,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应以客观性的检测评价为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最大程度地降低监管的主观性,为食品加工业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大环境,以此推动市场的有序发展。

3.2 周期完备性

基于食品加工产业链的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也应尽量与食品加工的各环节相匹配,遵循周期完备性原则,监管体系涉及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环节的全面监管。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只有监管体系完备,才能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3.3 监管结果透明化、动态化

监管结果透明化指对于监管对象,监管部门必须以量化评估的形式对监管结果进行公开,且结果既包括对于食品质量评分的直接量化结果,也包括食品安全风险发生的评估结果,为消费者以及经营者提供参考,保障市场的公平公开与公正。

监管结果动态化指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检测结果仅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作为监管结果呈现,但下一个周期内,需要再一次对食品质量进行检测。动态化原则有助于加强对食品业的监督,能够推动食品业的稳定发展。

3.4 信息采集完备性

信息采集完备性指对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抽检时,所抽取的样品范围应广泛,既要涵盖当天销售食品,又要保证其能保存不低于一周的时间,可用于二次抽检,方便进行回溯性判定[7]。

4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优化对策

4.1 提高信息透明度

为了提高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让人们更了解某食品的质量,政府部门对食品质量检测的信息不应仅局限于在政府网站进行公示,还可以依托社交平台,构建贴近人们生活的信息公示平台,及时公布近期抽查的食品质量结果,曝光查处的不良商家。此外,还可以在人流量大的超市、商场、餐厅等地方公示食品质量检测信息,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到更多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进一步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建立政府公信力。

4.2 以政府为主体,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为了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管,可以以政府为主体,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该体系包括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其中事前监管包括对食品原料、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监管;事中监管包括生产过程、储存环境、宣传等方面的监管;事后监管包括日常的预警以及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的监管。在监管体系中还应该明确不同部门之间的权利分配任务,构建信息同步交流系统,提高监管效率[8]。

4.3 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可以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对一些重点监管的食品设置追溯码。公众可以通过扫描或者输入追溯码等形式,查阅到食品的相关质检信息,以此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4.4 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提高公众参与度

信息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对大众的影响不断增加。新闻媒体的报道不仅有助于发现和监管食品质量安全,还能通过揭发相关事件背后的真相,加快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速度。对此,食品安全监管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呼吁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到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之中,积极向媒体检举、揭发食品安全问题,以此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质量。

5 结语

面对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都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追溯系统等,逐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监管成效,保障消费者权益。

猜你喜欢

食品质量监管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解艾兰:食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热成像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