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对话需要多点对接

2022-11-24汪素琴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9期

汪素琴

[摘 要]《麻雀》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的小品文,其场景描写非常经典,围绕老麻雀救助小麻雀的事件展开,表达了母爱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系列对话内容,推动学生的阅读向深处蔓延。教师从预习对话、导读对话、鉴赏对话、读写对话等不同环节展开布设,给学生带来更多深入思考的机会,为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对话;多点启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5-0082-03

阅读对话包括诸多内容,有师生之间的对话,有文本、生本对话,还有生生互动等,这些对话在阅读学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其助学效果也是极为显著的。《麻雀》是一篇小品文,只写了一个场景,描写的对象也只有麻雀、猎狗等。学生在阅读时,要对场面描写进行梳理,还要对语言展开鉴赏。教师适时组织对话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对话的条件,无疑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阅读启迪。阅读本身是学生的个性学习行为,但对话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唯有展开多重对话讨论,才能建立更为深刻的学习认知。

一、预习对话设置,对接生本兴趣

《麻雀》情节较为简单,一只小麻雀、一只老麻雀、一条猎狗,还有猎人,角色关系比较单纯,麻雀面临危险,猎狗是潜在威胁,猎人起到平衡作用。这样的角色关系会演绎出什么样的故事呢?在作者的安排下,势力悬殊的双方战斗一触即发,这样的场景无疑是具有震撼力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时,利用预习任务展开对话设置,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梳理,对故事情节进行归结,对角色特点进行分析。学生拿到这样的预习任务后,都能顺利进入到阅读核心,对任务内容展开对应阅读。

预习是课前环节,教师在阅读任务准备时,要注意对接学生的阅读兴趣。《麻雀》预习内容设计时,教师从几个角度进行设计:其一,梳理性阅读,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场面;其二,画出典型的词语和句子,尝试展开鉴赏分析;其三,诵读文本内容,探索语气、语调、节奏、停顿等技巧应用,准备参与班级诵读演示活动。学生接到预习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对课文内容进行个性化处理。首先,展开梳理性阅读,对角色、情节进行整理,理清基本内容,分清角色关系,并尝试复述。其次,找出关键词句,画出典型片段,展开语言鉴赏分析。最后,探索诵读的技巧应用,从抑扬顿挫方面展开实践探索。课堂展示环节,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评估,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教师预习任务的设计情况能够看出,其覆盖性很强,不仅有梳理性阅读,还有诵读体验活动和鉴赏思考任务,能让学生顺利进入阅读核心,对阅读素材展开深度处理,使学生形成全新的学习体验。预习对话的顺利打开,让学生有了更开阔的学习视野,給学生提供了多重对话交流的机会,能够促使学生展开深入阅读学习,在不断实践、体验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二、导读对话组织,对接文本内容

课堂导读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教学设计和调度手段众多,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子信息、投放一些阅读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质疑阅读、让学生观察插图展开解读学习等,都属于导读情境设计形式,学生对这些情境方式有一定选择性,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认知。如果有需要,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征询学生的参与意见,选择阅读情境,并在多重互动交流中启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深度阅读探索中建立阅读认知。

《麻雀》篇幅短小,但蕴含的信息量不少,教师在导读环节,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要求学生进行观察思考。

师:这篇课文围绕一个场面展开描写,通过老麻雀舍身救子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大主题。观察这些图片,对照文本展开深度阅读,你准备实现哪些阅读目标?

生1:我感觉这篇课文描写太精彩了,我要进行语言学习,学习作者场面描写的手法。

生2:这篇课文中老麻雀的形象塑造得太精妙了,虽然只有几句话,却能够将其精神展现出来。特别是一些典型词语的应用,对表现角色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师:课文虽然是一个片段,展示的也只是一个场面,但其信息含量却很丰富,阅读课文时,你搜集到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生3:阅读文本时,我的情绪被紧紧抓住了。开始时是忧虑和担心,特别是老麻雀与猎狗对峙时,最让人揪心。因此,我认为,阅读文本内容需要从不同角度展开信息搜集,特别是情绪、情感方面的信息。

生4:我会从小麻雀、老麻雀、猎狗和猎人等角色出发,对相关描写内容进行梳理,找到一些经典的描写句子,这样可以学习到一些好词佳句。

生5:我感觉,透过故事情节去思考,从文本的寓意和哲理角度展开深度阅读和思考,收获会更大。

……

教师针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分析和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规划展开深度解析。教师询问学生准备完成哪些阅读目标,这个设计是比较有创意的,因为学习目标历来是教师前期设定的,从来没有学生自己决定完成哪些阅读目标。学生展开对应设计,其阅读效率会大大提升。

三、鉴赏对话推进,对接师本认知

面对语言鉴赏内容,学生常常会想到修辞方法的应用,然后结合修辞的表达作用展开分析,这是最为常规的做法。教师需要进行拓展设计和引导,给学生提供更多鉴赏的角度,让学生从更多方向进行思考,从文本结构、选材筛选、立意设计、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做分析,在深度讨论中建立新的鉴赏学习认知。一篇文本中词语的表达作用更为典型,如果教师能够从这个角度展开引导,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其助学效果会更为丰富。

师:课文有一句话:“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这里有一个词“挓挲”,在原来的课文中用的是“蓬起”这个词,仔细比较一下,这两个词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

生1:我感觉用“挓挲”更好。因为“蓬起”是指羽毛蓬起来,这个动作显得很无力,太普通了。猎狗看到老麻雀这个样子,根本不当回事的。

师:“挓挲”是什么意思?其表现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2:我感觉“挓挲”是说老麻雀浑身的羽毛都根根直立起来,像钢针一样。

师:羽毛像钢针,这个比喻很好,可以想象当时老麻雀是什么样的神态?

生3:肯定是非常愤怒,彻底爆发的样子。

生4:我感觉用“怒不可遏”最能表现其当时的神情。因为看到猎狗要伤害小麻雀,老麻雀像利箭一样冲下来,就是要来拼命的。

师:作者描写老麻雀的这个神情,其表达目的是什么呢?

生5:为了歌颂伟大的母爱!

生6:作者是借助老麻雀的形象,来表达母爱这个大主题。

……

从这段语言鉴赏对话中可以看出,教师围绕一个动词做起了文章,虽然只对一个词展开解读,却给学生带来了更多学习启示。教师先要求学生比较两个动词的表现力,学生判断得很准确,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展开分析,给出了最充分的理由。为深度发掘动词的表现意义,教师逐步引导,让学生对动词特点进行分析,对动词作用进行语境解读,进而引导学生从延伸意义方面展开思考,从主题情感方向进行推演,学生跟随教师引导找到词语鉴赏的路线。在这个鉴赏操作过程中,学生从词语比较开始进行互动交流,在语境结合中进行表达效果分析,一步步走进深度思考环节。解析课文语言的情感表达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示,从而深化学生的鉴赏认知。

四、读写对话投放,对接教本条件

《麻雀》是小品文,非常适合进行仿写设计。教师在读写任务筛选时,要对学生的读写倾向做调查,从学生阅读诉求方向做出布设,让学生顺利启动读写思维,在创意设计和实践中形成崭新的阅读认知。学生不乏生活经历,教师需要在读写角度和读写素材选择等多方面做出探究和引导,让学生多多参与读写任务设计,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多重对话,自然形成读写情境。读写结合是最常见的训练形式,教师需要做出对应引导,激活学生的读写灵感,让读写成为学生内化阅读认知的主要手段。

《麻雀》针对一个场面展开描写,其场景氛围异常紧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段,对老麻雀、猎狗、小麻雀等形象展开典型刻画,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课文篇幅虽然很短,但很耐读,教师从场面描写、事件筛选、主题表达、结构安排等角度进行引导和启示,让学生自然进入读写环节。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选择适合的仿写内容。学生平时没有经历过这样紧张危险的场景,自然找不到适合的内容,教师给出引导:平时生活中有一些场面很典型,如集体辩论活动、实验操作过程、生活观察活动等,都可以成为读写素材,展开联想和回忆,从而找到读写结合点,确定读写内容。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展开对应思考和梳理,课堂互动进入高频环节。其次,教师要求学生对场面展开精彩描写,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对典型人物做重点描绘。学生对描写方法虽比较熟悉,但要展开精彩描写,他们还存在一定认知短板。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一些人物形象展开先期讨论和评价,确保描写顺利展开。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读写作品进行集体互动评价,从主题立意、选材构建、语言表达等不同角度展开评价。学生对鉴赏性评价比较熟悉,教师给出针对性指导,给学生提供学习启示。

教师围绕读写任务选择进行引导,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指导,让学生在深度学习和思考中成功实现学习突围。学生借助集体力量,逐渐找到读写结合方法,顺利完成读写任务。学生在读写操作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更为丰富而立体。

五、延伸对话设计,对接线上教学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教师需要有对接处理的意识,正视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线上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进入网络,借助网络交互平台展开多重互动学习,利用网络搜集更多阅读素材,以丰富学习视野。小学生对网络应用比较有感觉,参与线上学习的主动性很高,教师要在更多方向展开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指导,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入网络学习空间。

如《麻雀》课外阅读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求学生进入网络,搜集相关阅读素材。如课例信息、相似文本信息、课文鉴赏信息、阅读训练信息等。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搜集时,还要给出一些阅读要求,让学生在信息处理时有明确的方向。如课例信息搜集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到一些教材分析或者是电子课件等内容,结合文本鉴赏进行观看,这样可以使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深度阅读环节,对文本语言、文本思想、文本主旨、文本结构等方面做出积极思考,逐渐形成学科认知。在课外延伸阅读信息处理时,教师要求学生展开创意搜集,并将最喜欢的内容分享出来,让更多人能够得到阅读的机会。在信息交流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网络交互平台开展对话交流,分享阅读体会,讨论阅读问题,展开阅读辩论,使学生逐渐形成学习共识。如文本鉴赏方面的材料分享,学生推荐一些精彩的文本,教师在互动交流中给出具体指导,让学生从鉴赏角度、鉴赏构建、鉴赏效果等方面展开互动交流,使学生的网络互动学习获得丰硕成果。

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为学科教学提供更多选项,教师对此需要理性应对,不能过度依赖网络,也不可忽视网络助学作用。学生对网络有更多期待,这无疑是重要的教学契机,教师要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网络互动的机会。信息素材搜集时,教师需要给出具体的指导,减少学生操作的盲目性,增加学习针对性。教师推出网络交互活动,组织学生展开网络交流对话时,需要有明确的话题,让学生有序参与,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麻雀》是一篇小品文,网络提供的信息雖然有很多,但经过梳理和归结,能够为学生带来助力的内容并不是很多,教师指导学生做好筛选设计,其应用价值更为丰富。

《麻雀》是典型的小散文,虽然只有一个场面描写,却折射出严肃的大主题,对伟大的母爱进行了讴歌和赞美,表现出老麻雀舍身救子的决心,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学生阅读不存在任何障碍,但深度阅读鉴赏则需要有互动交流,文本生本对话、师本生本对话、生本生本对话,多重对话的叠加,能够生成丰富的阅读成果。阅读对话应该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形式,教师要进行针对性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品质。

[ 参 考 文 献 ]

[1] 夏雪珂.对话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路径分析:以王崧舟、蒋军晶课堂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0(Z2):92-95.

[2] 杨裕荣.阅读教学对话要凸显“三性”[J].小学教学参考,2020(1):29-30.

[3] 许熠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策略分析[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9(9):39.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