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例谈“黄豆记”微课程的构建

2022-11-24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张桥幼儿园陆明理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2年11期
关键词:贴画黄豆豆浆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张桥幼儿园 陆明理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天是沉甸甸的收获时节,它正悄悄地走进我们中一班的自然角里。大自然作为最广阔的“教室”,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让幼儿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徜徉。瞧,孩子们把从庄稼地里收获的各种豆子带到了班级里,他们纷纷围过来问我:“陆老师,这都是什么呀?”旁边的辰辰忙说:“这不是黄豆嘛,我奶奶也种了。”小宇和惠惠也抢着说:“我知道,我们家也种黄豆了。”沫沫问:“黄豆是用来干什么的呀?”……孩子们围绕着黄豆议论纷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于是,中一班幼儿的新故事“黄豆记”便开始了!

关注幼儿兴趣,探寻黄豆之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课程理论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程。”

游戏时间,幼儿总是驻足在自然角交谈着他们带来的黄豆:“黄豆长在哪里?”“黄豆是怎么发芽的?”“黄豆可以制作哪些食物?”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幼儿对黄豆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向他们提出了一个建议:“关于黄豆,你们到底了解多少呢?今天放学回去做个小调查,可以问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查阅相关的书籍等,明天再来告诉大家。”这些兴致勃勃、兴趣满满的孩子们当然不会拒绝我这个“有预谋”的建议了!

第二天一大早,手拿“调查结果”的幼儿飞奔跑进教室,迫不及待地告诉我关于黄豆的秘密,于是我们利用晨间谈话时间展开了一场“黄豆记亲子调查会”——果然人多力量大,你一言我一语,黄豆的神秘面纱就这样被揭开了。

分析

对于农村幼儿来说,黄豆是很常见的食物,每到秋收季节,总会看见爷爷奶奶在摘黄豆、打黄豆,但幼儿对于黄豆的认识也仅限于知道它的名字,对于黄豆其他的秘密知之甚少。因此,我及时抓住幼儿对黄豆感兴趣的时机,让他们对黄豆展开调查,通过咨询成人、查阅相关书籍等方式幼儿了解了黄豆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追随幼儿的生活经验,把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或是幼儿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急于想解决的问题及时纳入学习活动中,并时刻关注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平,顺从他们的兴趣,为他们生成新经验发挥正确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黄豆记”亲子调查表“黄豆长在哪里?”“黄豆怎么发芽的?”“黄豆可以做什么?”……孩子们的小脑瓜里总会有问不完的问题,请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利用图书、网络等方式将有关黄豆的事情画下来(可以用黑色记号笔或水彩笔)。黄豆长在哪里黄豆发芽的过程黄豆制作的食物

自主解决问题,让黄豆融入区域

在瑞吉欧方案教学报告中有这么一句话:“帮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这意味着教师必须要越过禁锢自己思想的“围墙”,也意味着教师要更多地带领幼儿越过他们原有生活经验的“围墙”,让幼儿在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中不断地向着有利于幼儿需要的方向发展。

案例

(1)针对MWD仪器工具面角差测量方法及仪器落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激光式MWD角差测量仪,并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和工作步骤,相对于目前现场采用的工具面角差测量工具及方法,激光式MWD工具面角差测量仪具有准确度高、精度高、成本较低、操作简单等特点。

根据幼儿的调查表,我发现他们对于“黄豆可以用来制作哪些食物”最感兴趣。“好想磨个豆浆喝啊!”“可是怎么磨呢?我们教室里什么也没有呀?”好奇心满满的小家伙们蠢蠢欲动,想要自己动手磨豆浆。于是,我们在前一天晚上浸泡了黄豆,再将生活区里的石磨搬到教室里,等待幼儿第二天磨豆浆,这下泡好的黄豆可以变成豆浆了吗?

嘿呦,嘿呦,推呀,转呀,黄豆都被碾碎了,怎么还是没有豆浆呢?这是怎么回事?正在大家困惑的时候,我们班的小机灵小弈来了句“陆老师,你上网查一查不就知道了嘛!”。听了他的话,其他小朋友也附和道:“对呀,陆老师,你查查看呀!”于是我们一起在电脑上进行搜索。

不一会儿的功夫,我们就找到了答案。原来,石磨上的手柄需要逆时针旋转,刚才我们都是顺时针旋转的。石磨上下都有纹路,石磨的上下扇里面都有规则的沟槽,而且中间深四周浅,中间还留有一定的间隙。豆子下到里边时,先按照刻好的斜槽通道进入中间部分的间隙里,随着上扇石磨的旋转,豆子与豆子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小,最后才能被挤压成粉末。

找到原因之后,刚刚尝试失败的幼儿迫不及待地想要再来一次。为了能让石磨转得更快一点,幼儿邀请我参与帮忙。看,这下我们就磨出豆浆来了!

分析

幼儿在自主探究中最常遇到的困难就是“没有头绪”“不知从何入手”,有时甚至想放弃,这时教师就应该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有的放矢地提供方法上的支持,最大程度地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幼儿的意志力,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在磨豆浆的过程中,初次尝试的幼儿虽然经历了各种问题,但他们敢于试错并乐于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有了这次的尝试后,班级里其他幼儿动起手来胸有成竹了,当豆浆被成功磨出来时,幼儿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追随幼儿脚步,生成课程资源

豆子贴画是材料装饰画的一种,幼儿对这样的装饰活动非常感兴趣,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幼儿脑、眼、手的协调能力,促进手部小肌肉群的发展。另外,因其制作过程比较繁琐、用时较长,还可以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

案例

在之前的美工活动中,我们利用撕贴彩纸、即时贴、团揉皱纹纸、树叶等方式来进行贴画,今天第一次尝试用各种各样的豆子进行贴画,幼儿显得异常兴奋,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想大展身手。

为了降低贴画的难度,激发幼儿贴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要求幼儿先在白纸上画好各种各样简单的图案,然后在轮廓内粘贴上双面胶,将不同的豆子粘贴上去。在粘贴豆子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孩子将豆子和豆子之间的距离粘贴得比较大,当他们粘贴了几粒豆子想要拿起来给同伴展示时,发现豆子都掉下来了。

“陆老师,我的豆子怎么掉下来了?怎么办?”“我的也掉下来了,怎么回事?”我回答道:“那你们观察一下,灏灏和琪琪的豆子怎么没有掉下来呢?你们去请教一下他们,好吗?”于是,他们俩拿着豆子贴画来到灏灏和琪琪的身边请教。两个“小老师”指导起来:“豆豆要靠得紧一点,还要把豆子用力按一按,看,像我这样。”说着,琪琪就给大家演示起来……

分析

正如《纲要》中所指出的:“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成人应为幼儿提供人际关系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有了同伴的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很快就完成了一幅豆子贴画——一粒粒普通的豆子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种子贴画。

拓展已有经验,尝试种植黄豆

《纲要》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促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材料是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操作对象,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技能,学习细致地观察、探究材料。活动中,幼儿常常会有新的发现,无论什么发现,教师都要帮助他们了解概念和掌握技能。

案例

上次的种植大蒜活动结束后,今天,幼儿又在自然角中展开了有趣的实验活动——黄豆发芽实验。“小朋友们,黄豆发芽需要哪些营养呢?”大家根据上次种植大蒜得出的经验说:“需要水、需要土壤、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经过讨论,这一次我们准备尝试用水来让黄豆发芽。幼儿将黄豆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并加入了适量的水,等待它们发芽。

幼儿每天早上来园时都会去看望一下黄豆,看看它们的变化。果然,盘子的豆子发芽了,黄豆长出的一厘米的根就像大象长长的鼻子,脱了皮的绿豆好像大象的两只耳朵,白嫩嫩的很招人喜欢。

“不得了了!”有一天,小弈突然把我拉到了自然角,原来经过两天的双休日,黄豆芽把原来盖在上面的盖子都顶上来了,豆子宝宝们像戴了一顶顶帽子,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它的力气可真大!”软软的、嫩嫩的豆子在生长过程中把盖子顶起来,可见植物的生长过程多么动人心魄!

分析

《纲要》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关键不是强求幼儿获得结果,而是通过让幼儿试一试,培养幼儿主动积极探索的精神。”发现一个个有关黄豆和它发芽成长的秘密,幼儿乐在其中——种植活动提高了幼儿科学探索的能力,让幼儿更加热爱植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让他们更愿意到自然界中去探索,自主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

案例评析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黄豆记”系列活动中,幼儿在看、寻、探、画、磨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有关黄豆的自然常识和生活经验,更获得了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其乐于思考的学习品质,获得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层面的经验提升,激发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同时增强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整个课程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紧跟幼儿的脚步,让我们看到了“幼儿为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挖掘资源”的重要性。幼儿在实际探索、操作中直接获取知识、积累经验,教师给予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想象创造的乐园,真正体现了“自由、自主、快乐、愉悦”的课程游戏化精神。

儿童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教师需要注重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在微课程“黄豆记”中,幼儿探究的内容渗透到了科学、社会、语言、美术等领域以及各区域活动中,幼儿在探究事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也逐步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追随幼儿的脚步,凸显了“幼儿为本”的儿童视角。

猜你喜欢

贴画黄豆豆浆
黄豆噼里啪啦
布贴画欣赏
黄豆变形记
豆浆侠(9)
一起做贴画吧
喝豆浆能不能补充雌激素
可爱布贴画
豆浆侠(4)
豆浆侠(2)
黄豆成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