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抓绿色发展契机推动行业行稳致远

2022-11-24郝杰

纺织服装周刊 2022年43期
关键词:纺织绿色发展

■ 本刊记者_郝杰

中国纺织产业绿色发展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举办

“科技、时尚、绿色”的新时代纺织工业新定位,意味着中国纺织工业将以实际行动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美学,推动形成产业、社会、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实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绿色低碳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纺织产业低碳转型进度如何,行业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科技创新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果,绿色发展之路具体应该怎么走?在11 月11 日举办的中国纺织产业绿色发展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上,与会领导、院士和专家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出了答案。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东华大学、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承办,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支持,旨在以国际视野和全局思维谋划推动纺织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共建行业可持续发展未来。

论坛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召开,线下设32 个分会场,全程直播。中国工程院一局副局长唐海英,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主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司长Dejene Tezera,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等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蒋士成、俞建勇、王玉忠、高翔,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崔屹,日本工程院院士倪庆清、古月文志,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梅顺齐、孟家光等专家和各地近万名行业内外同仁参与了本次论坛。

纺织行业聚焦绿色变革

唐海英在致辞中表示,纺织产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三五”以来,我国纺织行业成绩斐然,生产制造能力与国际贸易规模长期居于世界首位,基本实现了纺织强国的目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考验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工程科技创新将成为纺织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1 年,中国工程院开始举办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系列高端论坛,至今论坛已创办十年有余,是中国工程院最高水平的品牌学术活动之一。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的顶级专家,围绕国际供应链、纺织新材料、高质量纺织制造、纺织时尚重点工程建设、纺织产业绿色制造等主题展开研讨,助推我国纺织工业更上一个台阶。

孙瑞哲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纺织行业系统部署绿色技术创新工作,初步建立了行业绿色制造创新体系,行业正在朝着“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和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实现转型与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进入新发展阶段,纺织行业需进一步完善面向碳中和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建设世界纺织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柱。孙瑞哲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摸清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现状,构建面向碳中和的行业绿色低碳技术体系;二是加强行业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实现行业绿色低碳技术自立自强;三是强化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四是推进行业低碳转型重点基础工作,有力支撑行业可持续发展。

孙瑞哲指出,碳中和不仅是中国发展的方向,也是世界各国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纺织行业要借助这一东风,勇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重任,把科技创新转化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和绿色发展的切入点、发力点和突破点,推动纺织行业发展行稳致远。

曹学军在致辞中讲到,绿色低碳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纺织行业管理部门,希望与产业一起在三方面共同推进纺织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一是发挥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加强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二是加强行业间的跨界融合,建设绿色低碳制造体系;三是完善绿色低碳评价体系,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加强纺织消费趋势、产业结构、制造体系、低碳评价、激励机制等系统研究,制定发布纺织行业低碳转型发展路线图,完善纺织行业碳排放核算规则和重点产品碳排放标准,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拓展产业绿色发展新空间。

Dejene Tezera 通过视频进行致辞,他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Dejene Tezera 分析,纺织服装行业要减少排放,实现绿色转型,至少应通过三方面来实现目标,一是有效控制重点工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实施低碳标杆引领计划,推进工业绿色化改造;二是加强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通过原料替代、改善生产工艺、改进设备等措施积极控制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三是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

科技突破助力绿色进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在论坛上作主题为“纺织行业绿色制造现状及展望”的报告。他指出,纺织行业作为推进国家制造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未来需要从绿色原材料创新、绿色加工技术、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技术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生产,加快推进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蛋白仿生丝、聚乳酸纤维、生物基尼龙56 等绿色原材料创新,持续推广天然染料印染加工、非水介质染色、少水染色、高品质喷墨印花等技术,进一步推动纺织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王玉忠详细解析了纺织纤维材料绿色低碳发展途径。他提到,未来合成纤维绿色发展可以通过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生物基纺织纤维材料、废旧纺织纤维材料循环利用以及设计合成可化学循环的成纤聚合物等三种途径助推行业低碳发展。其中废旧纺织纤维材料循环利用方面,需重点开发废旧棉高效脱色、清洁制浆与纺丝技术以及废旧涤纶及其各种混纺产品的绿色高效化学解聚技术;对于设计合成可化学循环成纤聚合物,除了考虑使用性能外,还应该考虑环保合成、可循环、易回收性和功能高值化等方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院长高翔重点介绍了“双碳”目标下减污降碳的技术与路径。他讲到,纺织行业减污降碳的技术和路径包括低碳供能、过程优化和末端治理,同时涉及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储能与氢能以及配套的能源清洁低碳利用和工艺流程再造。面向碳中和,未来需要发挥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优势,统筹考虑电能/热能/化学能转化及储能特性,构建多能流耦合的低碳能源稳定供应体系,减低碳排放。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崔屹通过典型案例生动解析如何通过新材料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助推全球碳中和。他分析了其团队开发的高能量电池加工技术、大规模储能技术和冷却/保温加工技术。其团队攻克的硅负极技术,实现了电池60%—80% 能量密度提升,快充速度达到了6 分钟充到80%;全新的Ni-H2 电池技术,电池寿命较长,成本相对较低,适用于大规模储能;而冷却/保温加工技术应用到纺织服装领域,不需要任何外界能量输入,可实现衣服正穿保暖、反穿降温的效果。

成果分享,达成五点共识

在当天下午的论坛上,日本工程院院士、浙江省现代纺织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倪庆清作“轻量高强多维立体纺织复合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主题报告。他提到,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研发与应用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纤维增强体或预制件的制备技术,纤维、纺织结构增强复合材料的设计,成型制备技术和性能测试、预测,功能化等性能提升,复合材料界面研究,产业化应用研究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轻量高强多维立体纺织复合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日本工程院院士、东京大学教授古月文志分享了“纤维素纳米纤维先进制备方法与应用案例”,介绍了纳米纤维素的制备方法、加工关键技术和潜在的应用市场空间。他提到纳米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有望代替传统石化资源并用于生产各种高附加值先进功能材料。功能化的纳米纤维可以拓展应用到产业用纺织品、食品保鲜、储能、柔性传感、废水处理和医疗等领域,是未来材料领域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高级研究员Kazim Acatay 作了“生物基碳纤维现状及发展趋势”主题报告,他提到,为了降低碳纤维生产成本及对化石原料的依赖,其团队主要研究从天然脂肪中提取甘油(丙三醇)加工生产生物基碳纤维,期待部分解决传统石油基碳纤维加工高昂的成本以及难回收和处理等问题,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总经理、东华大学教授王华平分享了“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再利用关键技术”,详细介绍了以“废”为主的单纤维纺织品循环再生技术、“废旧”结合的纺织品资源化分类与利用技术、面向多层级专业化应用的产业链融合技术,并对废纺回收新技术和再生循环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东华大学教授毛志平作“绿色低碳印染技术及发展趋势”主题报告,从印染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前处理技术及趋势、染色印花技术及趋势、热能及染色废水回收利用技术四方面与参会人员进行了详细分享。

法国国立纺织高等学院教授曾宪奕作“通过智能化数字平台建立绿色环保纺织产业供应链”主题报告。他认为,绿色纺织供应链数字平台应有系统完整的数字环境以及优化人、材料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数字平台的组件应包括可追溯性、性能模拟和在线优化(预测模型)三方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在总结发言中为本次论坛归纳了五点共识:一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纺织行业进一步的发展提升要关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通过内生需求和供给的互动,来推动整体提升;二是围绕纺织绿色低碳发展,重点是要构建起纺织绿色低碳体系,要有序布局,建立起整体发展体系;三是围绕纺织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技术创新,加强基础前沿性技术创新和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同时把绿色制造和信息技术更好融合;四是加强纺织行业绿色低碳基础工作,建立减污减排核算标准,在精确统计的基础上推动技术发展,与其他系统具备更好的相融性;五是加强行业创新力量整合,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同时发挥院校和研究院所作用,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体系。

俞建勇表示,绿色低碳是纺织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希望行业内外同仁共同努力,不断提升纺织产业绿色低碳技术整体发展水平,实现纺织产业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猜你喜欢

纺织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