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四重向度

2022-11-24礼,

关键词:卫生

刘 志 礼, 韩 晶 晶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习近平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1]370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人民健康问题,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以“健康中国”的战略决策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2]。当前,经过全党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因而,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任何一种深刻的思想或理论都是在多重因素协同交织的基础上应时出场的。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也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生成有着必然的逻辑理路。

1.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健康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健康的论述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和恩格斯伫立于唯物史观的广阔视阈,始终将健康问题置于人的本质的实现与全人类解放的战略高度。马克思曾在其著作中将人的本质定义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39,与“自由有意识地活动”[3]56。然而,私有制的利己特质异化了人的本质。工人阶级从具有选择性的自主劳动的主体蜕变为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也脱离了劳动的自由本质,将获取利润视为生产性实践活动的唯一目的,不断地对工人阶级进行剥削。在此过程中,工人的身体健康遭到极大损害,也失去了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马克思在论证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时,曾用大量篇幅描述异化劳动视域下工人阶级恶劣的生产环境:高温环境操作、布满碎屑污浊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噪音以及连续不断的工业伤亡报告[4]490。由此,马克思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已经成为严重摧残人民身体健康的根源[4]311。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也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加强工人的生活条件所引起的容易感染疾病的倾向,它促进肺部疾病和胃病的发展,也极度地助长伤寒的发生和蔓延”[5]。除此之外,马克思认为,资本通过延长工作日的方式,无限度地追求自行增殖,侵占了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剥夺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正常的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4]307。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异化,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关系模式,使得“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人的健康身体和健康人格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从人的本质视角来考察工人阶级的健康问题。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健康的论述。

2.历史依据: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健康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离不开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健康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传承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着眼于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心使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人民健康理念与策略。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长冈乡调查》中指出,每一个乡苏维埃都应当调动群众发起卫生运动,降低甚至消灭人民患病的概率[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明确了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政治属性,强调卫生工作关乎人民群众的生老病死,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7]。与此同时,他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卫生工作和群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国广泛开展“除四害、讲卫生”为主题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了城乡的卫生面貌,也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将人民健康置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加大科学、教育、卫生、文化等健康事业的资金投入[8],促进健康事业与经济建设的平衡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以医疗体制改革为动力引擎,扩大医疗卫生单位的自主权,拓宽卫生筹资渠道,完善补偿机制,加强经营开放,增进卫生经济实力,使卫生事业更快更好地上升到一个新台阶。世纪之交,江泽民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政治方向进行了重要论述,指出卫生健康工作要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9],并将人民健康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着重加强农村卫生工作,落实预防保健举措,坚持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使卫生与健康事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战略视野,将人民健康置于全面建设小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指出“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10]。与此同时,遵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推进医疗体制改革进程,拓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区域,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使得卫生与健康的发展水平步入了新的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的健康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形成了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

3.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健康智慧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生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充分汲取了传统文化中丰富而深刻的健康智慧。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医学认为人有自身的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还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都会对人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秋冬的养生原则:“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如此,通过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方能维护健康。其二,“治未病”的健康理念。“治未病”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华传统中医药学的主旨。《黄帝内经》中曾有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其意指医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治疗,而在于防病于未然。新时代,习近平倡导的“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即是对传统文化中“治未病”理念的传承创新。其三,重视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孔子曾言,“在家无怨、在邦无怨”“不怨天、不尤人”。其意倡导国民应善于“制怒”,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孟子·尽心》中也主张:“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其意指个人在得志或失意时,都要修身、立德、求善,方可称之为健康。新时代,习近平倡导“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的主张即是对传统“制怒”“求善”“修身”思想的守正创新。其四,重视疫病的防治。传统中医学在制伏疫病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便论及了多种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再如《汉书·平帝纪》中论及“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是对“设立隔离病坊阻隔疾病传播”的最早记载。在新时代的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中,习近平也多次提及隔离防控的重要性,同时发挥中医中药优势。这正是对传统中医精粹的延续传承。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医与健康智慧为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4.实践基础:新时代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新发展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是基于对新时代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战略性审视,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就机遇而言,一方面,党和国家事业的持续推进为人民健康发展提供多方位的保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技的飞速进步为健康事业创造了广阔空间;各方面制度的成熟定型为健康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动力源泉。另一方面,党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与历史任务为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人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核,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现今,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并正式踏入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规划目标之一。因而,人民健康事业会随着党所肩负的阶段性历史使命与历史任务的推进而推进。就挑战而言,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健康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然而,当前我国的健康服务种类还较为单一,基本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的健康产业发展以及服务能力仍然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现代化进程附加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经济高速增长所造成的生态恶化效应,使得尘肺病、苯中毒等职业病以及传染性疾病成为民众健康的最大“杀手”;人与自然关系的错位,野生动物市场监管的乏力,成为诱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重要导火索;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蔓延加剧了全球健康治理的风险与难度。因此,解决影响人民健康的诸多难题、应对人民健康事业的诸多挑战尤为必要。可以说,新时代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得以生成的实践基础。

二、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立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战略高度,聚焦“全民健康”的战略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从“全方位”“全周期”“公平可及”3个维度对新时代“人民健康”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深度阐释。

1.以为人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为鲜明指向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11]48,是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的鲜明指向。健康的广泛性、社会性和整体性特质将其发展的重心重新置于人民“全方位”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这其中,“全方位”蕴含着多层次的含义。第一,健康涵盖的领域是全方位的。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助推“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12]。“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即是“全方位”健康直抵人心的表达。这寓意着健康并非卫生系统一家之职,其他系统制定的政策也要为人民健康提供服务,构建涵盖食品、药品、教育、环境、体育等领域的大健康体系。第二,健康覆盖的人口是全方位的。在这里,“人民健康”是指全体人民的健康,而不是部分人民的健康。要确保任何人不因自己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职业、财产、文化程度等影响公平享受医疗服务、公平享有医疗保障的权利[12],真正实现健康人口的全覆盖,促进健康福祉惠及全体人民。第三,健康覆盖的区域是全方位的。“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同样是“人民健康”的核心要义,意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均衡地享受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习近平指出,应当采取有力举措推进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健康产业与健康服务的协调性与平衡性发展,着重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3],构建起功能完备的区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系统。

2.以为人民提供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为精髓要义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周期的健康服务[11],是人民健康的精髓要义。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的目标实现都要以“全周期”为根本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的“需要”也转变为全面、全方位、多向度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契合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健康生活的需要,也对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以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景。习近平在会见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谈到,使全体中国国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我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14]。就中观生命周期而言,人的发展包含着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老期直至死亡期。习近平倡导的“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理念,旨在满足人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需求,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为主题的健康发展体系,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就微观疾病周期而言,习近平倡导的“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理念即要从预防影响健康因素、防控重大疾病、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等方面着手,为人民群众提供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健康服务。根据习近平“全疾病周期”健康服务的目标要求,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从4个方面着手,部署实施15项行动,从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加强重大疾病、慢性病、传染病的救治与防控,充分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独特优势,推进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促进[15]。

3.以让人民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为根本原则

“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12],是人民健康的根本原则。“公平可及”的原则蕴含着多层次的含义。一是公平性。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所进行的人民健康事业也要充分彰显社会公平性,确保全体人民公平享有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习近平秉承这一至高原则,始终将公平作为卫生健康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他指出要特别保障妇幼、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健康需求,关注流动人口健康问题,深入开展健康扶贫,实现人人享有健康服务的目标[12]。二是公益性。恪守人民健康事业的公益性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对此,习近平曾言,不管中国社会在未来会取得怎样的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都应当贯彻公益性这一原则,绝不能全盘市场化、商业化[12]。所谓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是指为全体人民提供非营利性的公共卫生健康服务。习近平强调在推进人民健康公益性发展方面要做好3件事:一是坚持将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医改攻坚的主战场,着力破除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逐利机制,建立公益性的新制度;二是强化政府对药品的跟踪和监管力度,全面整治医药领域乱象;三是建立与完善更为公平持续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基层下沉,促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三是可及性。所谓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是指能够持续、迅速、有组织地为居民提供易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它内在地包含医疗服务距离上的可及性、资源上的可及性、经济上的可及性。通俗来讲,即是看病方便、资源充足、费用低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提出“健康扶贫”“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两不愁三保障”等一系列主张,都是基于缩短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差距、提升农村医疗可及性的深刻考量。

三、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用实践的观点和维度观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并以鲜明的实践导向、有力的实践举措、独特的制度优势,持续不断地促进人民健康事业与全面小康事业的发展。

1.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实践导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6]习近平坚持并发展这一思想要义,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实践导向。这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在卫生健康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卫生健康领域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实践导向蕴含着多层次的深意。第一,在实践定位上,将人民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17],并明确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论断体现了卫生健康事业之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把卫生健康事业从“治病养生”的层面提升到了“富国强民”的高度。第二,在实践策略上,健康的工作重心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要全面考察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环境等广泛存在影响健康的因素,对各个生命周期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个体在不同生命周期的不同健康问题进行个性化、系统化的医疗措施。除此之外,倡导全民健身,改善人民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第三,在实践主体上,由片面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政府、社会与个人协同联动转变。习近平认为人民“共建共享”是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的根本路径。这一路径旨在将人民群众由卫生健康行业的“病人”转变为卫生健康事业建设的“主人”。健康事业的发展要在党的领导下,构建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治理格局,凝聚健康治理的合力。

2.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制约人民健康水平的症结所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征程中的“拦路虎”“绊脚石”。习近平在深刻省视人民健康领域的突出问题后,提出从生态保护、健康扶贫、公共卫生体系建构等方面予以解决。第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基于人类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先后提出“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11]50。与此同时,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倡导推广绿色消费;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等方面统筹部署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建构。第二,推进健康扶贫战略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于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的目标指向,遵循“靶向治疗”的理念,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要求,开展贫困人口大病和慢性病精准分类救治;推进建立贫困人口托底医疗保障机制;着力完善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疾病预防关口前移,多措并举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难题。第三,健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是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防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中,习近平提出坚持以预防为核心,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方式建立起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针对此次疫情防控暴露的公共卫生漏洞和短板,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在经受“大考”中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并从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等重点问题入手,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进行进一步优化[18]。

综上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都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基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从生态保护、健康扶贫、公共卫生体系建构等方面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从而推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实践进程。

3.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治理效能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显著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开展的根本依据。健康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强化制度执行力,最大限度发挥其治理效能。

第一,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的治理效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9]790党的领导在卫生健康事业中始终发挥着举旗定向、科学决策、统筹推进的效能优势。党的先进理论指导确保卫生健康事业始终沿着“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方向迈进;党的坚强政治领导确保卫生健康工作始终处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党的强大组织领导确保医疗卫生改革协调稳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创造和积累了卫生运动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全民共建共享等卫生健康工作独特经验。

第二,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治理效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显著的优势。”[20]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始终发挥着统筹规划、协同施策、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新时代的人民健康并非单单是生理层面的健康,而是指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因此,健康事业的推进也需要各个方面集中力量协同展开,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特别是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周密部署下,31个省份先后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16个省份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支援湖北省医疗救治工作。“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口号响彻神州,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堡垒全面筑起,切实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换为疫情防控的强大效能。

第三,发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制度优势的治理效能。“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鲜明特征。”[20]这一制度优势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始终发挥着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治理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在全面深化医疗改革中不断破解制度顽疾,强化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使健康中国的战略进一步细化、更深度实施,使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一方面得益于以往的制度优势,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制度建设、制度执行等方面的短板。为此,习近平提出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18],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将危机转换为自我完善的契机。这充分表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艰难困苦和重大斗争中展现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四、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其目的不仅是呈现这一科学述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此论述进行深刻思考和阐扬,有力彰显其耀眼的理论价值。

1.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质

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评判”3个维度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质。第一,始终坚持“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生活需求”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人民健康作出系列深刻阐述,包括“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杜绝假冒伪劣,切实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权益”“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纵观这些深刻论断,其根本都在回答“为了谁”的问题,即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需求。第二,始终依靠“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19]101,发展人民健康事业,建设健康中国也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吸取思想营养和前进力量。基于此,习近平将“依靠人民”作为健康事业的重要指针,着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主宰者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先行者,开创了全民“共建共享”的健康中国良好局面。第三,始终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健康事业成效。习近平提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28毋庸讳言,健康事业的实际成效亦由人民来评判。在推进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工作中,党委的领导作用发挥得好不好,政府的主体责任落实得到不到位,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正如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习近平深刻指出疫情防控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大考。人民是考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都是考生[18],检验考试的成效关键就在于人民的生命健康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人民的健康需求是否得到有效回应。事实证明,党和政府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彰显的浓郁的为民情愫,鲜明的人民立场,周密的防控部署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肯定与深刻阐扬。

2.助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进程

人民健康水平是衡量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全民健康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从生态保护、健康扶贫、公共卫生体系建构等方面助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实践进程。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斐然,人民健康与生活小康的屏障日趋牢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为目标指向,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下气力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护。“十三五”期间,我国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累计发现34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5740个重点问题,已完成整改近4000个。2020年1月~9月份,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中优良天数比例为87.2%[21],人民健康的生态屏障愈加牢固。与此同时,绿色发展理念深刻融入到生产生活中,人民健康的福祉不断增进。第二,健康扶贫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在习近平健康扶贫的理念指引下,围绕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的目标,我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新政策,多措并举补齐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短板,使得健康扶贫收效显著。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已有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曾经被病魔困扰的家庭挺起了生活的脊梁;24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获得了生活和护理补贴[22]。这显示出部分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链已被斩断,健康扶贫的工程取得重大成效。第三,基础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公共卫生体系是人民健康与全面小康的坚固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覆盖城乡基本医疗保障网,90%的居民15分钟内可以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经覆盖超4亿人,县级区域内的就诊率超过80%[23]。这充分彰显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3.贡献了全球健康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共同愿景,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24]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伫立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以促进全人类健康福祉为精神要义,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了巨大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指引下,中国一直坚守着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积极参与健康相关领域国际标准、规范等研究和谈判,积极完善我国参与国际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紧急救援工作机制,着力加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卫生与健康领域合作,为促进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了极大智慧和力量。此次疫情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部署抗“疫”防“疫”阻击战的同时,不忘回应国际关切,多次与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各国家地区负责人通话,坚决表明中国会秉持既对本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又对全球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的立场[25],采取最迅速、最彻底的防疫举措,阻止疫情向全球范围的扩散蔓延。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工作趋于常态化后,中国又主动投身于全球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习近平指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团结合作是唯一的出路[26]。基于此,我国慷慨无私地同饱受疫情困扰的国家分享防控和诊疗方案,合力开展疫苗和药物研制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习近平站在人类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呼吁“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27]。“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化和发展。这一倡议将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与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中国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文明互鉴的发展愿景。从长远角度看,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问题将成为新全球化形态的重要特征,并对人类社会发展主体、道路、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意识和精神武器,已然奏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并将继续指引着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更大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卫生
知识快餐店 卫生日里讲卫生
饮食卫生
智取红领巾
卫生筷与牙签
延津县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称号
陷害
卫生歌
方便卫生的酱料刷
讲卫生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