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角下的深圳新客家舞蹈刍议

2022-11-23魏晶晶

百花 2022年3期
关键词:深圳舞蹈区域

魏晶晶

关键词:深圳;新客家;区域;舞蹈;文化

一、深圳新客家舞蹈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新客家舞蹈在继承传统客家舞蹈的基础上借鉴新客家人原住地的舞蹈,同时也融合了当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要求。新客家人通过舞蹈来展现客家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俗风情,反映出新客家人民丰富多彩的内心情感和健康向上的思想。这种新的民间民俗舞蹈艺术体现出新客家人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新时代精神。

(一)客家人五次南迁的时代背景

客家是一个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且独特的汉族民系。它的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多次大战乱,向南大迁徙后才渐渐形成的。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被迫五次大迁徙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意义的历史文化。现主要流行于广东的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关;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广西的贺州等地,以及国内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1]客家先人是以家族的形式南迁,在迁徙过程中,一般选择山区作为落脚点,偏僻的地理环境使客家族群较大程度地保存和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和风俗,为了保持对中原身份认同,不被本地土著少数民族族群同化,非常注重培养和教育后代对中原文化的传承。所以说客家文化不仅传承中原文化,更是有着客家人独特的迁徙文化。而客家舞蹈是在客家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同样体现的是客家人团结进取,勤俭朴实,勇于开创的精神。

(二)改革开放下深圳的特殊地位与历史机遇造就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后,全国出现了规模最大的南下移民,广东深圳成为全国各地“新移民”选择居住和生活的新家园,这些“新移民”虽然绝大部分不会讲客家话,但是内心已经认同了深圳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加之深圳有的市辖区原本就是客家居住地,所以有学者把深圳称为“新客家”。这也使拥有300多年大鹏城史和移民史的深圳移民文化和新客家人创造出的精英文化,成为现在兴起的“新客家文化”。“新客家文化”大大丰富了传统客家文化,它是深圳本地客家人和新客家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正是新客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促使了“新客家舞蹈”的运动发展。深圳新客家舞蹈在保留传统舞蹈语汇的基础上创新“时代舞蹈语境”,谱写符合新时代发展,歌颂人民美好生活,表达人民情感的舞蹈作品,具有借鉴意义。

二、深圳新客家舞蹈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础

深圳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肩负创新示范城市的重要使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的移民城市,更是一个多文化撞击与融合的地方,它不仅吸收中原本土文化,还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逐渐成长为一种“融会南北、贯穿古今、学贯中西”的新客家文化。

(一)深圳新客家舞蹈是基于客家文化之上对岭南舞蹈的继承和创新

从客家民系文化上来讲,客家人在不断的迁徙中分化出不同客家支系,这些不同的客家支系其文化形式也不同,例如以閩江为代表的土楼文化,以梅江为代表的山歌文化,以东江为代表的客家美食文化。从地域文化上来讲,岭南文化又被划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广西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而国内大部分客家人生活在岭南地区,这使得客家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性,例如融苗、瑶、畲各少数民族文化和广东地区客家人的本土文化为一体的岭南文化;融吴文化的江西省南部客家文化等。[2]深圳是一个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的移民城市,深圳城市文化也呈现出多元性,这使得深圳新客家舞蹈不仅受到传统客家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岭南广东文化的影响,也正是这些因时因地造成的文化差异,使得深圳新客家舞蹈有着极为丰厚的积淀。

舞龙、舞狮都是客家人祭祀和节庆常用的舞蹈,也是客家人最喜欢的舞蹈形式。例如盛行于清朝传至今日的“舞草龙”,是南澳渔民在生活和劳作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娱神、娱人功能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是具有深圳渔民文化精髓的一种民间舞蹈。深圳龙岗客家地区的“舞龙”也是一种别具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融武术、舞蹈、鼓乐于一体,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是民间舞蹈和体育的传承平台。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岁时节庆活动中“模拟动物”的拟态舞蹈——麒麟舞,是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的明代宫廷舞蹈的一种表演形式,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宗教、民俗、历史的研究价值。广东省是麒麟舞流传范围较广的地区,在深圳坪山的客家人也保留着舞麒麟这种传统习俗。[3]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艺术也要推陈出新,不仅要多元化地发展客家文化,还要树立现代的审美意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艺术融合,创造出符合地域性特点的客家舞蹈语汇。例如在《东江儿女——曾生》舞剧中根据客家女人劳作时的场景,汲取传统岭南粤东客家采茶舞的元素编排出客家女人劳作时不同的肢体语言,把这些舞蹈动作艺术化处理,使农耕舞蹈动作丰富化,不但符合人物的形象所需,刻画出了“东江客家女人”吃苦耐劳的特点,还使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高度、可信度和艺术感染力。[4]舞剧还在男子群舞中注入东江客家民间麒麟舞的元素,再以贴近生活化的动作进行艺术创新,树立出典型的东江区域的人物艺术形象。在《东江儿女——阿妹》中,运用“阿妹”这个概念性的称谓,描写出不同时期客家女人的生活环境以及内心活动,在音乐上,舞剧不仅选取了岭南传统民间音乐《落雨天》,又在其中融合了岭南少数民族元素,以及当代流行音乐元素,在舞蹈语汇上更是呈现出多元化风格,通过编导巧妙的编排,使得这些元素相互渗透,相互吸收,最终体现出“阿妹”身上所具有的勤俭、刻苦和坚韧的性格以及特强的生活能力。再如由深圳市龙岗区投资创作的舞剧《大围屋》,运用了从岭南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中提取的舞蹈元素形成新的舞蹈语汇。其通过舞者穿着的服装、饱含客家地区流行的民间音乐元素,以及舞者形体动作的节奏、表情、构图、造型来突出浓郁的客家地区特色。

(二)深圳新客家舞蹈是在东江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上对现当代舞蹈的开拓和发展

深圳具有东江流域居民一百多年来为了抵御外敌侵略、争取民主自由,创造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文化、东纵抗日的爱国文化、东征民主的革命文化和人民大众共同创造的东江区域的爱国文化。[5]同时,深圳作为我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与改革的“试验田”。所以说深圳新客家舞蹈还是一种独具东江区域特色的创新、包容、勤劳、务实特征和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和“新时代深圳精神”的舞蹈。

深圳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例如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它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游径资源点。舞剧《东江儿女——曾生》正是在东江红色文化的基础上,以真实的人物事迹为蓝本进行的舞蹈艺术创作,在舞剧台本的选材上注重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和革命故事中蕴含的人物情感,以此来表达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意志及东江客家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舞蹈动态形式上紧贴当代意识,用当代化的手法将“红色”舞蹈动作进行艺术创新,将新时代赋予的时代使命植入红色文化内涵中,不仅使人物的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高度、可信度和艺术感染力,更衬托出当代人特定的生活面貌。[6]舞剧采用了具有客家元素的现代音乐,不仅加强了舞蹈的表现力,更突出整部舞剧的大气宏伟。又如同系列舞剧《东江儿女——阿妹》,通过抗战时期“阿妹”这个概念性的角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东江儿女聪明、勇敢和独立的斗争精神,也突显出深圳的红色文化氛围。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改革开放‘自主性要求的根本表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舞蹈发展经历了“创新”和“开放”,使中国现当代舞蹈试图建构自身与历史、现实、个人的多重对话,将抒情建立在充满生活质感的叙事场景中,打破不同以往的舞蹈作品。如《深圳故事·追求》讲述三位来深圳打工的女孩历经艰险却自强不息的生活故事。将最虚幻的远古神话“夸父追日”与现实深圳的生活巧妙结合在一起,通过奋不顾身的追逐精神与现实生活中的进取精神艺术地展现了当代都市生活。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借鉴了国外舞蹈各方面的经验成果,选用了可以体现剧情、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现代舞、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等舞蹈语汇,打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念、艺术形式,使“不断追求、勇于开拓”的精神元素贯穿整部舞剧,使之符合“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

(三)深圳新客家舞蹈是在群众文化之上对群众舞蹈的借鉴和创造

群众文化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它是以群众为主体,由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活动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体现我们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制度。[7]群众舞蹈是群众文化中文艺娱乐的一种,也是群众文化事业的必备要素,是一种以群众为主体的表现群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娱乐舞蹈。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在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城市建立了文化广场,也使得广场文化成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8]广场舞作为广场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因在广场聚集共舞而得名。广场舞起源于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主要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为目的。最初参加广场舞大多是退休的中老年人,所以舞蹈动作和节奏比较简单且种类单一。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群众文化也成为与国民文化艺术素养提高密切相关的重要文化形态,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文化价值,这也使得群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广场舞得到了大力发展。广场舞的迅速发展和传播,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广场舞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复杂且多样的舞蹈系统,呈现出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舞蹈形式,有着极其丰富的舞蹈语汇,不仅得到了不同年龄段人们的肯定和参与,也使其成为当下的一种具有传播新时代精神文化艺术的载体。新时代的广场舞不但具有一定的社会审美及思政教育功能,而且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如深圳第十五届“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中一支由中老年表演的获奖舞蹈作品——《田埂上 日头下》,使人耳目一新,这不再是动作单一的广场舞,而是一种全新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内容上选择了以表现客家中老年生活和劳作的现实题材;其次,作品在舞蹈语汇上,注入了客家元素;最后,作品在音乐上,运用客家不同节奏的律动,配合能突出客家精神和风格的当代舞蹈语汇,加上鲜明客家风情的服装、道具和布景,使整支舞蹈作品集中体现了深圳新时代下,客家中老年人积极的生活态度。新客家舞蹈不仅向人们讲述着深圳故事、大灣区故事和中国故事,更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深圳新客家舞蹈的魅力,这也使得新客家舞蹈成了把深圳建设为区域文化中心和现代文明城市的不可或缺的新力量。

三、深圳新客家舞蹈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客家文化源于中土文化,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迁徙中形成的,它涵盖语言、民俗、建筑、饮食、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归纳为由全体客家人民共同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9]深圳新客家舞蹈正是在这种文化基础之上糅合了广东岭南人民风俗习惯、社会风貌而形成和发展的舞蹈。按照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特殊性,可以把广东岭南舞蹈分为粤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粤东客家采茶歌舞、杯花舞、各类灯舞等;潮汕民间的英歌舞、钱鼓舞等;粤中广府舞龙、狮舞舞蹈;粤西北桂东、粤西雷州、五邑侨乡民间舞蹈和深圳特区新客家民间舞蹈等。[10]这些岭南不同区域的舞蹈使得深圳新客家舞蹈呈现出多元兼容的特点,具有“继承传统之上求新、糅合多元之上求变”的文化特征。它是深圳新客家人民在生活和工作中理想和愿望的产物,是给予了内心情感的一种舞蹈,它体现出的是客家文化和新客家文化,表达出的是客家人、新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深圳新客家舞蹈是在传承了客家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又汲取了多种文化而形成的具有东江区域特点的新时代下的新客家舞蹈。深圳新客家舞蹈从红色文化题材到群众文化题材,一直以“弘扬主旋律”为核心,不仅充分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更是在舞蹈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不断地创造和创新,实现了现实题材舞蹈中写实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得深圳新客家舞蹈也在地域文化题材中实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融。这种以客家历史人文为元素对区域红色革命历史事件进行解读和提炼的具有原创性、历史性、艺术性、写实性、文献性、唯一性又兼顾区域性的新客家舞蹈,是一种充分体现新时代的感染力、感召力和审美意义的舞蹈。

深圳新客家舞蹈也是构成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部分,不仅突破了以历史文化划分的“传统性”,也突破了以地理区域划分的“独特性”,成为极具多样性、多层性和创造性的地域特色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深圳新客家舞蹈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中心,融合审美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等为一体的具有主题鲜明、形式开放、风格多样、语言多元化的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其对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深圳舞蹈区域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我和舞蹈
分区域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