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哲学视角,优化小学数学低年级活动整体设计

2022-11-23季秋霞

教育界·A 2022年27期
关键词:活动设计小学数学

【摘要】文章以小学数学低年级“元、角、分”的活动整体设计为例,基于儿童哲学视角,分析了优化小学数学低年级活动整体设计的策略,以促进学生数学基本思维的形成,培养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的自主学习者。

【关键词】儿童哲学;小学数学;活动设计

作者简介:季秋霞(1988—),女,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什么是儿童哲学?儿童哲学最早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创建,是能够被小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哲学思想。其核心内容是运用对话的形式促进儿童思考,引导儿童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和讨论,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低年级基于儿童哲学视角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让学生养成提问、思考、反思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为什么要基于儿童哲学视角,探索优化小学数学低年级活动整体设计的方法?一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观的、不假思索的。二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要求,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一目标难把控、难检测、难达成,因此往往被教师忽略。三是由于课堂上往往是由教师提问,学生忙于回答,显少主动提出问题,且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文章采用行动研究法,分析了小学数学低年级活动整体设计的案例及优化的过程,最后总结了实施

策略。

一、小学数学低年级活动整体设计案例分析

教师要基于儿童哲学的视角,借助儿童哲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小学数学低年级活动整体设计,以问促思,以思促数学基本思想的形成。下文将从教学预设与准备、教学实施与观察、教学反思与总结三方面,分析小学数学低年级活动整体设计典型案例—“元、角、分”的教学[1]。

“元、角、分”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及其单位进率,接着创设商场购物的情境,由于购物时要付钱,从而开启怎样付钱的问题讨论,最后组织“小小商店”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学到的人民币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节课是典型的数学活动课,涉及的人民币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

(一)第一轮教学过程

1.教学预设与准备

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师明确了活动目标—让学生认识人民币及其单位进率,会进行简单的购物并能够正确付钱。基于这一活动目标,考虑到人民币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况,本活动分三段安排: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组织实践活动,教授怎样

付款。

教师预设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1)买商品要用人民币,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出示1元、1角、1分)

(2)你是怎样辨认1元、1角、1分的?

(3)买1元的东西,可以怎样付钱?

2.教学实施与观察

(1)导入环节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一开始就创设了购物情境:几个小朋友去商场购物,买商品时要付钱,需要使用人民币,进而揭示主题—认识人民币。考虑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人民币比较少,教师直接展示1元、1角、1分的人民币,询问学生:“同学们认识这几种人民币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几张人民币的面额和文字。之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辨认人民币,使他们认识到不同人民币上的数字、文字、大小和颜色的区别。

(2)探究元、角、分的进率

①探究“1元=10角”

教师出示课本中的场景图,提问学生:“练习本1元,付10角可以吗?”请学生从1角数到10角,并告诉学生10角就是1元。教师再追问学生:“还能怎样付钱?”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人民币付款,小组讨论不同的付钱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1元等于10角,元和角的进率是10。

②探究“1角=10分”

在学生了解了1元等于10角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1角等于几分吗?”先让学生猜一猜,很多学生都根据前面元和角的关系猜测1角等于10分。此时教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用准备好的1分硬币,从1分开始数,数到10分,告诉学生1角等于10分,让学生明白角和分的进率也是10。

③探究5角、5分、2分

教师拿出5角纸币、5角硬币、5分硬币和2分硬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人民币,并独立解决问题:1张1元可以换几张5角?几枚5分可以换1枚1角?促使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1元=10角”和“1角=10分”的知识,灵活地进行人民币的转换应用。

(3)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

教师出示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纸币,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这些纸币分别是多少元,在学生认识了1元以内的人民币的基础上来让学生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一些。同时,这样能让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更加完整,充分认识到使用人民币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4)拓展延伸

教师展示课本中的情境图,询问学生:“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抓取关键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培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2]。

3.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认识人民币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因此能够对数进行加减运算,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学生对人民币进率的理解,对元、角、分单位的灵活换算和怎样付款上。由于学生缺少使用人民币的生活经验,因此难以理解人民币的作用。本次数学活动虽然顺利地完成了,但是這样的活动是教师一步一步领着学生走的,没有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对人民币知识的认识不够充分,在完成拓展练习时频频出错。那么,该怎样设计数学活动,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人民币的使用过程,了解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付款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教师进行了数学活动整体设计的优化[3]。

(二)优化过程

1.教学预设与准备

第一轮活动完成后,学生对人民币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辨认不同面额的人民币,但是在怎样付款及人民币的转换上还存在问题。因此,在第二轮设计中,教师除了让学生认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还着重让学生体验人民币的使用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人民币,在使用的过程中掌握人民币的转换及怎样付款的问题。活动分为四部分:第一,组织“跳蚤市场”实践活动;第二,让学生记录遇到的问题;第三,让学生查找资料,自行解决问题;第四,归纳总结并反思。

2.教学实施与观察

(1)启动环节

教师准备了不同价格的小商品,并贴上价格标签,有1元的商品,有5分的商品,有8角的商品,也有30元的商品和100元的商品等,还准备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安排学生轮流当售货员和买东西的顾客。

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数学问题要来自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开展“跳蚤市场”实践活动时,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先自己思考,寻找答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求助同学,促使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培养学生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品质,让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进友谊。

(2)对话环节

①什么是人民币

教师让学生充当教师去教学生。

生1:买东西需要用到什么?

生2:钱。

生1:什么是钱?

生2指着人民币:这些就是钱呀。

师:是的,这些钱有自己的名字,它们叫人民币,人民币又有不同的面额,请你们找出来,认一认,并和同桌说一说这些人民币能买什么东西。

②探讨1元=( )角,1角=( )分

教师提问学生:“你能从1角数到10角吗?你知道1元和10角有什么关系吗?”让学生自由阐述并自主学习,最后学生得出结论:10角就是1元,即1元等于10角。然后,教师让同桌之间相互考一考,要求一人拿出10张以上的1角纸币,另一人回答是几元几角,并用相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1角和10分的关系。

③怎样付款

教师组织“小小商店”实践活动,创设商店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充当购买商品的顾客,在活动中学习怎样付款。在情境中,“顾客1”想买1张1元的贴纸,可是他只有5角、1角和1分的硬币,正在他犯难怎么付钱时,排在后面的“顾客2”提醒他:“你可以用2个5角硬币付钱呀!2个5角硬币加起来就是10角,10角等于1元。”“顾客1”找了找,只找到1个5角硬币,他还在想办法时,“顾客3”说:“1个5角硬币加5个1角硬币也可以凑成10角呀!你看看有没有1个5角硬币和5个1角硬币。”“顾客1”赶忙低头去数自己有几个1角硬币,发现只有4个1角硬币和几个1分硬币。“顾客4”催促“顾客1”数一数自己有几个1分硬币,看是否能用10个1分硬币凑成1角。“顾客1”数后发现他一共有1个5角硬币、4个1角硬币和13个1分硬币,于是拿出1个5角硬币和4个1角硬币后,再数出10个1分硬币,正好凑成1元付了钱,买到了自己想要的贴纸。

教师将关于怎样付款的问题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用人民币购物的过程,从而认识人民币的重要性。

3.教学反思与总结

第二轮设计是对原来的数学活动整体设计的优化,原来的设计在学生的体验方面有所欠缺,优化后的设计侧重学生的体验,倡导问题由学生提出,并由学生自己通过实践研究、合作探讨解决问题。当学生付款时遇到难题,别的同学会马上主动积极地帮助他,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

观点[4]。

二、小学数学低年级活动整体设计实施策略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应该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环境,还应该为学生设计适合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小学数学低年级活动整體设计与儿童哲学的融合途径,是数学活动设计的一种全新视角,也是儿童哲学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教师基于儿童哲学视角进行小学数学低年级活动整体设计时,要围绕学生进行,不仅要使活动符合学生的个性年龄特征,而且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为目的。

笔者通过对小学数学低年级活动整体设计的典型案例及优化过程进行分析,在自主实施与反思的基础上,从小学数学低年级活动整体设计的教学准备与实施两大方面,总结了儿童哲学视角下小学数学低年级活动整体设计的实施策略:(1)选择适切的数学活动,挖掘学生的哲学探究潜力,并预设探究的问题;(2)从儿童哲学目标入手,确定数学活动目标,并做好不同目标之间的平衡;(3)为数学活动设计探究创造智力情感安全地;(4)注重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5)多维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总之,数学教师要重视优化小学数学低年级活动整体设计,更要深入探究数学活动设计与儿童哲学之间更多的可行途径,将数学活动与儿童哲学高效融合,建立起数学活动设计与儿童哲学之间的桥梁,为实现培养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的自主学习者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芳.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策略[J].读写算,2021(31):136-138.

[2]王耀亨.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路径

[J].学周刊,2021(32):137-138.

[3]张延玺.如何充分掌握学情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30):158-159.

[4]吴金选.凝练核心问题 促进深度学习: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的实践与思考[J].第二课堂(D),2021(10):26-27.

猜你喜欢

活动设计小学数学
谈有效设计高年级英语阅读活动
新教材下Integrated skills课堂教学的思考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