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变化对水稻种植产量的影响

2022-11-23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4期
关键词:安徽省气候变化气候

黄 皓

(安徽省芜湖市气象局,安徽 芜湖 241000)

众所周知,在粮食的种植过程当中除了土壤水分等条件之外,气候因素也是一个主要的影响条件。在我国水稻种植区非常多,而随着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的水稻产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方面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近年以来,我国在农业上也经常遇到干旱、冷害等极端气候,使得农作物产量大大下降,也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重点。安徽省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大省,水稻是其优势的作物之一。目前我国学者也对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做出了研究,并通过分析与归纳,希望能够为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安徽省水稻种植的现状分析

在安徽省目前的水稻类型是多样的,其中包括单双季稻以及早稻中稻等等,并且在安徽省水稻种植总面积高达220万hm2。由于安徽省整体来说气候湿润,而且四季特征分明,在淮河以南是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北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安徽地区全年平均气温在14~18℃之间,平均日照量也达到了1800~2500小时,与此同时安徽省地形复杂多样,使得种植制度也有着比较大的区别。

现如今在全国范围内如果出现水稻单产量较低,大多数是由于生产技术低下、土壤肥力低等原因而造成的,然而由于安徽省独特的地理位置特征,一些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也是引起水稻产量下降的原因。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目前安徽省的水稻种植也面临着一定的考验。

2.安徽地区种植区划分依据

2.1 水稻分布的特点

由于安徽省常年的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上,且整体积温也基本上能够保持在4600摄氏度到5300摄氏度之间,这样的热量条件就满足了水稻一年两熟的要求。除了热量之外,水利条件以及土质情况也是影响水稻分布的重要原因,整体来看,安徽省的水稻大多分布在淮河以南的一些地区进行种植。

2.2 单双季稻的种植条件

有过水稻种植经验的人应该都了解,只有气温在10℃以上,且整体低温高于5000℃才能使双季稻的种植更加地稳定,在安徽省双季稻的种植可以延伸到淮河一线。整体来说,将安徽省整体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且积温低于4600℃的地区划分为了单季稻区,而将整体气温高于10℃,并且积温大于5000℃的地区划分为双季稻区。

3.影响水稻产量的气候因素

3.1 温度

在影响水稻产量的众多气候因素当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则是温度。若想要水稻能够正常地生长和种植,在此过程中整体的温度应该要保持适宜,过高和过低都可能会破坏水稻自身的生理机能,影响其整体的代谢和生长速度,最终引起减产。

3.2 降水

另外在水稻的生长过程当中也需要水分,只有适宜的水量才能够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如果水分过少则会引起干旱,影响水稻正常的授粉等过程;若水分过多就会发生洪涝灾害,使水稻根部出现腐烂等情况,也会影响整体植株的活性。

3.3 光照

几乎所有生物的生长过程都离不开阳光,同样的,光照因素也会对水稻产量有着一定的影响。在生长过程当中,如果说水稻缺乏充足的光照,会引起分蘖数大大减少,这样一来不利于后期物质积累,导致颗粒重量和饱满度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4.气候因素对水稻种植产量的影响

4.1 温度变化的影响

整体来说,在水稻的生长过程当中需要适宜的温度。首先在发芽期以及幼苗生长期,通常在气温比较高的时候生长是非常旺盛的,但是如果温度过高则会引起幼苗枯萎,同样的温度过低会使水稻整体植株的生长速度减缓,甚至不利于叶绿体的形成。而整体来说,保证适宜的温度,尤其是日最低温的升高,对水稻发芽和幼苗期到生长来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2 降水量和光照的影响

4.2.1 影响受精过程

水稻生长的过程当中需要完成受精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结出饱满的颗粒。而水稻的孕穗和扬花期大概普遍分布在7月到8月,这时如果气温过低,就可能会使水稻的受精过程受到影响,使空壳率大大提高。整体来说,水分不足会影响颖花的分化过程,而日照不足则会对结实率有一定的影响。

4.2.2 影响营养物质累计

水稻在生长的过程当中,营养物质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对自身的生长以及后续的结实来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说在分蘖—拔节期降水减少、光照不足,这种情况之下会使水稻营养物质的累计受到影响,不利于自身的成长。

4.2.3 影响谷粒的饱满度

水稻的产量如何取决于颗粒的饱满度和数量,只有受到充足的日照并有足够的水分,才能够使水稻正常的成熟,保证其能够达到相应的饱满度。相应来说,若降水不足,日照时间少,则会使颗粒的饱满度大大降低,整体千粒重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成熟时期,水稻需要有充足的光照以及适宜的水分。

5.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1 水稻产量

水稻的生长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而在这样的一个自然过程当中,其生长也受到了气候以及人为因素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实际上目前面对气候变化,加强水稻品种的培育并提高种植水平,可以减少或者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5.2 水稻单产

在不同的气候变化情况之下,经过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表明,如果说气温升高,那么在未来的10年甚至是20年当中,水稻的单产量也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出现上升的情况。但如果气温不考虑升高,则单产水平会逐渐的下降。对于我国南方地区来说,基本上都会有这样的一种变化趋势,然而东北地区的水稻单产受到的影响却与之是恰恰相反的。

5.3 水稻种植布局

5.3.1 种植面积

通过研究气候的变化对水稻整体种植布局的影响,发现在种植面积上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于全球范围内的水稻种植面积变化进行研究发现,气温的升高相对来说对南半球水稻种植地影响更大,但整体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水稻种植的界限都是逐渐地向北移动,而这一点的影响也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异。

5.3.2 种植制度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对大环境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在其中由于水稻对于气候变化相对来说比较的敏感,因此会对其产量造成比较大的影响。通过研究表明,现如今的种植制度与过去相比,发现在南方地区一年三熟的种植区域面积在逐渐地扩大,并且向南方地区的种植界线逐渐向西部和北部移动,而我国整体的水稻种植中心和产量向东北地区移动了2~3个纬度。但相反一年一熟和一年二熟的地区界线上面没有明显的变化,这表明气温逐渐的升高以及降水量的增加,可能会引起水稻种植界线向北移动。

6.提高水稻种植产量的措施

6.1 加强气候监测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气候变化会对生长的多方面条件都产生限制作用。在其中,尤其是温度、降水和光照等这样的一些因素,会对植物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说植物生长过程当中面临一些极端天气,则可能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并造成难以预估的损失。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提高水稻产量,就应该要加强农业方面的气象监测,并及时地做出预警。这就要求相关的气象监测部门认真地履行好职责,确保监测以及预警结果的准确性,这样一来可以为水稻种植者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以便于在面临一些自然灾害的时候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与此同时,政府以及相关农业管理部门也应该要重视起农业气象监测。建设起完整的监测和预警网络,以便于对于农民具体的行为作出指导和参考。

6.2 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宣传力度

气候变化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且难以预料,尤其是今年以来各种极端天气频发,往往就会引起气温以及降水量的变化。这些因素的极大波动,就会使农民一时之间难以应对,并且没有办法及时地做出调整。而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作物种植的质量和产量与农民息息相关,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承担者,如今应该要加强农民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以便使他们可以及时地对气候变化做出反应。在水稻种植的过程当中,包括育苗、插秧以及其他的一些主要过程当中,积极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和媒介去加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并且传播气候变化相关知识,将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进行解释。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可以利用广播以及宣传册等方式来进行宣传,提高农民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这样一来也可以避免因气候的突然变化而对产量造成影响。

6.3 增加科技收入,改良品种

现如今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尤其是在农业方面,我国有着许多的先进学者和专家,对农业技术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创新和改革。要知道,虽然环境和气候因素会影响到水稻的产量,但是反之也可以从改良水稻品种入手。若能够在此方面增加农业方面的科技投入,去积极地培养和改良水稻品种,使其能够在生长的过程当中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并且有着更高的产量,不仅可以使得水稻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还能够使农民增产增收,能够大大地促进农业的发展与变革。因此可以在这方面入手,加大研究力度,去努力地培养更加优良的品种,使水稻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6.4 调整补贴政策

农民作为农业活动的承担者和参与者,在种植作物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是想要提高作物的产量,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在资金投入等方面往往会比较地拘谨,甚至为了降低成本而减少农业生产过程的一些步骤。比如在施肥方面,不少的农业生产者可能会购买一般的肥料,这样虽然也能够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但是却不能够提高其抗病、抗灾害的能力。因此在这些方面也要予以改进,通过调整补贴政策来促进农民的思想意识转变。

6.5 加强基础水利设施建设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当中需要多种多样的条件,其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过程当中还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的一项举措,可以有效地改善因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若出现了干旱或洪涝等自然灾害,通过水利设施的建设进行灌溉或者进行输水,这样一来也可以有利于降低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在作物生长过程当中,降水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条件,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到水稻的最终产量,而通过建立起基础的水利设施,能够提高水稻产量,保证水稻生长过程的稳定性。

7.总结与讨论

7.1 气候变暖使水稻种植界限北移

通过对于安徽省水稻产量的变化以及各方因素的分析,得出了这样的一项结论,那就是由于气候变暖,使得水稻的种植界限向北移。在安徽省水稻生长季节内大于10℃的有效积温在逐步地增加,而双季稻的积分线则呈现出北移的趋势。在双季稻生长的关键期内,极端高温的日数在逐渐增加,极端低温出现了减少。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一项结论,那就是有效积温大于10℃左右的升高,可能会使得水稻种植界限逐渐北移。

7.2 气候变暖改变了水稻生长期

如今全球呈现出气候变暖的趋势,而这一点也对水稻的生长期有着一定的影响,在其中双季稻的生长周期有着明显的缩短,早稻的播种期和开花期均与过去相比有着明显的提前。同时极端高温或者极端低温的出现,也对其生长周期等各方面产生了影响,这一点对于多种水稻类型来说都是符合的。

7.3 灾害性天气造成水稻减产

另外在水稻减产的诸多原因当中,灾害性天气频发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我国的水稻种植过程当中,产量的增加是由于水稻品种的改良以及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但是如今气候变暖,全球范围内正常出现极端天气,降水量过多气温也过度升高,这样一来我国南方地区水稻就出现大幅度减产的情况。

8.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全球面临着气候变暖,安徽地区水稻种植区域的热量资源较往常相比有了更大的提高,种植面积等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极端天气却导致了水稻产量大大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对于全国不同的水稻种植区域来说,都应该要了解气候变化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以此来保证粮食的产量以及生产安全。可以通过调整农作物布局、加强对极端天气的应对体系等不同的方式,预防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产生过大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增加我国整体的粮食储备,也能够使农民的正常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安徽省气候变化气候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
2007:绿色企业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