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2022-11-23罗蓉明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4期
关键词:生计农户生态

罗蓉明 龚 会

(云南省会泽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会泽 654200)

当前,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项目是投入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奇迹,在生态保护、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的国际舆论当中,生态环境问题常常被当成中国发展的主要短板。随着绿色生态革命进程的稳步推进,这种老旧的观点正慢慢发生改变:据统计,2019年我国的地球绿色的新增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1/4,其中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做出重大贡献,有效保护土壤流失与沙漠化,促进木材与造纸产业的再次繁荣。但是,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管理机制不健全,难以从根源上解决农户的生计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逐步完善少部分人均耕地数量不足的区域的退耕还林制度,有效巩固已完成的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切实保障当地农民的生计资本,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云南作为一个山水资源、林业资源十分充足的生态省份,经济发展却进展缓慢,省内贫困县数量超过80个,保卫当地居民生计和收入的专项战役面临严峻局面。通过实现大规模退耕还林生态工程,既让这个西南边陲区域的土壤利用率、农业经济发展和周边环境等多层次渐变,也引发了当地农民对生计问题的讨论浪潮。退耕还林会使得地区的耕地变少、畜牧业发展受阻等,限制了当地农户的农业生产收益,从而影响他们的日常生计。生计资本状况作为真实映照农民日常基本花销的主要参数指标,逐渐成为消除贫困的重要内容。妥善解决好当地农户的生计难题,是加强农户本身发展潜力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的关键所在。为缓解贫困山区生态和生计两难问题,政府有关部门正抓紧时间计划新思路、新方法来改善局面,拟采取强化生态治理和修复、选聘生态护林员8446人、发展特色产业等,让林草生态扶贫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也是改善当地生计状况、保障区域耕地及生态林地资源、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及可持续绿色战略的重要举措。

1.可持续生计的主要概念

1.1 简析农户可持续生计理念

可持续生计理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报告,是世界上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工作学者总结的发展理念,稳定的生计逐渐发展成消灭贫困的主要任务,可持续生计对减贫政策与发展规划有着重大价值。我国引入可持续生计旨在帮助贫困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当地农户找到符合他们当地生计活动连接以及资源的有效流动的目标,探讨达成可持续生计指标的困难和难点,然后基于当地环境、人才及环境资源状况等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而切实保障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因此,针对可持续生计的研究方法是以人为本,通过分析当地人的发展趋势和活动范围,有效得到符合本地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农户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完成可持续生计战略。伴随越来越多的专业学者对可持续生计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逐渐涌现出一些集成式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模型,从中不仅可以分析得出当地农户贫困的主要原因,还能把分析原因作为基础信息和结论,以此定下针对性的改善方法,从而保障农户的可持续生计项目。

2.浅析退耕还林造成农户可持续生计的重大影响

2.1 退耕还林会降低农户的经济盈余

众所周知,我国大多数的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农作物的买卖,而执行退耕还林政策后,使得当地耕地发生变化,部分效率较低的土地将种植植物,减少当地居民的土地资产,降低了农户每年的农作物收成。虽然短期内政府部分会以金额补贴的形式来弥补农户的损失,但是,以长期发展的眼光来看,由于缺乏技术和知识掌握,当地农户难以获取替代农作物收益的相关工作,或者种养业经营困难、退耕地产出有限,都极大程度上降低农户家庭的经济盈余,使得相当规模的农户发生生计问题,造成退耕还林成果难以长效巩固,少数退耕土地再次复耕。因此,如何保障农户获取稳定可观的经济收益是维护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保障。

2.2 退耕还林会改善居民的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不但是自然界赋予我们宝贵的财富,更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才能可持续实现农村增收,让更多的贫困农民摆脱贫困。而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就是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整治,缓解土壤流失和沙漠化,并促进木材与造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云南省致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和陡坡地生态治理,打造了宜良冬林苑森林庄园、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等社会参与生态修复的典范;建设了昆明至丽江、昆明至西双版纳高速,以及沪昆、云桂高铁等重要交通沿线近1800公里的生态廊道,有效提升区域森林覆盖率,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大力推动我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3.会泽县退耕还林的情况

3.1 会泽县区域概况

会泽县隶属于云南省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东岸、曲靖市西北部,东邻宣威市、贵州省威宁县,南接沾益区、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与昆明市东川区、昭通市巧家县毗邻,北毗昭通市鲁甸县。境内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高低落大,属南温带季风气候,冬天寒冷多雾,夏季全县年平均气温比滇中、滇东低,年平均气温12.7℃。根据国土“三调”数据,全县国土面积588605公顷,山区面积占95.7%。全县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样,林地面积309471.1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52.33%;耕地面积129325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21.97%。据2020年统计,总人口107.37万人,农业人口达90.25万人;有农村劳动力63.43万人,实现转移就业35.0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17058人,劳务产业已成为会泽的支柱产业。

3.2 退耕还林的发展现状及成绩

到2022年底,随着国家绿色生态建设工程的持续推进,多年实施生态建设项目多,面积增速快。如: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建设任务人工造林16.78万亩,退耕还林还草59.65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完成14.92万亩,省级陡坡地治理2.2万亩。全国森林覆盖率从2007年的18.21%,提高到2020年的45.67%,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

对于会泽县的退耕还林工程而言,也是成果斐然。从2000年至2005年困难退耕地区退耕农户统计情况,实施退耕地还林8.5万亩,其中涉及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农户数量为28591户,人数为43898;基本口粮田低于0.5亩的农户数量为10858,总人数为39329。生态退耕工程规模庞大,短时间内的耕地、林地面积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2017年,会泽县的退耕还林工程依旧拥有33800亩,涉及农户7451户;而直到2019年,退耕还林新增高位45000亩,被影响的农户数为8512户。我们可以采取分发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这些农户家庭人口数、受教育水平、劳动力比例、耕地情况等信息,以此来判定,退耕户的各项家庭指标的波动幅度,推断退耕还林对当地农户可持续发展生计的影响程度。

4.退耕还林高质量发展改善农户可持续生计的路径探讨

4.1 退耕还林初期应切实保障农户的金额补偿

虽然,国家会制定给予部分的经济补偿,来弥补退耕还林实施期间农户的经济损失,保障基础的生活来源。但是,既没有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明确补偿金额的增长幅度,没有明确的补偿机制和补偿来源的保障措施,这会使得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有关金额补偿的典型问题。例如,若补偿来源长期依赖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不转变资金筹措的方法和管理,则难以长期维持下去,也不利于退耕还林项目的发展。因此,应加强对社会资金合理的融投资力度,扩宽吸收资金渠道,从而保障退耕还林的工作的顺利进行。总而言之,对于退耕还林补偿资金的筹集而言,不但要维持地方的政策财政基础,又要合理运用非常规手段进行有效调节,包括跨区域、跨县城等,以促进退耕还林政策稳定进行为中心,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保障当地农户的生计基础。

4.2 加快政策支撑,落实管理职责

当下法律法规依旧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为我国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便利的基础保障和支撑,做出了更大贡献。但是,想要继续推动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当地政府还需加快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基层执行力度,落实《退耕还林条例》的具体职责。当地政府应根据区本地实际民生状况况,认真考量社会经济目标,有序规划生态林、生产林与商品林等规模,因地制宜进行科学实验,稳步提升和改善退耕后栽种的品种质量,积极做好林业产业规划,有效协调退耕和农户生计的复杂关系。此外,应及时出台政策,明确退耕还林后农户的后期管护责任,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减轻林木生长差、存活率低的趋势,扩大增收概率,促进可持续发展。总之,现阶段还需加强制度法律法规来落实对退耕还林后林业资源的养护和利用等,进而促进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

4.3 加大岗位投入,缓解生计需求

退耕还林政策不可避免会导致部分农民丢失可耕种的土地资源,相对地减少了他们家庭整体的收入来源,而且种植的林木又必须安排专人执行照料和管理。那么,对于这部分人群,需要加大对他们生计问题的投入力度,退耕还林期间政府应提供一些合适的岗位来缓解他们的生计压力,如林业管理员等,这些岗位的设定不但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还让当地农户的生计活动变得灵活多样,有助于农户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地方经济整体水平的稳定增长。

4.4 依赖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产业调整转型

退耕还林后种植的林业种类通常都是依照本地村民的意见来选择的,即使后期得到悉心照料呵护,也不一定能得到高效的经济价值,难以实现农民增收。想要落实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提升抵抗风险的能力,就不得不考虑依赖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产业调整转型,让而更多的物质资源、人力流向第二和第三产业,从而保证农户生计问题有效解决。例如,地方、乡村集体创新利用退耕还林后的生态环境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大力打造生态旅游乡镇基地,推动农业经济进步;或者组织培训一批农产品加工的技术人员、畜牧业养殖人才、绿色食材餐饮厨师,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5.结束语

总体而言,退耕还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脱贫攻坚等有着重要价值。但是,有关部门应依据具体实情来做出综合考虑,妥善完成退耕还林的后续任务,合理解决农户生计资本问题,打造当地农户的生计规划可持续性的战略。只有在退耕还林初期应切实保障农户的金额补偿,而后加快政策支撑,落实管理职责,加大岗位投入,缓解生计需求,并依赖现有产业结构,勇于进行产业调整转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才能切实保障农户的生活质量,顺利推进退耕还林工作的有序开展。

猜你喜欢

生计农户生态
中国农村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的研究进展
“数字化家计”:韧性小农的生计策略再转型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地还种不种?故土不再是唯一生计——搬迁后农民生产方式变迁报告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