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整本书深度阅读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

2022-11-22秦霜霞

求知导刊 2022年25期
关键词:小学生

摘 要: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关于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导读与展示部分,而关于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仍然较少。如何有效落实读中指导,是一个有待教师探索的问题。文章以小学六年级的《童年》为例,梳理指向读中指导的小学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以期推动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关键词: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读中指导

作者简介:秦霜霞(1988—),女,福建省厦门五缘实验学校。

著名小说《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书中讲述了主人公阿列克谢3—10岁的童年生活,其以孩子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百态。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其编入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的“笑与泪,经历与成长”主题的阅读活动中,旨在引领学生通过精彩的小说情节,与故事中众多的人物进行对话,把握时代的脉搏,获得成长。

高尔基的《童年》显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小学生难以凭现有的阅读和生活经验,通过自主阅读走进书中描绘的生活情境,从中汲取精神成长的营养。如何有效地设计整本书阅读活动,指导学生真正走进高尔基的《童年》世界呢?笔者从整本书阅读的设计与实施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系统分析,明确阅读目标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栏目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又与教材其他部分紧密相连,与其他部分共处于课程标准的统领之下。因此,有效的阅读活动设计必须基于对课标、教材、单元三个层次的系统分析,以充分体现《童年》的阅读价值。

(一)依据课标,初定能力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指出学生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要做到“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在六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栏目中,部编版教材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将《童年》呈现在学生面前,以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该书时,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情节着手,让学生体会书中的人生百态,进而观照自身,收获成长。此外,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对高尔基的创作风格有所领悟,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依照教材,整合阅读策略

为了更好地推进和落实《童年》的整本书阅读,教材在推介本书之前,特设了小说单元,以微小说为载体,对学生阅读小说类文本的方法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情节、环境,分析人物形象。因此,在阅读本书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策略。此外,自三年级以来,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预测、提问、批注、借助资料理解等阅读策略。这些都是学生在阅读《童年》的过程中可以用得上的有效经验。

基于以上因素,在《童年》的整本书阅读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各环节的阅读策略设计,以引导学生有效选用相关策略,完成阅读任务,提高阅读质量。

(三)依托单元,细化阅读步骤

六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栏目编排在小说文体的单元之后,旨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利用“快乐读书吧”栏目推介的《童年》进行语文阅读实践,在真实的阅读过程中运用相关策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进行小说阅读策略学习,因此对阅读策略运用技巧还不够娴熟,经验还不够丰富,再加上《童年》与教材中的短篇小说相比,字数更多、结构更复杂,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感到较大的困难[1]。

基于此,在设计阅读活动时,教师要重视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小说情节、环境、人物形象,设计富有思维梯度的阅读任务,以此牵线搭桥,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小说内容,实现深度研读。

综上三点,关于《童年》一书的阅读活动设计,教师应从情节、环境、人物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以“成长”为主线,在阅读过程中感悟书中人物的特征,梳理作者的创作方法,积极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真实生活,实现自我的成长。

二、牵线搭桥,探寻成长密码

基于以上关于《童年》阅读活动的思考,笔者设计了“通读全书,绘制生活地图”“研读人物,绘制生命轨迹”“了解背景,描绘童年色彩”等活动,以任务有效驱动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提升他们的阅读效率[2]。

(一)梳理情节线,解读故事之趣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其往往具有跌宕起伏的特点,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产生共鸣。对以故事性文本为主要阅读材料的小学生来说,情节跌宕的小说更具有吸引力。因此,教师在阅读之初设计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情节,在阅读过程中理清情节脉络,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为后续更深层的研读做足准备。

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较长周期的阅读过程中,有效梳理《童年》一书的情节脉络,感受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呢?笔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发现,短短几年内,主人公阿列克谢频频搬家,辗转不同的地方,与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打交道。由此可见,家庭地点的转移对于故事情节的展开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设计第一阶段的阅读任务时,笔者创设了“通读全书,绘制生活地图”的活动,具体如下。

(1)阅读第一章,明确本书主人公“我”是谁。

(2)继续阅读后续章节,在阅读过程中,梳理“我”輾转生活的各个地方,以及“我”在各个地方遇见的众多人物。

(3)观察生活地图,把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讲给同学听,并在空白处简要记录自己和同学的感受。

借助这项旨在促进阅读可视化、条理化的活动,学生边阅读边梳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阅读,最终绘制出富有个性的故事流程图,生动再现了阿列克谢生活地点的转移过程,并在讨论完善《童年》的生活地图、借助地图讲《童年》的故事等过程中,加深对故事情节的印象,逐步形成了对《童年》一书故事情节的独特感受与理解。

(二)聚焦环境线,感悟成长之道

环境,是小说的背景,其能勾勒一幅宏大的画面。学生阅读小说,应从细微之处提炼其底色,恰当解读人物与事件。然而,对于阅读经验和人生经验有限的六年级学生而言,分析环境描写,体会人物的底色恰恰是他们最易忽略也是最难做到的地方。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获得较为清晰的认知,深化对小说主旨的感悟。

《童年》一书故事情节与社会背景相互交织,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也是分析环境的过程[3]。因此,在完成情节梳理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将作者个人背景和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等资料与小说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小说环境,并在特定的环境中分析人物,立体感知人物的形象,以深化学生对于小说主旨的感悟。为此,笔者专门设计了读中交流活动,具体如下。

(1)以时间为线索,将阿列克谢的生活地图划分成若干板块,并从时间角度对比各部分,简要记录自己关于阿列克谢生活环境的发现。

(2)了解高尔基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简要记录自己的发现。

(3)将时代背景与书中描写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寻找相似之处。

在进行大量的相关资料搜集与整理后,笔者开设了读中交流课——“探寻成长密码”,以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阿列克谢的完整经历为引子,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回到书中寻找童年环境中激发主人公不断蜕变,最终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的因素。学生基于书中的地点变迁、人物态度变化,关联自己所了解的作品创作时代背景,对恶劣社会环境中的成长之道提出自己的精辟见解:眼中有目标、心里有乐观、身上有韧劲、脚下有行动。这一思维成果令人惊叹。

(三)绘制命运线,品味人物之丰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典型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其鲜明个性的真实展示,牵动着读者的心。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活用课内所学的人物分析方法,分析典型人物形象,有助于学生在复杂的故事情境中,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获取成长经验。

《童年》一书中人物众多,不同人物在各处错综呈现,读者需要进行内容重组和对比观照,才能清晰地感知人物命运的发展历程。但从第一、二阶段的阅读反馈来看,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笔者基于单线重组、多线对照的思路,针对品味人物形象这一阅读主题设计了以下阅读活动。

(1)复读全书,简要梳理“我”以及“我”遇见的众多人物的结局,补充在生活地图中。

(2)选取自己感兴趣的2—3个人物,精读相关内容,详细绘制人物的命运轨迹,附注在生活地图相应地方。

(3)结合生活地图和成长环境,观察人物的命运轨迹,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分条简要记录在地图空白处。

在阅读过程中,笔者引入读中方法指导课“在重组与对照中走近小说人物”,以阿列克谢为例,提取有关内容节选,按时间顺序梳理他的成长过程,并借助折线图加以呈现。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人物形象产生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提取并反复阅读相关内容,在具体的环境与事件中,感悟人物命运变化,最终完成了立体的、独特的人物形象分析。

三、由此及彼,深化阅读体验

《童年》虽是一本好书,但教师仅凭这一本书的阅读教学,还无法真正实现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栏目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引导学生精读《童年》之后,笔者又以“成长”为主题,推出成长小说系列书单,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同类书的过程中,继续综合运用各种阅读策略,深化关于成长的认识[4]。

(一)精选系列书单,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虽然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差异,但教师让全班学生共读一本书,能有效落实方法指导。如何在此基础上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并从中收获成长?这需要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书单。因此,在“成长”主题阅读中,以《童年》为起点,引导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后,笔者仍以“成长”为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不同阅读难度、不同风格的六本书。学生可自主选择其中两本进行阅读,并结合书中内容对“成长”这一主题进行思考。这样的做法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体需求,积极推进阅读任务的完成,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在多方对比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有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为学生的深度阅读提供情感支撑。

(二)自选成果形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主题阅读活动中,教师让不同的学生阅读不同的书,能使学生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在之前的《童年》阅读过程中,学生已经通过多次成果展示,认识了呈现阅读成果的多种形式,如思维导图、流程图、表格、括号图、气泡图、阅读心得等,学生也在相互交流中学会了多种阅读笔记的制作方法。为了更有效地推进个性化阅读,在主题拓展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恰当的形式呈现阅读成果,让学生在成果展示与交流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回顾阅读过程,内化阅读经验

有效的阅读活动由通读、研读、省读三个环节组合而成。在阅读成果展示与交流之后,教师还应重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回顾自己的阅读全过程,梳理、总结有效的阅读方法,特别是从同学那里学到的新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继续运用这些好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当然,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无效或低效策略,教师也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删除或整改,避免在今后的阅读中再走同样的弯路。笔者认为,将反思引入整本书阅读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主动地关注自己的阅读策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阅读思维的发展,习得高效的阅读策略。

结语

教师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巧妙设计研读、交流、反思等阅读活动,带领学生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曾经的自我对话,能有效地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牵线搭桥,有效促进整本书深度阅读的开展。

[参考文献]

艾德勒J,查爾斯.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滕衍平.破解整本书阅读之“难”:以六(上)快乐读书吧《童年》阅读为例[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9(Z1):141-143.

汤永胜.师者须内功深厚:徐晓彬整本书阅读课“读中推进”侧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22):54-55.

李娜,申宣成.指向思维训练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余党绪《鲁滨逊漂流记》课例鉴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8):49-50,80.

猜你喜欢

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迪克比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小学生如何进行暑假安排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