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2022-11-2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院校互联网+德育

张 琼

(银川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我国各个职业教育院校都进入到德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浪潮之中。在当前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所产生的优势来促进中职院校德育课程向着更优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德育课程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笔者结合自身查阅的资料以及多年的课程教学经验,就信息技术与中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的一系列内容进行研究,这对于中职院校德育课程信息化课堂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中职院校德育课教学现状

1.生源结构复杂,学习基础多样

新时期的中职教育更为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所以学生职业技能得到了更为充分发展。但是,中职生生源较为复杂,他们具有不同的求学经历与思想认知,对德育教育的认可度不同,所以体现出现技术能力与思想素质提升的不平衡。中职德育教育面临着学生德育基础差异性大、德育教育形式与内容“总口难调”的难题。

2.教学内容死板、枯燥重复

当前中职院校在选用德育课程教材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与本科院校相同的教材,这就导致德育教材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比较多,如果学生们想要将这些知识点完全理解,那么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来讲既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也会没有充足的时间。与本科院校相比,中职院校的德育课程课时较少,因此,对于教师来讲这是一项难度较高的挑战。高等教育的德育教材有很多内容与中学德育理论课程是重复类似的,如果依旧进行重复性学习,难免会导致学生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当前很多学生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之中,接收到的信息远远比课堂中的内容更加丰富,这就促使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眼界也更加宽阔,因此也会对比较死板且枯燥的教学内容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中职德育教学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1]。

3.德育素养发展缓慢,难以满足企业要求

德育素养需要通过具体的技术实践体现出来,同样亦需要在技术实践中得到锻炼。中职生在长达十几年的基础教育中习惯了学校教育模式,在工学结合方面的实践机会与认知较少,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学生这些职业素养的缺失,多数会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暴露出来,比如不能守信、不懂得如何精益求精、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教师需在“工学结合”指导下,在现代新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加大德育教育力度,促进学生思想体系的有效发展。

4.学生思想呈现出多元化

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思想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当前的中职学生大多为“00后”,他们标新立异、个性张扬,他们通过高速运行的互联网络看世界,因此也在思想观念以及三观等方面稍显薄弱,甚至需要更强大、丰富的思想理论指导实践。基于此,中职院校及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学生思想观念的薄弱处,尽可能用适应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方法引导其改变,让互联网技术引领学生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的成熟。只有这样,中职思想教育才能够完成教育改革和思想变革的伟大任务,引领青少年更好地进步和成长。

二、互联网发展对中职院校德育课教学的影响

1.有利于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增强教学实效性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网络化、智能化和数据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帮助学生能够主动去辨别信息的正确与否,从而正确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正确的信息技术使用方法能够加强学生德育课程的学习实效,让他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正确地应用网络。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用网观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期,教师需要重视德育教育,充发挥出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平台的建设,凭借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手段,来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

2.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在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职德育教师需要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善于利用网络去搜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网络热点事件,以此来为学生创设与相关知识点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真正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融入到问题探讨之中,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巧用德育理论知识来对现实生活问题进行解析,体现出德育教育理论的价值,拉近德育教育与社会现实的距离。

3.有利于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而互联网教学平台的融入则是为教学提供了补充。在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教师需要构建动态化的课堂,减少说教性的理论,及时在课件之中增加全新的德育理论观念以及案例资料。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去整合各个学校的优秀教学资源,以此来借鉴一些名师的教学经验。同时,教师还可以就当前学生比较关注的一些娱乐新闻、社会热点以及国内外形式进行点评,让德育课堂更加具有现实意义[2]。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教学策略

1.创新德育教育教学理念

中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影响之大,具体还体现在整个教育工作的安排与管理上。因此,教育者应当创新教育理念,让先进的、优秀的思想品质与行为品质贯穿德育教育始终。教育者应当积极参与学校培训,应用现有的学习渠道获取知识,多了解新的教育形态和教育方针,再将其转化到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的、高级的思想和内容。教育者应当尝试走出舒适区,多利用闲暇的时间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在可以触摸到的新领域潜心探索和研究,或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实施德育教育,或重视学生的职业所长和素质发展,或遵从“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以德为行”构建德育教育新模式。

例如,当下时兴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研究和实践,德育教育也应当稳中求变,积极引入新理念与新方法,尤其对于开放程度和意识形态已经发生转变的中职学生来说更值得关注。也就是说,中职德育教育可以从这一点切入和落实,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观点,依据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引导探究,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等。

2.整合中职德育教育资源

互联网时代下,德育教育者对相关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整理与归纳工作至关重要,应当将其与国家政策、时事热点、实际案例等连接在一起,为学生提供更直接、有效的学习资料参考。依托互联网渠道设计的教育产品、社交媒体产品也都能够实现全面覆盖,为中职学生提供便利的资源接收方式,进而能够为学生提供视听化的学习参照。而教育者也能够训练和提高信息能力,一步步熟悉互联网教育渠道的新模式、新方法,以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新方式和提高德育教学效率、增强德育教学效果[3]。

例如,在德育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以此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播放模范人物事迹影像,也可以就丰富的、曲折的相关故事进行简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知识了解窗口。教师还可以对互联网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再设计与再利用,以符合本校、本年级、本班学生特征的德育教育方法开展工作,争取创新教学策略、变革教学方式,最终实现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与收获。在此基础上,中职学校还可以依托线上渠道构建便利的资源学习平台,联合社会企业、国营单位等构建一个互联网支撑的政、校、企、行四方联合的育人模式,合力开发精品课程、共同建设课题招标,重新整合中职德育教学资源,为“互联网+教育”融入中职德育教学工作注入新鲜活力。以此,中职学生能够在丰富的资源优势下不断进步和成长,从而能够实现自我意识与自我能力的进步和成长。

3.加强德育教师团队建设

中职学校应当充分认识新形式下的教育模式变化,而后加强信息设备与网络设备的引进工作,构建高效的教育平台,为德育教育提供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中职学校还应当为教师规划发展之路,切实做好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如积极邀请专家进课堂、举办信息化教学讲座等,即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开阔教师视野、增强其教学能力。此外,中职学校还应当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发挥他们的认知结构、语言方式等优势,用其正能量感染中职学生,用其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手段引领学生,以此提高中职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对于德育教师来说,若想要在互联网时代下发挥思想引领角色,务必要与学生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交流,进而由传统教育观念向现代化教学、智慧化教学方向转变。一方面,教师应当放低姿态与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知识薄弱处,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重难点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立足“互联网+德育教育”开展教学工作,用新的教育理念感染人、影响人,用趣味性、感召性强的教育方式影响人,实现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能力的双向提高。对其他教师来说,还应当以先进的思想观念浸润自身,以教师的处世准则和教育方法感染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中职学生的思想观念。

4.健全校园文化监督机制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模式愈发多样化、多元化,也为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形式与内涵。中职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不坚定、不扎实的成长关键期,他们有标新立异、勇敢果决的想法,但相应的是无法长时间坚守下去,很难看到结果和收获,而这对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考验何其之大,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可能对德育教育造成严重阻碍。基于此,中职学校和教育者应当正视互联网的双刃剑属性,尽可能为学生构建一个健全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这样,中职德育教育才能够以优质动力助推向前,进而在互联网时代下乘风破浪,实现伟大的教育改革与德育教育目标[4]。

首先,中职学校及教师应当联合做好信息过滤工作,尽可能隔绝不良信息在校园网络外部,为中职学生打造一个纯净的、共享的天然信息环境。一方面,教育者可以联合信息技术教师、班干部等重要角色共同开展监督工作,定时、定点、定责地对学生实施思想监督;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落实网络德育工作,引入先进的管理平台或系统,如“上网行为管理”“网络行为感知”等,让先进设备与技术支持下的德育平台为学生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德育教育”功能,以此为学生构建一个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系统。其次,教育者还应当确定具体的德育机制,倡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通道,同时增强育人实效、增强学习成效,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校园网络服务取得良好就业与发展。这样的教育频道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规范和监督学生的,还可以拓展到新闻、就业、择业教育方面,进而涵盖到德育教育的方方面面,引领学生广泛发表自身的看法,充分体现出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引导性。因此,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当之处也将被更换,从而能够确保德育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德育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中,这些问题最为明显的当属于教师对信息化课程理念的认知不到位、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不高、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等等问题。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构建德育信息化课堂,拓宽德育教学的形式、丰富德育教学内容、添加实践课程模式,进而让德育课程教学向着更加平稳、高质量、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院校互联网+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