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复后的保定古莲花池园林假山叠石艺术特点分析

2022-11-22彭阿凤王浩文

保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太湖石莲池假山

彭阿凤,王浩文

(莲池书院博物馆,河北 保定 071000)

保定古莲花池是我国北方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A级景区,1988年被收录在《中国十大名园》丛书之中。保定古莲花池始建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初名“雪香园”,为私人园地[1]1;明代为官府园林,因园内池中荷花茂盛称“古莲花池”,曾有“水鉴公署”之称[1]13。清雍正十一年(1733),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古莲花池创办了莲池书院,莲池书院成为我国北方官办书院的代表[1]34。在清代,古莲花池成为乾隆、嘉庆、光绪三朝的行宫和慈禧的行宫御苑。清乾隆年间古莲花池园林规模达到极致,集园林、书院、行宫三位于一体,景色旖旎、书香浓厚,于闹中取静,“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1]1,故有“城市蓬莱”和“小西湖”之称。

古莲花池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对古莲花池进行的毁灭性破坏。后虽经多次修缮,但已无法恢复盛世时的原貌。2002—2009年古莲花池进行了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修复,使古老的园林最大限度地再现了盛时的风貌。

古莲花池现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整体布局以池水为中心,亭、台、楼、阁等古建筑环池而建,融南北园林特色于一体,既有北方园林的庄重雄伟,又兼具南方园林的温婉秀美,深受业内专家的推崇,尤其是园内假山嶙峋峥嵘、雄浑险峻,奇石玲珑剔透、形态各异,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园内假山部分是历史遗存,部分是历次维修、恢复改造而成。

一、保定古莲花池假山叠石的修复

古莲花池的景观自1900年遭列强兵燹后,虽经多次修缮,但都无法再现盛世时期的风貌。因此恢复莲池书院和复原“莲池行宫十二景”一直是古城人民的殷切希望,一些文化名人和社会耆宿代表民意,不断向保定市人大、市政协和主管部门提出这一要求[2]431。

经过前期一系列的立项、批复,2000年,市委、市政府将古莲花池工程列为保定市重点项目,2001年,古莲花池工程列入市委、市政府建设“九件实事”之一。2002年7月,“莲池十二景”修缮与恢复工程正式启动。2002—2005年基本恢复了北、中部的景观,2008—2009年又恢复了南部三景。作为“莲池十二景”建筑的配套景观,园内的假山叠石等维修工程随着“莲池十二景”的修复同期开工、同期完成。

此次“莲池十二景”假山叠石恢复工程的基本依据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保定名胜图咏》;二是咸丰九年(1859)《莲池十二景图》;三是光绪四年(1878)《古莲花池全景图》;四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慈禧行宫御苑全景图》;五是清末民初古莲花池的老照片、图绘和相关文史资料。依据这些资料和现场发掘遗址情况,古莲花池假山修复项目负责人王浩文经多方请教相关专家,组织进行研讨,形成修复方案,并组织完成施工。

此次假山修复工程确定的基本原则是按照文物修复原则“修旧如旧”,有基址并存在部分地上附着物的参照历史景图恢复,有基址但没有地上附着物的不再重建。

园内有假山五座,叠石及驳岸工程若干处,现分别述之。

(一)春午坡假山

位于门区的春午坡假山为清乾隆时期园中遗存。在清朝原有南北两座假山,之间有甬道。1975年改建,将南山拆除,在原址南增设由保定火神庙移来的牌坊,形成现在景观。1997年对门区进行改造,拆除20世纪60年代改造的原水泥礓礤,改为现今的台阶样式。由于拆除原礓礤导致水平地面下降,春午坡太湖石假山的根基裸露黄土1 m有余。从园内的藻泳楼处移来部分太湖石,根据原山体风貌进行堆叠护挡,并对周边的铺装进行了改造。

(二)藻泳楼前太湖石假山

藻泳楼前太湖石假山为南太湖石堆叠而成。据圆明园工作人员2018年来古莲花池考察时所讲,保定动物园的太湖石假山是在民国时期,由当时的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带领一班人马,由圆明园运来几卡车的太湖石,一部分放在了他的花园,即现在的保定动物园的“别有洞天”假山。这些在圆明园的历史资料中有记载。但是古莲花池里的藻泳楼前的太湖石在资料中未记载,是否是同时期运来的太湖石在古莲花池堆叠成山不得而知。据古莲花池工人回忆,藻泳楼前假山在20世纪60年代前就有,规模较小,70年代古莲花池又从保定周边移来若干散落太湖石,将山体加高加宽。1997年大门口春午坡维修改造时,曾将此处山体部分太湖石移至春午坡,将春午坡露出的基址利用山石堆叠进行护挡。

(三)方泉山假山

此山在洒然亭左前方临水而立。在2002年修复之前,此处留有清代假山遗迹,山体较矮却看似较高的驳岸护坡。山体使用的是保定地区的太行山千层石(俗称山皮石)。山体自水而出,堆叠手法生硬,山体垂直水面较呆板,主要功能是护坡。清代景图未命名。当时古莲花池的园林工程师经多方研究古莲花池各个时期的景图和清末民国初期的老照片,细致揣摩,多方考证,投入大量的心血将此山修复工程完成。结合现代公众园林发展和需求,在恢复清朝盛世基本面貌的同时,引入现代工艺技术,在假山山体内部埋入引水管道,利用抽出的地下水,用水泵引水上山,再由山体顶部流泄而下,汇入到古莲花池西塘。这既解决了池塘用水问题,又丰富了园林景观,可谓是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工程完工后,经有关专家鉴定,符合清代乾隆盛世时的风貌。根据乾隆皇帝诗《辛丑仲春月下浣至莲池书院成什》“书院实在此,亭台增新样,端乃开于方,成事不脱放”,其中的“方”即指方观承[3]39。为其定名“方泉山”,表示对承建“莲池十二景”的总督方观承的纪念[3]39。

(四)篇留洞假山

篇留洞假山为清乾隆时期园中遗存。在2002—2005年修复中,基本依据原貌,山体稍有加高。山体北侧是20世纪50年代由古莲花池聘请保定满城石匠堆叠成护墙状,土山台阶入口垒成“门洞”状。清代时的山顶罅隙被填平,基本保持原貌。所用山石是太行山千层石,颜色青白。山体西侧(刻有石谼的一侧)为清代旧貌,历次修复基本未动。山体南侧为2002—2005年保定市建设局聘请唐县古建所施工队修复。所用山石是颜色偏黄的太行山千层石。

(五)红枣坡假山

红枣坡位于园林的东南角,为全园最高处。在清代光绪年间的景图中,此山清晰可见。经1900年“庚子之厄”的大肆破坏,山体形貌不如从前。在20世纪80年代,在紧贴山体南侧东西走向修建起古莲花池管理处办公室若干间,90年代拆除,将红枣坡对面的原驻景楼挑梁加固维修成如今样貌。拆除办公室后的山体露出地基,当时的古莲花池管理处聘请满城石匠将露出地基部分,结合原来山势,用太行千层石进行弥补。2006年,又在90年代原有基础上对山体进行整修,改西坡原有坡道为拾级而上的青砖台阶,东坡叠加千层石护坡,并巧妙利用园内散落的条石、残碑石条添加了一条通往山上的石阶路,并结合山势种植迎春、马莲等植物进行造景。

(六)水心亭景点叠石

在清末直至20世纪60年代,宛虹桥是由千层石叠成的石桥,周围驳岸也是由千层石做成的自然式驳岸。70年代中后期,古莲花池管理处对水心亭景点进行维修,拆除原千层石叠成的宛虹桥,改成汉白玉石拱桥。将水心亭周边的树木移除,将自然叠石改成整齐划一的八角形水泥平台岛屿。岛屿边缘围筑水泥护栏。在修复古莲花池工程中,将此景与方泉山假山通盘考虑,对水心亭景观进行历史性恢复。参照清代景图及民国初期老照片,恢复岛边叠石、驳岸及周边植被。在岛与九曲桥连接处,改变原来一马平川式的过渡,采用叠石形成起伏的小微地形,使景观地形更加自然合理,层次更加丰富。

(七)水东楼前驳岸叠石

水东楼前驳岸叠石在2002年修复之前,驳岸较高,围杆环护,游人不能与水近距离接触。在2002—2005年修复过程中,参照相关资料及发掘遗址,将驳岸降低,点缀叠石,使其亲水性增强,更接近于清代古莲花池的原貌。

二、古莲花池假山类型及功能

古莲花池中的假山按其材质可分为太湖石假山、太行山石假山以及土石结合的假山,按其功能特点可分为障景山、夹景山、园山、池山、楼阁山等。

(一)障景山:春午坡假山

春午坡假山为“莲池十二景”中当门第一景。由太湖石、太行山千层石和土层混合构成。在清代,原有南北假山两座,中间是曲折的峡谷。南坡种植牡丹数百株,每当春末夏初花开时节,花光泼眼,暖香盈袖,正如苏东坡《雨中看牡丹三首》诗所咏“午景发秾艳,一笑当及时”[3]26,因此命名为春午坡。乾隆皇帝十分喜爱这处景观,亲笔为它题写景名,并题咏诗歌多首[3]26。现在假山上仍有乾隆皇帝题写的景名刻石和三方诗碑。在历次修复中,现仅存北山,南山不复存在。

春午坡当门而立,目的是阻挡湖中景色,正是园林中常用的障景手法。

(二)夹景山:藻泳楼前太湖石假山

藻泳楼前的麻姑献寿石雕假山可称为夹景山。该山通体为南太湖石构成。夹景山构图比例精妙,山体高低适度,恰恰弥补了藻泳楼前与东塘之间的空白,起到了“夹景”的作用,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又使人站在楼前看东塘北岸景观不那么突兀,可谓是恰到好处。

藻泳楼前的太湖石假山离藻泳楼较远,中间通过甬路的过渡,显得园林曲折幽深,有小中见大之妙。

(三)园山:篇留洞假山

该山中部为泥土,周围是叠砌的山石,为园内体量最大的假山。行宫时期山上有一“香茅覆顶”的小亭子,叫“乐胥亭”,后来乐胥亭改建为攒尖顶的“观澜亭”[3]58。

篇留洞是一个人工石洞,在乐胥山腹部。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篇留洞》描述洞内景象道:“出入甚黑,俄顷豁然。仰观天光,云根苍润,气蒸蒸如滴,疑有乳泉、芝髓出其间。”[3]58此山有三个洞口。南出口为深壑,它是南北相连的东水道,一面为峭壁,犹如深谷,这就是乐胥山西侧刻石“石谼”含义的由来。北出口是中心洲的东西甬道,洞口嵌有乾隆皇帝题写的洞名与咏景诗的刻石。西出口为小柏树林。乾隆非常喜欢此景,他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篇留洞》中赞叹说:“牝谷含虚径转幽,云浆疑自乳钟流。笑予诗句非坡也,一例镌崖七字留。”[3]59

(四)池山:方泉山假山

古莲花池在建园之初有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为文人园林。在明清两代历次修复。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将其南巡所见苏州园林的范本带回北方,融入了他的宫殿和行宫园林中。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以文人写意山水著称,其布局主要以池水来衬托假山的形体,形成山形与水体的刚柔对比[4]。所以《园冶》中云:“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4]。古莲花池的建园理念为“一池三山”:“一池”,便是整个池水;“三山”便是指位于君子长生馆两侧的“小蓬莱”“小方壶”和与之斜对的“方泉山”。

(五)楼阁山:红枣坡假山

红枣坡假山属楼阁山。登上驻景楼,可远眺诸山。计成说:“楼面掇山,宜最高才入妙。”[4]但山太高,离楼太近,会产生逼迫之感,所以又说“不若远之,更有深意”[4]。红枣坡假山在园林的东南角,为全园最高处。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绎堂》的图解中说:“于此凭高眺远,堞影连云,烟村结雾,宛在眉睫;百里内外,郎峰、抱阳诸山,皆回青转绿,涌现天表也。”[3]67此山离驻景楼稍近,站在驻景楼上,有“卷幔不知山色入,开窗时见日光穿”[5]036之感。近处红枣令人垂涎欲滴,远处可见烟波浩渺,层层叠叠的景色连绵不断。

三、古莲花池假山叠石的艺术特点

(一)假山艺术特点

2002—2005年的“莲池十二景”假山的修复过程中,古莲花池的园林团队经过全面研究现存的景图、文史资料等,依据其融南北园林精华于一体的特色,采纳苏式、海派的假山叠石造景手法与北派的叠石技法相结合,成功完成了园内假山修复工程,下面主要以方泉山假山为例进行分析。

方泉山假山在古莲花池西塘北侧,半陆地半临水而建。山体北面地上部分高3.2 m,南侧临水而建向水面下沉2 m有余,山体高度6.5 m,东西走向长14.6 m,南北走向宽7.6 m。

此座山体采用的基本是原址拆出的千层石旧料,后又从保定满城山区采集同类石料加以补充,其纹脉横置使用。采用了“安、连、接、斗、挎、拼”等传统技法,追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意境效果,整体山势一气呵成,山体嶙峋突兀、粗犷雄浑。

为增添其观瞻和游览功能,借鉴苏州狮子林假山神韵,将此山构思制作成了一座奇、险、巧的“空山”。外表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内中暗藏玄机。山体中空,在东、西、南、北各开有洞口。洞内北石壁处另开设一半隐蔽的洞口,攀沿而上可直通山顶,既可观“一线天”,又形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增强了游园的猎奇性和观赏性。南面洞口紧邻水面,自上而下的溪水湍流而下,形成瀑布。洞外水面之上,东、西各有两个观景台,在建筑功能上起到扩充山基的稳固作用,在美学方面,丰富了平面构图,突出了游览观赏性。站在平台上既可赏荷,亦可观瀑,瀑布飞流而下形成激流险滩之效果。

此山“洞中有洞、洞洞相通”。山内洞顶采用“悬、剑、卡、垂”的叠石技法,利用山石自然纹理和体量优势,自洞顶悬垂倒置而下,貌似天然形成的石笋石。洞壁中腰部位另有“迎上”的形似仙桃的怪石与之相呼应。站在洞中央,上有悬垂的爬山虎等藤本植物,夹杂着从上倾泻而下的飞流瀑布以及山洞顶部垂下的仿佛钟乳的石柱,恍若来到了花果山水帘洞。

山体的北面,遵循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所选用的石料主要是此处原基址拆除的旧料。采用“连、接、挎”的叠石技法,石与石之间叠拼巧妙,浑然一体,自然朴拙,苍古大气。在其东西各设有上下山道相连直通山顶。立足此处,古莲花池荷塘景色尽收于眼底,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方泉山脚东侧与直通九曲桥的驳岸相连,西侧与通往听琴桥的驳岸衔接,使之更具蜿蜒磅礴之势。整座山体通透灵秀之中又彰显浑厚朴拙之势。

(二)叠石艺术特点

古莲花池除假山外,驳岸叠石比比皆是,下面以水心亭、水东楼前叠石、园区北部的镶隅抱角、踏跺叠石修复加以记述分析。

1.水心亭驳岸叠石

在恢复水心亭的施工挖掘过程中,离水心亭北2.5 m,距离当时台基地平下65 cm处显露出了部分原址驳岸的基石和直径七八十厘米的树根,为此处驳岸叠石的恢复,提供了真实的理论和实物依据。基于此,设计师在此处的叠石设计方案中,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拆除20世纪70年代虎皮墙搭建的八角水泥台面和其周围的水泥栏杆,在挖掘出的原基址上进行驳岸恢复。为了增添此处游人与水池荷花的亲临性,使其与现代公众园林的游览功能相适应,在亭东侧的驳岸设计制作成了下沉约50 cm的小平台,与亭的主台面形成落差。荷花盛开时,游人亲临小平台之上,三面环水,荷花满塘,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

水心亭驳岸叠石选用的石料还是原址所用的千层石,横纹使用。在叠石过程中,打破原有八角整齐划一的形制,选用自然式驳岸叠石手法。为增添九曲桥与亭台衔接处的变化,在此利用条板石采用“搭、连、靠”等叠石技法,制作一过渡“暗桥”。桥南洞口在西塘,桥北洞口在东塘。拱起的部分形成自然台阶状。为预防东西荷塘荷花品种杂交,桥洞中央堵死未做连通。游人步游此处,拾级而上,前后左右皆可观景,别有一番情趣。

水心亭的驳岸叠石总体上体现了蜿蜒曲折、错落有致的自然式风格。在亭北侧远离驳岸处置有一巨石,形成岛礁,使得驳岸真实自然且具跳跃性。另外在亭的东、西、南、北各设有四条自然叠石的下河道,为池塘的日常下河清理杂物和秋季荷叶清捞提供了方便。水心亭的地面采用厚度5~8 cm的石灰岩石板,以冰裂纹的形制进行铺装,与周边驳岸的千层石相呼应,并且牢固耐用。

在叠石过程中,预留出多处种植穴,后期植有国槐、迎春、海棠、珍珠梅、柽柳、黄杨等植物。改造完成后的水心亭驳岸,叠石嶙峋、树木成荫,恢复了莲池书院末代状元刘春霖的诗句中“学古堂前莲似海,临漪亭畔树如烟”[6]的景致。

2.水东楼前驳岸叠石

水东楼前的驳岸,在清代古莲花池全景图中绘制的是自然式叠石,新中国成立后改造成与水东楼平行的直线形花岗岩长方条石墙体。在与地面平行位置加装高约1 m的水泥制围板。此处位置与古莲花池主景——水心亭和宛虹桥几乎在同一中轴线上,是入园者驻足观景、拍照留念的最佳取景地。

在2002年“莲池十二景”复原工程中,在水东楼附近驳岸下,曾发现原出水口的水道,大概在现有地平线下1.6 m左右,直通南大街,清代后已废弃。依据原驳岸水东楼出水口位置,设计师依据出水口遗址情况,果断决定打破园内现有驳岸形制,去除水泥围板,拆除部分原有的条石墙体,保留花岗岩石材,下沉至距离池底100 cm左右(距地平面下沉65 cm),自临水一侧往水东楼方向延伸3 m左右,做成冰裂纹石板硬铺装之后,在其上堆叠高于园路的驳岸护石。这既恢复了清代水位原貌,又增添游园者的观荷“亲水性”,可谓是相得益彰。

完成后的水东楼前驳岸,直线的临水墙体与蜿蜒曲折的叠石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曲径通幽、自然典雅的感觉。在叠石弯转处,苍翠的柏树树荫之下,设计者巧妙地放置一块呈圆形自然平面的巨石,并在其周围驳岸处,有意设置六块天然“石凳”,游人在此品茗赏景、观荷聊天,犹如置身大自然的怀抱。另外,在金银木、棣棠、黄杨等花灌木丛生的叠石旁,留设有三张石条长凳,在增添驳岸变化的同时,亦可成为游人小憩、谈天的休闲之所。

为打破条石墙体的呆板直线,在临水偏东侧有意放置一块神似“龟型”巨石,其三分之一探入水中,好似遥望水心亭,起到与水心亭驳岸遥相呼应的作用。此石从南北两侧观看,留存于岸的尾部与驳岸石错落相搭,给人以“此路不通”的错觉。但是游人行至此处却发现石与石之间留有50 cm左右的空隙可穿行,既增添了园林景致,还增加了游客的新奇探险经历,真可谓是匠心独运。

水东楼前的驳岸叠石,南至含沧桥头,北与濯锦亭西南侧原有驳岸相接,总长36 m。南北各设有一条自然叠石的下河通道,并各连接一条至下沉台面的驳岸石台阶,方便了游客游览。

3.园区北部的镶隅抱角、踏跺蹲配叠石

园区的北部是建筑较为密集区,建筑之间由假山、驳岸相连成片。以响琴处的驳岸开始,由西向东,方泉山假山绵延,西与响琴驳岸相接,东与九曲桥相连。在响琴楼底的墙角点缀三五太湖石,并栽竹成“抱角”。在奎画楼台基处布置由山皮石组成的两级踏跺,呼应驳岸山石。再往东,“绪式濂溪”和花南研北草堂的踏跺蹲配、垂带等均由千层石做就,看似散乱无章,实则一脉相连,直至门区的春午坡。这些山皮石组成的镶隅抱角、踏跺蹲配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和稳固地基的作用,体现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起到了呼应、连接、承载的作用,并使得北部的建筑奎画楼、高芬阁、绪式濂溪、花南研北草堂就如在同一基岩上平地而起,连绵呼应,建筑与山石融为一体,仅是突出地表部分形态各异,形成了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修复后的保定古莲花池、湖光潋滟、芙蕖飘香、茂树葱郁、异卉芬茜,再现了清朝盛世的基本面貌。园林中的假山,修旧如旧,既再现了当年乾隆盛世的模样,又满足了现代公众园林游览需求。许多来到古莲花池的游客甚至一些园林界的业内人士,都误以为古莲花池的水心亭叠石和方泉山完全是清代遗存,不认为是后来修复,足以证明其艺术之精湛、水平之高超。“2005年7月25日,保定市邀请了我国当代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马炳坚、北京市中山公园原副园长姜振鹏、彩绘大师蒋广田等对古莲花池工程验收。专家团队评价是:工程质量优良、各项指标符合文物古建和修缮的标准,是一项成功的古建保护修缮工程。罗老欣然题词‘书院重修,辉煌在现,莲池整饰,胜迹重光’”[2]435。

猜你喜欢

太湖石莲池假山
我的书法
论绘画中的太湖石形象及其对我创作的影响
赏荷
绥宁大园古苗寨
洱海太湖石
太湖石的审美发现
——唐代咏太湖石诗篇赏论
太湖石
调皮的小猴子
喜莲池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