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一流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土壤肥料学”课程为例

2022-11-22邰继承宋桂云孙德智苏雅乐其其格李丰义

关键词:肥料思政土壤

邰继承,范 富,宋桂云,孙德智,苏雅乐其其格,李丰义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农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高等教育是促进和推动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1]。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生教育过程中的黄金期,是对知识获取有着强烈渴望的成长关键期。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合格人才的摇篮,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导向。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之中,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价值观趋向多元[2]。因此,高校要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来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课程思政”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从而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是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3-4]。因此,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适应国家教育发展新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要。“课程思政”建设的提出,丰富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契合当前时代背景和教育规律,具有里程碑意义。“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农科”建设的内在要求。笔者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土壤肥料学”课程为例,讨论当前课程思政教育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以期为有效提升地方院校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 “土壤肥料学”课程及其资源建设情况

“土壤肥料学”是面向高校植物生产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是随着学科交叉融合力度的加大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上世纪90年代由“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2门课程合并而来[5]。“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土壤的组成、性质、形成、分类与分布;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及肥料种类、性质和合理施用等,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土壤肥料学”课程在该校主要面向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开设,年均上课人数约200人。课程教学团队有专任教师10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高级实验师1名。“土壤肥料学”课程建设及其教学过程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总目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不断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持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2008年,获批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16年,成立校级土壤肥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年,“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团队被遴选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2017年,成立校级土壤修复与利用研究所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实践基地;2021年,获批自治区一流课程。

2 “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和存在问题

2017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便开始在国内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6]。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最为关注的头等大事。土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肥料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在综合性院校属于弱势专业,入学门槛低,且高分学生转专业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深入开展“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即有利于固牢专业思想、稳定生源,同时对培养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土壤肥料学”课程组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增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结合通辽地区农业生产实际,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切入点,以提升耕地质量和水肥利用率为突破口,将“土壤肥料学”课程的学习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乡村振兴紧密相扣,落实时代赋予每一位农学人的责任和使命。围绕耕地质量和水肥利用率提升,从理论学习到生产实践,从课堂到田间,全方位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先修课程掌握情况,分析学生学情差异,以优带差组建学习团队,采取小组互助学习方式,遵循“学为中心、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实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泛学—精学—拓学”三阶递进的教学模式,培养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泛学”即课前布置预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精学”即课中教师精讲,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拓学”即课后采用作业和创新创业训练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拓展课程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反思问题,着重培养高阶性创新思维,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当然,“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在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将“思政教育”布局到每一节课程教学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内容多,但思政教育的切入点需要避免重复;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健全等等[7]。上述这些问题,有大多数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共性问题,也有“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个性问题,需要课程组深入研究并有效解决,以不断提升“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3 提升“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措施

3.1 注重团队建设,提升思政水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团队是基于教学目标而组建的教学组织[8]。因此,想要取得理想的课程思政效果,提升团队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是核心要点,要打破以往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关联不大的观念。要结合“土壤肥料学”课程具体教学工作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的重要问题,夯实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活动加强对教师课程思政培训,提升教师的认识水平;也可以通过课程组模范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发挥“传、帮、带”作用,去感染和影响年轻教师,使其快速成长。

3.2 完善教学目标,增加思政内容从新版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到“土壤肥料学”课程每一章节具体的环节教学目标制定,均要在原有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强化情感价值导向和国家战略需求,要让学生知道“土壤肥料学”课程学什么、如何学,更要让学生明白为何学;要明确指出作为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在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背景下的职责和使命。

3.3 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内容涵盖从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到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民以食为天”和“万物土中生”,道出了“农—国之大者”的地位和“土壤肥料学”在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众多思政要素,如在土壤有机质一章的讲授中可以结合耕地质量提升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历史责任开展,在肥料施用讲授中可以结合绿色发展和人群健康的需求开展,结合实验实习注重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和诚实守信品格以及团队意识的培养,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土壤肥料学”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从相关的名人或者经典案例中挖掘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4 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效率要结合“土壤肥料学”课程各章节专业知识的讲授,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宽思政教学资源。同时,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将“土壤肥料学”课程相应章节知识点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形成教学案例,并逐渐形成“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在展现形式上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引发共鸣。

3.5 改革考核方式,落实思政要求教育成效在学生,因此,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体系是否体现对“德”的要求成为提升“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有力抓手。“土壤肥料学”课程考核将“期末末考”调整为“平时成绩+期末末考”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内容上除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把平时学习状态作为评价依据,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等进行全面考量,从而形成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由大众化转向普及化的新阶段,坚持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建设,是植物生产类专业落实三全育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肥料思政土壤
玻利维亚拟建新的氮磷钾肥料工厂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土壤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思政课“需求侧”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土壤的平行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