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开展幼儿园观察活动的策略研究

2022-11-22范静文

好家长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师应事物幼儿园

文 范静文

幼儿园观察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项活动。观察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还能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一、充分准备是观察活动开展的基础

充分的准备是成功开展观察活动的基础。活动前,教师要提供一定的物质材料、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确定观察的内容与目标以及活动的重难点,从而保证观察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材料准备

为了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教师提供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观察对象一般以实物为主,在选实物时要考虑是否具有这类物体的典型特征、是否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在科学活动“年历”中,除了选一本常见的日历外,教师还要准备几本不同款式的挂历、台历、月历供幼儿观察。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还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二是当提供的观察对象较大或较小,有些特征需要突出呈现时,教师可在选用实物的同时,利用照片、PPT 或模型等,补充实物的不足或代替实物,供幼儿观察;三是教师选择观察对象的数量,一般以观察对象的大小与观察的目标来定,原则上以所有幼儿能看清观察对象的特征为准。

(二)环境准备

幼儿园观察活动应尽可能让幼儿在现场或自然条件下进行。在组织幼儿活动前,教师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布置相关环境。例如,教师在开展中班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时,可以在活动室布置一个科学区,提供大量的铁制品和其他材料制成的物品,让幼儿用磁铁去吸附各种各样的物体,然后再提出问题让幼儿去观察思考。

二、有效指导是观察活动开展的关键

(一)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

幼儿观察时有时比较随意、持续性短,常常会被观察对象的非本质部分吸引,离开观察主体。教师应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采用各种方式向幼儿提出观察任务,使幼儿在最短时间内明确观察要求。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使用各种方法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保障顺利进行观察活动。

(二)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语言指导可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和方法,使幼儿注意力集中、持久,能够相对地摆脱外界其他刺激的影响,从而提高观察的有效性。当观察对象出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会根据教师的提问去观察事物。教师提的问题一定要具体、明确、简短,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例如,在“好吃的水果”小班综合活动中,教师首先向幼儿提出:“幼儿园里有棵石榴树,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石榴是什么样子的?”接着,教师通过一步步的语言提示,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寻找答案:“摸一摸,摸上去感觉如何?”“打开石榴看一看,里面有什么?”“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的?”……这些问题能有效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2.帮助幼儿掌握观察方法

幼儿观察事物时较笼统,更不会在观察中比较事物进行比较。幼儿常东看看、西瞧瞧,无法抓住观察要领。这时,教师应注重帮助幼儿掌握观察方法。

一是顺序观察。这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使幼儿对物体有全面的认识,如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等。幼儿按顺序观察能形成一定认知结构,提高观察精确度与速度。以小班科学活动“可爱的兔子”为例。教师在第一次观察时,要求幼儿能叫出兔子的名称,引导幼儿从整体到局部细致地观察,认识兔子有“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短尾巴”等明显的外形特征;教师在第二次观察时,重点介绍兔子与人的关系,激发幼儿喜欢小兔、爱护小兔的情感。通过几次观察,幼儿对兔子获得了较完整的认识。

二是比较观察。这是指对相似的事物中的不同因素或不同事物中的相同因素进行对照和辨别,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能力。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根”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帮助幼儿认识三种根。幼儿可以轻松辨别须根和直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比较并进行分类,找出类似之处。幼儿对块根比较陌生,为了引起幼儿注意,教师将所有的块根集中起来,让幼儿寻找相似之处。幼儿通过比较事物,找出块根的异同。

三是运用多种器官感知。客观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如色香味、大小、冷热等。在幼儿观察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幼儿看清观察对象的样子,充分运用多种器官感知事物各方面的特性。例如,听声音、闻气味、掂重量或者动手触摸,感受其硬度、温度等。由于输入大脑的信息多,由观察建立的印象就会深刻地印入幼儿的脑海,幼儿的认识就比较具体。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幼儿运用知识和经验和新的事物发生联系,帮助幼儿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幼儿在观察后能否细致、有条理地将观察的事物,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这是衡量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可以结合观察,鼓励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观察的事物,及时纠正错误的认知及用词不当之处。这样既巩固了幼幼儿在观察中获得的知识,又能帮助幼儿理解词义、扩充词汇量。在观察活动结束之前,教师要及时进行小结,激起幼儿再观察的愿望。

(三)自然区角中观察活动的组织

自然区角中的观察是指教师组织幼儿在自然角中较长时间、连续地观察某一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幼儿通过这种观察,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在自然区角观察中,教师要亲自参加幼儿的观察活动,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例如,在春天,教师可以发动幼儿带些小蝌蚪放在自然角中观察,激发他们饲养、观察的兴趣。

(四)幼儿自发观察活动的组织

自发观察是幼儿自己对周围事物进行的观察。世界丰富多彩,那些色彩鲜艳、形象有趣、能活动、有声音的事物与现象,能够随时吸引幼儿观察、探究。在这种观察中,幼儿的表现是积极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自发的观察,有选择地将这种观察纳入教师有组织的观察活动中。例如,几名幼儿发现天空中有很多蜻蜓在飞,对蜻蜓非常感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全班幼儿观察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蜻蜓”,帮助幼儿理解蜻蜓低飞和天气的联系。这样很自然地就将个别幼儿自发的观察转化为教师有组织的观察,不仅保护了幼儿的观察积极性,还激发了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另外,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安排上,教师要留有余地,保证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允许幼儿自由观察与议论。幼儿在自发观察过程中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回答,也可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尝试,鼓励幼儿自己设法解决问题。

三、做好记录是观察活动的重要环节

在幼儿对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社会与自然进行观察、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幼儿做好观察记录,记下感受、体验、发现与认识。这是完成观察活动,提高观察能力的一个有效方式。从教师方面来看,幼儿的观察纪录既是总结观察活动的依据,也为教科研提供了丰富、具体的原始材料。幼儿记录的内容可以是天气纪录、自然角的观察纪录、参观旅行与新发现的纪录……总之,面对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可以采用笔录、录音、绘画等多种方式,还可以引导幼儿用剪纸、撕贴、搜集制作标本等方式作为他们的观察纪录。教师要引导幼儿尽可能在观察结束后及时记录或补充现场记录中遗漏的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观察是贯穿幼儿园各项活动中的灵魂。通过观察,幼儿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好;通过观察,幼儿了解了科学的奥秘;通过观察,幼儿知道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教师要组织好幼儿园的观察活动,帮助幼儿回归主体,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在原有水平上积累新的经验,从而促进幼儿塑造健康的人格。

猜你喜欢

教师应事物幼儿园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爱“上”幼儿园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想念幼儿园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