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产优质籼稻南油丝苗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2022-11-22刘传光周新桥陈达刚陈平丽李巨昌陈友订

福建稻麦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株型稻瘟病分蘖

郭 洁,刘传光,周新桥,陈达刚,陈平丽,陈 可,李巨昌,陈友订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稻工程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40)

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十分重要。20世纪60年代矮化育种,以及70年代的杂交育种理论使中国水稻的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1]。这一时期中国水稻品种主要以高产为主,如桂朝2号、特青等水稻品种,表现较好的丰产性。但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优质稻米的需求日益增多。水稻育种是对高产、优质、抗逆及广适应性的动态平衡的筛选和协调过程。利用理想株型育种技术构建水稻理想株型,是培育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水稻新品种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2]。

水稻的生产发育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基本规律,植株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形态结构以及其生理生态特征与水稻的产量以及稻米品质密切相关。通过多年的研究与育种实践,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陈友订等提出华南双季籼稻苗期、分蘖盛期、幼穗第2枝梗原基分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共5个发育时期的动态株型性状选择量化指标值进行选择,构建了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体系[3-5],并将其应用于育种实践,培育了南晶占[6]、南优占[7]等一批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

南油丝苗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黄广油占为母本,以育种中间材料茉莉丝苗×丰粤占的高代稳定株系为父本,应用华南双季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技术新育成的华南地区早、晚季兼用型优质籼稻新品种。南油丝苗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现将南油丝苗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选育过程

2010年早季以黄广油占为母本,以茉莉丝苗×丰粤占后代稳定品系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2010年晚季F1代种植16株,混合收获,2011年早季种植F2群体,根据株型初步筛选多个单株,同年晚季种植F3代,F3代起应用华南双季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对苗期、分蘖盛期、幼穗第2枝梗原基分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共5个发育时期的动态株型性状选择量化指标值进行选择,并结合稻米品质测定以及稻瘟病区的自然鉴定结果进行综合选择,经10代定向选择育成丰产性、品质、抗性、适应性等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2015年晚季参加课题组在广州市、江门市、潮州市、清远市和惠州市等地区多点试验,命名为南油丝苗。2016年晚季参加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新品种比较试验,2017年晚季参加广东省常规水稻区域试验迟熟组初试、2018年晚季参加复试和生产试验,2019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粤审稻20190013)。

2 品种特性

2.1 农艺性状

南油丝苗为感温型籼稻品种,前期长势旺盛,叶色碧绿,叶姿软弯,株型中集,分蘖力强,有效穗数多,穗型较大,结实率高,后期耐寒性强,抗倒伏,剑叶中直,熟色好。

2017年、2018年晚季参加广东省区试,南油丝苗晚季全生育期112~116 d,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短1 d。株型中集,株高95.6~107.4 cm,穗长21.6~21.8 cm,有效穗数250.5万~267.0万/hm2,每穗总粒数143~150粒,结实率85.4%~87.5%,千粒重23.1~23.7 g。

2.2 产量表现

南油丝苗丰产性突出,2016年晚季参加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新品种品比试验,南油丝苗产量为8.14 t/hm2,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增产12.72%,增产极显著。2017年、2018年晚季南油丝苗参加广东省常规水稻区域试验初试、复试,平均产量分别为6.84 t/hm2、6.53 t/hm2,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分别增产9.09%、4.29%,增产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83.3%、91.7%。

2.3 米质特性

南油丝苗由江门市新会区农科所区试点统一采集稻谷样品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结果显示南油丝苗稻米品质较好,2017年、2018年晚季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主要理化指标表现为:糙米率81.6%~82.0%,整精米率63.2%~68.5%,垩白度0.3%~0.5%,透明度1~2级,碱消值7.0,胶稠度54~61 mm,直链淀粉16.2%~16.9%,长宽比3.1~3.2。

2.4 抗病性

南油丝苗具有较好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2017年、2018年晚季参加广东省区试,南油丝苗对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2.10%~96.55%,中B群抗性频率80.00%~95.24%、中C群抗性频率50.00%~100.00%,病圃鉴定叶瘟1.2~2.0级,穗瘟1.8~2.3级,抗性评价为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IV型菌病级为3级,V型菌病级5~7级,综合表现为中抗白叶枯病。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合理密植

南油丝苗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季种植。早季3月初播种,育苗移栽大田用种量15 kg/hm2左右,抛秧栽培用种量22.5 kg/hm2左右,机插秧用种37.5~45.0 kg/hm2。播种后薄膜覆盖保温。秧苗3叶1心揭开薄膜,灌溉薄水层,施壮秧肥,每公顷施尿素和氯化钾各75 kg。秧苗移栽前3 d施送嫁肥,每公顷施尿素和氯化钾各75 kg。晚季7月中、下旬播种,用种量与早季相同。播种后,覆盖遮阳网防稻飞虱,排干秧田内的水,保持秧地湿润。秧苗1叶1心时揭网施断奶肥,施尿素75 kg/hm2和复合肥120 kg/hm2,移栽前3 d施送嫁肥,施尿素和氯化钾各75 kg/hm2。

适龄移栽,适当密植:手插移栽早稻秧龄30~35 d,晚稻秧龄15~20 d,基本苗数60万~75万/hm2;抛秧栽插早稻秧龄25 d左右,晚稻秧龄12~15 d,基本苗数60万~90万/hm2。机插秧的适宜移栽叶龄为3~4叶,秧龄为早稻15~20 d、晚稻10~12 d。

3.2 因地制宜,科学肥水管理

在大田肥水运筹管理上,宜采取前促、中控、后补的策略。早季最后一次耙田前施复合肥150 kg/hm2(挪威复合肥,N-P2O5-K2O=15-15-15,下同)+尿素37.5 kg/hm2作基肥;移栽后5~7 d施尿素150 kg/hm2作第1次分蘖肥、移栽后14~18 d施复合肥150~180 kg/hm2作第2次分蘖肥促分蘖发生;够目标穗数苗的80%时开始晒田控肥控分蘖;不施穗肥,或在幼穗分化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根据苗情酌施穗肥,以氮、磷、钾元素齐全的复合肥为宜,总量不超过100 kg/hm2。晚季耙田前施复合肥150 kg/hm2+尿素75 kg/hm2作基肥;移栽后3~5 d施第1次分蘖肥,施尿素180 kg/hm2;移栽后12~15 d施第2次分蘖肥,施复合肥225 kg/hm2;当苗数达到目标穗数的80%时晒田控苗,幼穗分化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根据苗情酌施穗肥,总施肥量复合肥用量不超过180 kg/hm2;灌浆结实期根据植株叶色转变情况补施少量粒肥,但须控制施肥量以防贪青晚熟而影响结实率,复合肥用量不超过100 kg/hm2。

水分管理方面,移栽后灌3 cm 左右深水促秧苗返青,分蘖期保持1 cm左右的浅水层,当全田苗数达到目标有效穗数的80%时排水晒田,晒田7~8 d田面开裂后复水,孕穗期保持1~2 cm水层至齐穗,扬花期过后保持田间干湿交替,以养根保叶。此外,还需配合具体的施肥情况调整水分的灌溉,将水分和肥料相结合,发挥两者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收割前7 d断水,不可过早断水,以免影响千粒重从而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

3.3 综合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根据生产地区病虫害的预报及时防治。科学肥水管理,提高水稻禾苗素质,提高田间的通风和透光水平,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南油丝苗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非重病区无需重点防控,但在重病区种植或台风暴雨过后要密切关注水稻稻瘟病及白叶枯病的病情发展,适时防控。此外,华南地区近年来频繁爆发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造成晚季稻大幅度减产,必须加强防控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病毒病,由白背飞虱携带传播,多在晚季的苗期发生,因此须从晚季秧田期开始防治。播种后秧地尼龙纱网覆盖,移栽后10 d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25 g/hm2对水750 kg喷施,可以防止白背飞虱危害。此外,在生产上要抓好稻飞虱、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虫害的防控工作,加强田间病虫巡查,发现虫情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猜你喜欢

株型稻瘟病分蘖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江苏省稻瘟病菌致病力分化及无毒基因组成分析
浅析水稻稻瘟病流行因素及绿色防控措施
玉米分蘖产生的因素及去留对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稻瘟病发生条件及综合防治技术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多肉植物侧芽怎么处理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
玉米株型和幅宽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