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2022-11-22朱耀培

广东蚕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技技术推广农作物

朱耀培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朱耀培

(鸡鸣乡农服中心重庆405905)

现阶段,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种植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应当加强对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以助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文章介绍了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最后结合农技推广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对策。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技术推广

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就是增加产量,要想实现产量的提升,首先就需要根据品种的特性,在作物生长发育时期采取合理的田间管理手段,做到缺水补水、缺肥补肥,实现水肥资源合理利用,保障农作物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本文通过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田间栽培手段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旨在探索作物高品质高产栽培技术,助力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1 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

1.1 播种时间

由于农作物种子的萌发对外界温度、光照强度有一定的要求,不同品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积温也有需求上的差异。因此,要想获得更高的产量和品质,首先要确保作物的播种时间适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个地区某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期一般为5 d~15 d,适期播种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种子的萌发率,促进壮苗的形成,减少后期补苗工作,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虫害暴发,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肥力。由于地理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年份播种时间也有所差异。以莱芜为例,气温较低时,应该推迟播种,让土地在经过霜冻期后能够得到充分恢复。而对于同一种作物,南方的播种期一般要晚于北方。

1.2 栽培密度

不同作物品种由于株型和需肥特性存在差异,对田间栽培密度也有不同的要求。栽培过密可能引起作物争光争肥,导致其生长不良;栽培过稀,会直接降低最终产量。作物的种植密度与品种和外界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播种前要根据作物品种的特点、土壤肥力、外界积温等计算合理的亩苗数,进行合理密植[1]。

1.3 农田管理手段

农田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土壤管理、肥料施加、杂草与病虫害防治、灌溉四个方面。土壤管理包括耕作和盐碱地修复,耕作是以深耕、旋耕等方式改变土壤耕层,进而提高土壤的通气性能;盐碱地修复是通过化学或者生物手段减轻田地的盐碱化,让土壤更适合作物生长。肥料施加是为了保障作物生长的各个时期都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杂草与病虫害防治能够有效避免作物产量大幅下降,还能够保障粮食品质。灌溉则是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

2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世界各地种植面积都十分广泛,因此本文以玉米为例,探讨高产栽培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2.1 品种选择和预处理

要想获得较高的产量,首先要挑选合适的玉米品种。在选择品种的过程中,很多农户往往片面地选择高产品种,不考虑实际种植土壤的肥力特征。高产品种需肥量大,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在较为贫瘠的土壤中栽种,不仅不能发挥高产优势,最终产量还可能低于许多需肥量较低的品种。除此之外,在选种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尽可能地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由于大部分玉米品种属于杂交种,二代玉米产量十分低下,因此应该杜绝自留种。在播种前,应该使用自动选种机将霉变、残缺的种子挑出,并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减少玉米苗期的病虫害暴发,提高出苗率[2]。

2.2 把握好播种期

我国主要种植的玉米有春玉米和夏玉米,在播种时应该参考当地农业部门发布的当年度播种指南合理选择播期。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环境变化较快,仅凭借经验可能难以选择出科学合理的播种时期。对待春玉米,在外界条件支持的情况下,应适当早播抢抓积温,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玉米的生育期,充分利用太阳的光热资源,增强玉米的物质积累过程,达到高产目标。在播种时要尽可能避免手播,采用机械播种的方式,不仅能够统一播种深度,还可以根据需求设置行间距,避免养分争抢。

2.3 合理密植

确定科学的播种密度需要结合作物品种、环境温度、土壤的水肥条件、机械化设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我国玉米种植密度一般为每亩4 500株~5 500株,植株之间的距离以25 cm~30 cm为最佳。

2.4 科学施肥

有研究显示,施加氮肥可以使玉米的产量提升80%以上,玉米是C4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氮量较大,每生产100 kg玉米,需要投入氮肥2.5 kg~4.0 kg、磷肥0.5 kg~1.5 kg、钾肥1.5 kg~3.5 kg。只有足额施肥才能保障玉米植株健康成长。同时,在施肥时应该注意把握施肥时机。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玉米种植采取一次性施足底肥的方式,导致很多肥料分解,没有被植株吸收。这不仅会造成肥料浪费,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土壤板结。最佳的施肥方式是按6∶4的比例分两次施肥,追肥时间一般为玉米4~5叶期。在玉米生长的返青拔节期,还可以根据需求增施钾肥,并喷施叶面肥,以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

2.5 除草

玉米是禾本科植物,由于植株间距较大,杂草生长较为严重。杂草会与玉米争抢养分和水资源,影响玉米生长,因此应该及时进行除草。玉米的全生育期一般需要进行2次~3次除草。第一次在播种前,可通过深翻等方式将地表杂草清除。此外,在玉米返青期进行中耕除草,不仅能够有效杜绝杂草与玉米争夺养分,还能够疏松土壤,促进植株根系生长。除了物理手段外,还可以采用喷施化学药剂的方式进行除草。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一般播种后在田间喷施草甘膦或草通乳油等除草剂进行除草,可使用便携式喷药机或者无人机进行药剂喷施[3]。

2.6 病害防治

危害玉米生长发育的病害多达80多种,我国常见的玉米病害有30多种,其中危害较大、危害面积较广的有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纹枯病、弯孢霉叶斑病、茎基腐病、丝黑穗病等。玉米大小斑病又称条纹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受侵染的叶片上会形成大型核状病斑,在田间初为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边缘呈暗褐色。玉米锈病暴发时,叶片正面会散生或聚生不明显的淡黄色小点。防治锈病的首要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其次是要尽早防治,一般在返青拔节期喷施50%多菌灵1 000倍液,或喷施代森锰锌1 000倍液,及时消灭越冬菌源。

2.7 虫害防治

危害玉米生长发育的虫害主要有黏虫、玉米螟、玉米蓟马和红蜘蛛,主要危害时期为玉米苗期,害虫会啃食植株叶片和茎干,阻碍干物质的积累和转运,导致植株早衰,不利于后期生殖生长过程中产量的形成,甚至在苗期直接造成幼苗死亡。在田间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的虫害防治手段有喷施农药、拌种、种子包衣、黑光灯诱捕等。拌种剂多选用吡虫啉,农药一般选用虫螨腈或氯氰菊酯,按照每亩20 mL~30 mL稀释后喷施。

3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农作物生产实践中进行人为干预,目的是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在于调整作物生长过程中源、库、流的关系。源就是叶片茎干等营养器官,库就是作物果实,而流则指的是由源向库的转移过程。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在于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最终达到增库的效果,提高产量。除此之外,在引进先进栽培管理手段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的发展现状,劳动力是否充足,机械化水平是否能够满足田间生产的需求等。地力较好的地区增产潜力相对较小,因此应该着重推广机械化生产,进行科学统一化管理,推广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粮食品质上,还需要时刻关注土壤性质的变化,尽可能地减少土壤肥力流失。地力一般的地区应该采取选良种、精细管理的方式,以提升地力、增产增收为目标。而地力较差的地区则应该以稳产为主,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首先做到不减产,再通过合理的作物搭配、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方式培肥地力,最终实现产量突破。

4 栽培技术推广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价值与优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至关重要。但是,在推广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降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而且会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具体来说,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4.1 农技推广体系有待完善

要想拓展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范围,就必须将农技推广工作落到实处,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然而,就目前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构建情况来看,整体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及职能部门并未认识到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在缺乏正确理念的情况下,农技推广体系构建的内动力严重不足,导致农技推广工作的专业性、有效性普遍偏低;其次,一些地区虽然认识到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推广形式单一、滞后,导致农技推广效果并不理想;最后,部分地区在农技推广的过程中存在流程混乱、权责不清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推广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农技推广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4.2 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栽培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业经济占比较高的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相对较差,这直接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造成了技术推广的障碍。近些年来,虽然有许多优秀的作物品种被选育出来,但由于没有配套的栽培技术支持,大量优良品种不能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而栽培技术的研发又依赖于大范围的先进技术的推广实践。资金不足不仅导致先进技术的利用率低下,还影响了未来新技术的研发。

4.3 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除了缺少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外,缺少高素质的技术推广人员也是导致科学的栽培耕作技术推广缓慢的原因之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与传统小农耕作模式相比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更多。机械化设施的大范围推广使用解放了劳动生产力,从播种到收割,几乎所有的农耕操作都可以用机器代替人工。但这些技术和设施的使用和推广都需要足够的人才支撑。作物栽培耕作技术的更新迭代较快,需要农技推广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学历不高,且没有系统的农业技术知识学习经历,在学习新的作物栽培耕作技术时不能准确地理解各个操作的意义,直接影响了技术推广的效率。

5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途径

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过程中仍困难重重,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对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推广措施,争取在拓展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应用范围的同时,促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与优化,从而为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5.1 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任何工作的有效开展都需要完善的工作体系来支撑,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也不例外。因此,要想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落到实处,政府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对农技推广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便为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首先,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明确农技推广内容、流程和方式,以便工作人员能够获得全面的指导依据,从而确保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相关部门还应落实责任制和精细化管理要求,针对推广内容进行细化,并将每项工作的职责落实到个人,这样才能促进推广质量和效率的显著提升。

5.2 加大推广资金的投入以及改善推广条件

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要想获得更好的推广效果,让优秀的栽培管理技术被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农业高度机械化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相对较少,配套的设施不足,相关部门缺失。以美国为例,美国每个地区都配有植物种质资源站,每年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外界环境等为农户选择合适的品种。中国虽然每个地区都有农技站,但是大部分地区的农技站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制定补贴政策,为农业技术顺利推广助力。

5.3 合理利用网络技术

除了加大资金投入以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合理利用新的技术完成技术推广任务。在信息时代,只有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技推广工作的深度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推广效果,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技术推广人员可以合理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撰写文章、拍摄短视频等方式加快技术的传播速度;相关部门和科研部门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拍摄抖音短视频等方式,鼓励农民关注、应用新的栽培耕作技术;还可以构建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进行配比分析,筛选出最科学合理的种植模式[4]。

5.4 丰富推广方式

除此之外,地方农业部门还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从农民的具体需求出发,不断丰富推广方式。例如,可以将现场指导和远程指导相结合,为农民提供“上门服务”,促使农民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优势,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注意不同地区种植模式和种植环境的差异,深刻理解高产栽培技术的增产原因,根据自身需求对不同的生产栽培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让农民能够更好地实现技术应用。

5.5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加强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的最根本需求还是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推广队伍,只有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才能够满足技术推广的需要,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地方农技站可以和高等农业院校或地方农科院进行合作,鼓励农学专业大学生下乡实践,帮助推广栽培耕作技术,也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对推广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完善人才梯队建设[5]。

6 结语

新时代要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不断优化作物种植模式,研究出更为科学的耕作模式和田间管理措施,从播种开始,注意品种选择和种子包衣处理,做好田间管理,防治草害和病虫害,才能最终实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相关部门也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做好宣传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农民整体收入。

[1]魏超.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4(1):89-90.

[2]金华兰.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0(2):34.

[3]马果真.探究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J].新农业,2021(15):22.

[4]陈艳慧.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J].农家参谋,2018,12(34):64-65.

[5]陈永孝.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研究[J].种子科技,2021(17):59-60.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3.31

S31

A

2095-1205(2022)03-94-03

猜你喜欢

农技技术推广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技推广工作
浅谈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趣味象声词
26亿中央财政支持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