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
——以湖南省株洲市为例

2022-11-21

技术与市场 2022年11期
关键词:株洲市科技建设

陈 鑫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0)

0 引言

关于科技创新平台,学术界尚无明确定义。国内学者马艳秋[1]认为它是某一区域中知识、信息、技术、人才、政策等一系列共享要素的集合,其包括物质性的公共设施与组织,以形成一个有利于提出原创理念、进行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收集创新信息、交流与扩散的共享平台。

我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经历了基础条件类、技术研发类、创新服务类的建设历程。从1990年起,国家层面逐步推动科技基础资源整合,主要建立了科学数据共享、科技图书文献、大型科学仪器资源等基础条件类平台;从2011年起,国家层面不断深化其理论与运营管理研究,推动建设医药、纺织和电路等技术研发类平台[2];从2015年起,国家层面开始大力推动“双创”工作,积极布局建设众创空间、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等创新服务类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经过多年建设,显现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尤其是进入开放共享的新发展阶段后,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作为全社会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承载着研发应用与市场化的重要使命,还将持续成为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在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

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加速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城市首位度集中体现在经济首位度,新时代城市经济发展将呈现出更具产业发展特色的新特征,区别于一、二线城市明确的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创新突破方向,三线城市的发展更多依靠其传统优势产业带动,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大力实施,三线城市如果能抢抓新发展机遇,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通过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带动城市工业体系更新,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双向循环,促进形成现代城市化、深度工业化的经济体系,将大幅提升未来城市的整体竞争力[4]。

在上述背景下,建设好、管理好三线城市的科技创新平台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新政策,给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做好建设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显得更加迫切。本文拟对具有典型工业特点的湖南省株洲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梳理其建设现状,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新形势下三线工业城市的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工作提供些许启示。

1 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整合发展方向

1.1 发挥科技创新平台资源聚集效应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5]。在优化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布局方面,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不同类型科研基地功能定位,按照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三类布局建设[6]。从政策导向中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进行优化组合,将根据产业特点布局建设,构建服务于全产业链的各类平台,真正发挥各类研发主体的创新驱动作用,突出其社会效益。

1.2 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研发生产

2018年,科技部提出建设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面向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需求,加强优质科技资源有效集成,提升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为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网络化、社会化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7]。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大,各类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使用效率较低,大量中小企业由于缺乏高价值的仪器设备,难以顺利实现研发实验项目的检验检测,产品中试存在障碍,各类创新资源之间“鸿沟”明显。因此,解决创新主体在创业初期研发资源薄弱的现实窘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需要大力推动科技资源共享,使其完全服务于研发生产。

1.3 加快省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

国家层面提出通过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实现不同层级同频共振共同创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2018年4月株洲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2018年10月湖南省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在创建过程中,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一极,发挥好科技创新平台的创新引领作用,将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2018年12月27日,科技部与湖南省政府举行部省工作会商,以协同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目标,重点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等方面深化部省合作,共同打造创新发展新局面。2021年9月27日,株洲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轨道交通领域建好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筹划建设大科学装置和检测认证平台,在中小航空发动机、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电机等领域争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将大幅加快。

2 株洲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2.1 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体系初步形成

按照创新活动通过创新理念、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产业化、技术转移、技术服务等功能支撑科技创新活动全链条的路径方向,将科技创新平台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在产业链上游的创新创业平台、在产业链中游的企业技术平台、在产业链下游的公共服务平台。

根据株洲市2020年底的科技创新平台情况统计分类(见表1),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共529家,包括承载双创群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双创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共123家,承载企业技术研发驱动产业创新的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企业技术平台共347家,承载科技服务和合作共享功能的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科普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共59家。目前初步形成了具有技术研发、创新服务、成果转化和资源共享等功能且门类齐全的布局体系。

表1 株洲市科技创新平台统计分类

2.2 科技创新平台带动经济发展效益明显

截至2020年底,株洲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共529家,同比上年度469家增长13%;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 842.5亿元,增长1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73.8亿元,增长13.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主要依靠创新发展驱动,科技创新平台围绕解决或突破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成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政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桥梁,是驱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从上述数据可初步看出,创新平台和高新技术产值增长呈现正相关。

3 株洲市科技创新平台存在的问题

3.1 类型分布不够均衡

从科技创新平台分布比例看,企业技术平台占比66%,创新创业平台占比23%,公共服务平台占比11%。企业技术平台作为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构成部分且占比过高,而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和服务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数量过少。

作为“一五”时期全国重点工业城市,株洲市发展兴起主要依靠国有工业企业,目前全市大多数科研设施、技术人才和研发经费都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尤其集中在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中,这些单位也是企业技术平台的主要依托单位,在创新规划上会注重取得经济效益,同时为单位发展开展一批新技术研发项目,引领区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作用有限。与此同时,大量还没有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的中小企业对科技创新规律认识不足,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在项目规划上过于谨慎,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主动性不强,不敢创新和不会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

3.2 开放共享程度不足

科技创新平台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技术、设备、资源共建共享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目前绝大多数科技创新平台没有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共享,尽管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开放共享,但依托单位的共享积极性依然不高,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局面还没有形成。

以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为例,2018年10月市级大型仪器设备网络共享平台投入运行,至2020年底共有入库仪器设备约4 000台套、原值17.23亿元,入库设备主要来源于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单位,且多为财政资金购买,共享使用率不高,企业主动开放共享高价值设备的意愿低。

3.3 管理体系滞后

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总体呈现出“重挂牌、轻建设”的局面,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分头建设,主要分散于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等部门,而各主管部门未能实现统一设计和布局,监管考核方面有待加强,管理关系错综复杂,未能深度融合产业发展。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存在粗放增长、交叉重叠、相互封闭的状况,一个单位存在同时取得多个部门或不同级别的科技创新平台立项建设情况,影响科技创新活动效率。

4 株洲市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对策建议

4.1 实施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

进一步面向生产需求,围绕企业核心能力提升,加强专业能力建设,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影响力、吸引力,加强引才、引智,形成区域引领。围绕株洲市战略需求,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及大企业分布特点,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的协同融合建设模式,加强与各共建单位开展合作,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主动融入地区产业变革,抢占本地优势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突破涉及行业长远发展关键技术瓶颈,引领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8]。

结合产业特点,进一步巩固轨道交通产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竞争力,加强配套的传动装置、空调系统等多元化零配件方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轨道交通产业提供更多配套支持;突破航空、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中小航空发动机、高分子新材料、IGBT功率器件等方面的创新投入,培育示范性科技创新平台。

4.2 打造产业创新应用发展联盟

进一步加强株洲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打造产业创新应用发展联盟。重点加强产业链上中下游交流,推进科研创新与产业需求双向对接,深度解决科技创新信息不对称、成果利用率低的问题,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9];提高资源协同配置水平,开展广泛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联盟高效协作功能,提升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进一步扩大联盟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联盟合作运营形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营造创新创业生态,通过联盟的持续运行积累大量创新载体、研发成果和技术转移等海量信息,形成数据库,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共用。

4.3 推进平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强化管理层面创新,成立专门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开展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部门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顶层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布局分散、定位模糊及重叠问题。推进交叉重复的科技创新平台撤并,围绕关键共性技术整合一批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解决区域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突破一系列生产技术难题,根据不同科技创新平台各自条件,明确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定位,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10],避免重复建设与同质现象,全面优化全市科技创新平台的整体布局,加速推进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升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按照简政放权原则推进分类考核评估,根据科技创新平台不同功能属性,科学分类制定适应其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考核评估、实施动态调整、开展优胜劣汰。推动有条件的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人、财、物独立的法人治理机制,并逐步向独立法人过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吸引多元化的资本参与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治理。

5 结语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深入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具有重大意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发挥产业优势,补足短板,促进不同创新主体协同发展,开放共享,完善运行机制,打造完备的创新链,带动地区产业发展,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株洲市科技建设
株洲市白石港河道治理探析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科技助我来看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株洲市:建章立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科技在线
创新生活多姿彩——记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学生刘泽鹏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