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紧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11-21李禧娜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科技期刊期刊

李禧娜

《中国职业医学》编辑部,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海康街68号 51030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各行各业的职业人群均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紧张程度越来越高,职业人群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20世纪90年代初,职业紧张被列为“20世纪的疾病”;之后,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职业紧张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流行病”[1]。职业紧张是指工作的需求与个人能力、资源的需求不适应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不良反应[2-3]。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师、公务员、医务人员等职业人群进行了职业紧张的相关研究[4-5]。相比其他行业,我国关于科技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数研究仅关注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状况[6-10],基本未见关于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职业紧张的研究。长期处于职业紧张应激状态下,职业人群容易产生工作满意度下降、离职意愿增加和职业倦怠,可能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心理疾病等的风险。无论是对于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还是健康状况,抑或是对于科技期刊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而言,职业紧张都是一大影响因素。因此,开展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紧张现状调查,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科技期刊编辑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促使社会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并提出改善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紧张的建议,助力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法,使用“问卷星”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微信、QQ等平台发放调查问卷,由科技期刊编辑自行打开链接,完成调查。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从事编辑工作满1年;(2)近期无内分泌系统疾病,且近期未服用激素类药物;(3)半年内身心均未遭受重大创伤;(4)无明显精神、器质性疾病。研究对象均知晓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且均同意参与本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基本情况调查

采用本课题组设计的《科技期刊编辑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口所在地)、职业特征(工作年限、职务、职称、月收入、每周工作时间、每周加班情况)、所在期刊基本情况(期刊主办单位类型、期刊类别、期刊刊期、期刊收录情况)和自我感觉健康状况。

1.2.2 职业紧张调查

采用Siegrist[11]编制的《工作付出-回报失衡紧张量表》(Effort-Reward Imbalance,ERI)对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紧张情况进行测评。该量表包括工作付出、工作回报和内在投入3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别有6、11、5个条目,共22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以1.00~5.00分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基本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各维度中的条目得分相加即为该维度得分。ERI指数(IERI)的计算公式为IERI=E/(R×6÷11),其中E为工作付出维度得分,R为工作回报维度得分;认为ERI指数>1.00者存在高职业紧张[12]。本研究中量表及3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依次为0.915、0.862、0.908、0.820。

1.3 质量控制

在正式调查前先开展小范围预调查工作,对于预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根据预调查结果形成合理、有效的调查方案。调查问卷设置限制程序,如调查对象未填报某项目,则不得提交问卷;调查问卷仅允许作答1次,以避免重复提交的情况。调查问卷中阐明本次调查的意义、内容、方法和要求。本课题组成员对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采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人工录入信息,并进行逻辑学检查。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 ”[M(P25,P75)]描述;2个独立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多组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117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1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7%;剔除的5份问卷为IP地址在广东省以外的问卷。调查对象以女性编辑居多,占77.7%(87/112);年龄集中于30~50岁,占75.9%(85/112);工作年限集中于≥10年,占63.4%(71/112)。

2.2 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紧张得分比较

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付出、工作回报、内在投入维度得分分别为3.33(2.83,3.83)、3.64(3.18,3.98)和2.40(2.05,3.15)分,ERI指数为0.94(0.74,1.18);ERI模式高职业紧张者检出率为37.5%(42/112)。不同人口学特征组期刊编辑的职业紧张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组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紧张得分比较结果

续表

2.3 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是否职业紧张为因变量,以表1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以及对职业紧张可能有影响的工作年限、职务、职称、刊期、数据库收录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2)显示,职称、每周加班情况、自我感觉健康状况、刊期均为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P均<0.05)。

表2 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紧张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及启示

3.1 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特殊性分析

科技期刊编辑与教师、公务员、医务人员等职业人群相比,具有明显的职业特殊性:(1)编辑工作是一种带有明显遗憾特质的工作,再权威的期刊也会出现瑕疵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科技期刊载体的不可弥补性,给科技期刊编辑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13];(2)编辑工作是一种周期性的工作,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热情在日复一日的单调、枯燥的工作中逐渐流逝[14];(3)编辑工作是一种“为他人作嫁衣裳”性质的工作,大量付出不为人知的创造性劳动,导致科技期刊编辑的成就感较低[15];(4)编辑工作是一种“边缘化”的工作,无论是在高校机构内,还是在科研机构内,编辑部门大多是边缘部门,科技期刊编辑职称评审较难,薪酬水平较低,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容易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产生困惑,导致职业认同度下降[14];(5)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均给科技期刊编辑带来生理、心理和行为层面的压力[14];(6)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状态容易导致其颈部、腰部和肩部受损,长期的用眼过度容易导致其眼部不适、视力下降等,身体上的不适感一直困扰着科技期刊编辑,影响其工作效率[15]。

3.2 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紧张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紧张检出率为37.5%,与李小平等[16]调查得出的重庆教师职业紧张情况(检出率为33.1%)相当,高于王超等[17]调查的广州市地铁员工职业紧张情况(检出率为24.7%),但远低于侯瑞丽等[18]调查的内蒙古本科院校教师职业紧张情况(检出率为83.9%)。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职业紧张评价标准。国际上公认的职业紧张评估模式主要有ERI模式和工作要求-自主(Job Demand Control,JDC)模式[19]。不同的职业紧张评估模式的评价标准可能有所不同,这可能是本次评估结果与国内研究对其他职业人群的评估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JDC模式主要从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外源性评价,而本研究采用ERI模式评价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紧张现状,该模式认为高付出和低回报导致了高职业紧张,着重于评价工作组织和内在感知2个方面[20]。相较于JDC模式,ERI模式可能更适用于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紧张评价。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尚无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紧张的相关调查,本研究无法进行更为有效的横向比较,这也表明业界未充分关注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紧张现状。有研究显示,不同行业的职业人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紧张,长期处于职业紧张状态不仅会对员工的生理造成损害,还可能导致员工产生职业倦怠、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感,导致员工的个人工作和生活受到相应影响[21]。

为更好地分析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紧张影响因素,本研究对科技期刊编辑的个人基本情况、职业特征、所在期刊的基本情况和编辑自我感觉健康状况4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每周工作时间、每周加班情况和自我感觉健康状况不同的科技期刊编辑的ERI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进一步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与每周工作时间为35~<40 h组比较,每周工作时间≥40 h组的科技期刊编辑的ERI指数更高(P<0.01);与每周偶尔加班组比较,每周加班1~2次、3~5次和6~7次组的科技期刊编辑的ERI指数更高(P均<0.05);与自我感觉健康状况很好组比较,自我感觉健康状况一般和不好组的科技期刊编辑的ERI指数更高(P均<0.01)。每周加班时间越长者以及每周加班次数越多者,其投入到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越多,更易过度消耗情感资源,容易产生疲惫不堪、精力丧失的精神状态,从而产生职业紧张。而自我感觉健康状况一般,甚至不好者,更易产生紧张和焦虑心理。

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是职业因素与个体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结合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以及可能产生影响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刊期、每周加班情况和自我感觉健康状况均为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P均<0.05)。

初级职称或无职称、中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的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紧张高于正高级职称者(P均<0.05)。这可能是因为本次调查中,年龄为20~50岁的科技期刊编辑占86.6%(97/112),该部分人员大多为期刊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工作中热情较高,且对工作抱有较高的期望,但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面对职位晋升的压力,还要面对职称评定的压力,个人期望与实际情况有所差距;该部分人员的生活压力较大,容易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从而产生职业紧张。而拥有正高级职称的科技期刊编辑的年龄相对较大,工龄较长,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且家庭负担相对较少,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不易产生职业紧张。

刊期较长(双月刊与季刊)的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紧张高于刊期较短(半月刊与月刊)的科技期刊编辑(P<0.05)。正常情况下,刊期较短的期刊出版压力比刊期较长的期刊大,其编辑产生的职业紧张应该也是呈正相关关系,但本研究的结果却正好相反,可能存在如下2个方面的原因:(1)编辑部的编辑人员数量普遍较少,而双月刊、季刊的人员配备更少。已有的调查结果显示,双月刊编辑部的编辑人员数量多为2~3人,月刊编辑部的编辑人员数量多为4~7人,该部分人员甚至还需要兼顾科研和编务工作,有的编辑还需承担主办学会的服务工作、所在科研院所的学术会议和培训工作,导致其真正投入到编辑工作的时间较少[22]。(2)编辑人员分工不清晰,部分编辑身兼数职。由于双月刊、季刊编辑部的编辑人员较少,部分编辑部存在同一编辑“一肩挑”的现象,不仅要负责编辑工作,还要负责排版工作,甚至还要负责发行工作。人员不足导致编辑部无法合理安排人员职责,使某一编辑长期担任责任编辑,从而使编辑产生高度紧张感。每期论文的按期出版,每期论文出版前的校对、核红工作,及期刊出版印刷后可能出现的出版纰漏,均是当期责任编辑紧张感的源头。长期处于责任编辑的岗位容易使期刊编辑产生职业紧张心理。

3.3 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紧张改善策略

科技期刊编辑产生职业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大部分源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外部环境,本质上是由科技期刊编辑的个人职业发展需要和工作内容的专业化导致的。期刊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及编辑部的高效运转均离不开科技期刊编辑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4个方面改善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紧张现状:(1)建议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规划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等,从源头上让科技期刊编辑感受到组织的支持和关怀,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自我积极性和工作自主性,鼓励编辑以正向、积极的态度面对期刊发展的困难与挑战;(2)建议期刊主办单位适当优化编辑部人员配置,做好人才梯队建设,避免科技期刊编辑“一肩挑”“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3)建议编辑部负责人制定科学合理的分工制度,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探寻更具弹性的多元责任编辑工作机制,以避免科技期刊编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4)建议科技期刊编辑适当关注自身情绪发出的不良信号,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遇到确实无法自己解决的困难或挑战,应大胆向身边的同事和领导表达,寻求他们的帮助。

4 结语

本研究采用ERI模式评价了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紧张现状,用量化指标评估了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紧张情况,同时从科技期刊编辑的个人基本情况、职业特征、所在期刊的基本情况和自我感觉健康状况4个方面分析了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得到了较为科学的结论。本研究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通过线上发放问卷的形式,由被调查者自行完成问卷,样本的代表性欠佳;且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无法推测调查结果的因果关系。其次,本次调查的样本量仅为112份,可能无法完全反映科技期刊编辑真实的职业紧张情况,导致部分影响因素无法显现。最后,部分分析指标设置有待完善,如:每周加班情况以“次”作为计量单位,不及以时间作为计量单位合理;自我感觉健康状况指标仅基于科技期刊编辑的主观感受,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在后续的研究中,将扩大样本量、细化分析指标,如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期刊编辑进行相关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具实际意义和普适性。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科技期刊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体适能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验研究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雷达学报》入选“第5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论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
期刊审稿进度表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