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报道与我国期刊影响力关系的实证分析
——基于科技期刊传播力提升的视角

2022-11-21谭一泓贾鹤鹏王大鹏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期刊论文媒体报道科技期刊

谭一泓 贾鹤鹏 王大鹏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

2)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5号 100190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100049

4)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文景路1号 215000

5)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100081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强化我国科技期刊的传播力,持续提升我国期刊的国内和国际显示度。

科技期刊的传播力是指科技期刊广泛利用各种传播方式、手段、技术,以及渠道,来达到良好的科学传播效果的一种核心能力[1]。近年来,我国科技界普遍认识到,采取多种传播手段来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力是办好期刊的必要条件[2-3]。媒体报道科技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对普及期刊发表的科研成果、拓展科研论文的受众面以及提升期刊影响力都有很大帮助,这也自然提升了科技期刊的传播力[1-2]。尽管微信等社交媒体对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日渐重要[4-7],但媒体报道在其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8]。

多年来的实证研究表明,媒体报道显著提升了以论文被引频次为标志的科技期刊影响力[9-15]。比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NEJM)199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该刊的一篇论文被《纽约时报》报道,其一年内的被引频次将比NEJM同期发表的其他论文高 72%[9]。后续研究发现,如果Nature、Science和《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 JAMA)等名刊的论文被媒体报道,其被引频次会高于作为对照组的未被媒体报道的同期论文[10];当科学论文被制成新闻稿并分发给记者时,无论被制成新闻稿的论文是否最终被媒体报道,都将获得两倍于对照组的下载量和被引频次[11]。

科技论文从媒体报道中获益这一结论也适用于论文被国外媒体报道的情况。有研究发现,如果一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 PNAS)上的论文被英国报纸报道,其总被引频次将增加 63%;如果报道者是意大利媒体,其被引频次则会上升16%[12]。这一研究结果也得到了德国[13]和克罗地亚[14]数据的支持。Dumas-Mallet等[15]进一步验证了研究内容、期刊排名、媒体声望和媒体报道数量对媒体驱动引文模式的影响,发现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所发论文被媒体报道后,其被引频次大幅提升;被知名媒体报道对提升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的效果要好于被普通媒体报道。

上述研究都分析了媒体报道能提升科研论文影响力的原因,即:媒体报道扩大了科研论文的读者群,使其获得一些原本没有机会看到这些论文、从事其他专业研究的读者(即俗称的“非小同行”)的关注,从而增加了这些论文被引用的机会。这一过程也提升了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因为这些期刊通过鼓励和安排媒体报道其所发表的论文,提升了与媒体的交流能力,也通过媒体报道对公众需求有了更好的把握,从而提升了刊物在公众和专业人群中的影响力。

迄今为止,媒体报道与期刊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均基于西方情况开展。我国并没有形成规范的科技期刊向大众媒体发布基于论文的新闻稿的规范制度。中国科协于2007—2011年实施了“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面对面”项目(以下简称“面对面”项目)。虽然参加“面对面”项目的期刊编辑普遍反映其所在期刊的影响力有所提升[16-19],这一项目也鼓励了科技期刊更加重视利用科技新闻促进科学知识传播[20],但目前我国仍缺乏此方面的系统的实证研究。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通过收集“面对面”项目的相关数据,在呈现实证研究数据的基础上,探讨媒体报道对论文被引频次产生的作用,为我国科技期刊更有效地与媒体合作从而提升期刊传播力提供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收集“面对面”项目的相关数据,对中国科技期刊的传播效果(即大众媒体报道对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2007—2011年,共有41种科技期刊参与“面对面”项目,并通过该项目向媒体推荐了769篇科研论文,《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新华社、《中国科学报》(原《科学时报》)、中央电视台和《北京日报》等近30家媒体参与了该项目,并报道了其中的283篇论文。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面对面”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面对面”项目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系统联结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大型项目。在此项目启动之前,国内并无常设的科技新闻发布平台。2011年此项目结束后,尽管很多科技期刊编辑认识到媒体报道的重要性,但迄今为止,我国仍未形成类似美国科学促进会的EurekAlert!、欧洲科学传播平台的Alpha Galileo或美国民间机构开办的ScienceDaily等基于科研论文的科学新闻报道平台。因此,虽然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前社交媒体时代(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在学术领域未产生影响力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充分反映如今浸润科学传播过程的社交媒体的作用,但作为唯一可得的大型数据集,“面对面”项目的数据仍然能体现媒体报道对科研论文传播产生的作用。

1.2 研究数据集

2007—2011年,共有41种期刊参与了“面对面”项目,但因为人员不足或能力有限,有些期刊未能全程参与该项目。此外,项目方提供的媒体报道数据并不准确,个别新闻网站或是小型媒体的报道并未被收录。为了确保研究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本研究从参与项目的41种期刊中选取《地质论评》《农业工程学报》《物理学报》《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药理学报》,以及《中国科学》系列期刊(包括《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数学》《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中国科学:化学》《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科学通报》的中、英文版,以及ScienceChinaMaterials、《国家科学评论》和《能源化学》3种英文期刊)作为样本期刊,期刊研究领域覆盖地球科学、农业科学、物理科学、医学科学等学科领域。

本研究从“面对面”项目获取上述期刊面向媒体发布新闻通稿的相关数据,通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Science等文献数据库获取、汇总样本期刊在参与项目期间发表的论文总数、向媒体推荐的论文总数、被媒体报道的论文数量,以及同期其他论文的相关数据,从而构建本研究的样本数据集。

经过数据收集与清理,上述期刊通过“面对面”项目共向媒体推荐了468篇论文,占这些期刊在项目期间发表论文总数(35423篇)的1.3%,占“面对面”项目推荐论文总数的60.8%。期刊向媒体推荐的论文中,197篇论文被媒体报道,占期刊在“面对面”项目期间发表论文总数的0.6%,占“面对面”项目被报道论文总数的69.6%。与被推荐论文同期发表的研究论文与综述论文有7031篇。样本期刊数据详见表1。

表1 研究样本数据集的基本情况

笔者曾在我国积极推动科技期刊发展的媒体工作,并以不同身份参与了“面对面”项目,因而积累了部分观察数据。此外,在“面对面”项目长达5年的运作过程中,笔者与该项目的组织者和参与项目的期刊编辑、科技记者有过很多交流。在收集量化数据后,笔者与“面对面”项目部分参与者进行了接触。由于“面对面”项目已结束较长时间,为避免参与者的判断失误,本研究并没有把当事人访谈作为正式的研究方法,而是将这些观察和交流作为量化数据的补充材料,以产生更加丰富的结论和启示。

1.3 研究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样本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数据,并对论文发表后第2年末及第6年末的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分析。选择这2个时间点的原因有二:(1)参与“面对面”项目的论文均是当时最新发表的论文,因而发表后第2年的被引频次可以直观反映媒体报道的效果;(2)我国SCI收录期刊论文的被引半衰期约为6年[21],发表后第6年的被引频次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媒体报道的效果。

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图表绘制。使用柯尔莫戈洛夫-斯米诺夫(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即检测样本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显示,本研究采用的样本数据并不符合正态分布,故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分析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是否向媒体推荐与论文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

样本期刊在参与“面对面”项目期间共为468篇论文制作了新闻通稿并推荐给媒体,同期未向媒体推荐的论文数量为7031篇。在发表后第2年末,468篇被推荐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75次,同期未被推荐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10次。在发表后第6年末,468篇被推荐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1.20次,同期未被推荐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7.40次。可见,不管是论文见刊的第2年末还是第6年末,期刊向媒体推荐的论文的被引频次均远高于同期未经推荐的论文。

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判断是否向媒体推荐与论文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向媒体推荐的期刊论文与同期未向媒体推荐的期刊论文发表第2年末和发表第6年末的篇均被引频次的P值均<0.05(表2)。这表明,如既往研究所示,相比没有向媒体推荐的科研论文,期刊向媒体推荐的科研论文拥有更多的被引频次。这种情况是媒体报道直接造成的,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下文将作进一步的探讨。

表2 是否向媒体推荐与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的非参数检验结果

2.2 是否被媒体报道与论文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

期刊向媒体推荐的468篇论文中,有197篇获得媒体报道。被媒体报道的197篇论文在发表后第2年末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81次,在发表后第6年末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1.33次。7031篇同期所有未被媒体报道论文(含未被推荐及推荐后未被报道的论文)在发表后第2年末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12次,在发表后第6年末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0.26次。

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判断期刊论文是否被媒体报道对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结果显示,被媒体报道的期刊论文篇均被引频次于发表后第2年末及发表后第6年末均显著高于同期未被媒体报道的论文(表3)。

表3 是否被媒体报道与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的非参数检验结果

进一步对比推荐后被报道与推荐后未被报道论文的被引频次的差异,发现推荐后未被媒体报道的271篇论文在发表后第2年末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70次,在发表后第6年末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0.94次,均低于推荐后被媒体报道的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推荐后被媒体报道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略高于推荐后未被媒体报道的期刊论文,但检验结果并未达到显著水平(表4)。

表4 推荐后是否被媒体报道与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的非参数检验结果

由此可见,总体而言,经国内主流媒体报道的论文的被引频次与期刊向媒体推荐但并未被媒体报道的论文的被引频次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期刊向媒体推荐的论文拥有更高的被引频次,这种情况并非是媒体报道造成的,有可能是论文本身的因素(如质量更高)造成的。

2.3 科技论文经媒体报道后被引频次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媒体报道本身没有提高被报道论文的被引频次。为何研究结果与国外既往研究不一致?可能有哪些因素导致了媒体报道没有对论文被引频次产生预期的影响?由于本研究仅基于论文被引频次展开,不能确定“面对面”项目数据呈现“反常”现象的原因;但本研究的非参数检验结果、“面对面”项目实施情况,以及我国科学传播领域的体制特点,都可能提供间接的答案。

首先,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论文本身的因素可能对被引频次有更大的影响。期刊编辑可能将本身质量更高的论文推荐给媒体。通过与参加过“面对面”项目的期刊编辑进行交流,笔者发现,期刊编辑更强调被推荐论文的科学重要性。尽管编辑认可对科研论文进行新闻发布的重要性,但编辑普遍不具备与媒体沟通、为论文撰写新闻通稿的实际经验,因而期刊编辑在选择是否向媒体推荐论文时,更多考虑论文本身的科学质量,而非新闻价值。国内期刊所刊论文的被引频次总体较低,被推荐论文或已达到“引用上限”,因而即便经过媒体报道,论文也很难在被引频次方面取得突破。

与此同时,参加“面对面”项目的媒体记者则认为被期刊编辑推荐的论文没有新闻点,这导致大部分被推荐的论文最终获得的媒体报道数量很少,甚至为零,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媒体报道扩大论文受众面、提升论文社会影响力的效果。媒体报道本身没有提高被报道论文的被引频次可能与媒体报道密度(即同一论文的媒体报道数量)较低有关。Dumas-Mallet等[15]认为,媒体报道数量与论文被引频次密切相关。据笔者统计,我国报道同一论文的媒体数量几乎不超过5个,绝大多数论文的报道媒体不超过2个。这也就意味着,媒体报道产生的提升论文影响力的作用相对比较有限。

其次,通过甄别论文数据发现,媒体报道没有对论文被引频次产生预期的影响也可能与“面对面”项目各参与方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执行情况有关。笔者了解到,在“面对面”项目实施的5年间,尽管很多科技期刊参与该项目的热情很高,但大部分期刊资源匮乏:不仅没有专职的新闻编辑,也不具备外包新闻稿生产的条件。“面对面”项目虽然为科技期刊提供了与大众媒体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并未重视期刊编辑新闻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可能正是这种状况导致我国的科技期刊编辑本能地从科学价值、而非新闻价值的视角来挑选向媒体推荐的论文。此外,参与“面对面”项目的记者的科学报道能力较低,导致其撰写的新闻稿缺乏新闻性、趣味性、可读性、准确性,难以引发小同行之外的读者的关注,从而无法增加被报道论文的被引频次。

最后,我国的科学新闻体制也限制了媒体报道对科技期刊论文的作用。在我国,自上而下的新闻传媒体制、重视政策宣教而忽略受众兴趣的报道模式、重主流媒体轻市场媒体的传播方式[22],都导致了“面对面”项目吸引的媒体报道数量有限,多数媒体记者可能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参加“面对面”项目,未能投入更多精力来报道更有意思的成果。自上而下的宣教式的科学新闻体制也让我国科学家缺乏对媒体报道的重视。科学家们可能会因为过于夸张的媒体报道而丧失对报道内容的信心,从而不愿意轻易引用经国内媒体报道的科研成果[23]。

虽然本研究缺乏证实上述分析的实证数据,但在提升科技期刊传播力的背景下,以上分析不仅有助于期刊界理解媒体报道影响科研论文被引频次的方式,也能帮助期刊编辑更全面地看待提升科技期刊传播力的机遇、条件、路径与挑战。

3 思考与建议

在我国,媒体报道未能如西方国家的媒体报道一样提升被报道论文的被引频次。事实上,包括媒体报道科研论文在内的科学传播并非易事。即使是在科学传播方面有充足经验的发达国家,科研论文的媒体报道也面临着多重挑战[24]。有研究表明,1990—2001年,全球每年刊发的50万~65万篇科研论文中,只有0.013%~0.340%成功获得媒体报道[25]。因此,我国期刊不应放弃媒体报道这一传播途径,而应通过更多样的手段、更有力的支持以及更完善的政策,进一步提升自身传播力,推动科技期刊走向大众媒体,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本研究发现,媒体报道未能有效提升科研论文的被引频次,这也反映了科技期刊提升传播力面临的挑战。科技期刊需要从政策、支撑条件、人才和媒体素养等方面开展更加系统的工作,以提升传播力。具体而言,科技期刊需要做以下方面的工作。

(1) 科技期刊要正确认识期刊传播力,不能片面地将科技期刊传播力理解为同行认可或者数据库收录等期刊界内部指标。期刊要认识到,媒体报道具有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极高潜力,但从各国的成功经验和我国“面对面”项目的实践看,激发这一潜力的前提是期刊自身具有一定的传播力。期刊传播力建设中,专职新闻编辑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专职新闻编辑的人选应该同时了解期刊采编流程和媒体运作流程,兼具对相关论文进行学术质量判断和新闻性判断的能力。在受限于体制、财力的情况下,期刊可以与媒体记者建立固定合作关系,由媒体记者帮助期刊选稿,并与作者、编辑共同完成新闻稿的撰写。科技期刊面向媒体的传播工作是期刊传播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与媒体的合作能力,也会推动期刊整体的传播力建设。

(2) 需要建立常设的联结科技期刊与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的平台。“面对面”项目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面对面”项目中,期刊与媒体的合作频率过低(一个月一次)。过低的合作频率可能会造成媒体报道产生的影响力较为有限。而且,“面对面”项目具有相对的封闭性:“面对面”项目只选择了国内一些主流媒体作为期刊的合作对象,而忽视了当时更有社会影响力的都市报以及其他影响力更大的市场化刊物。可以想象,在仅考虑主流媒体的筛选条件下,当下的科技类公众号也会被“面对面”项目排除在外。这样的局限性会直接导致媒体报道对期刊论文产生的传播效果不足。

(3) 科技期刊要提升传播力,必须与论文作者团队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作为科学家的论文作者要在论文发表初期与期刊编辑沟通论文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从而帮助期刊编辑更好地把握论文的潜在新闻性。在撰写新闻稿和制定传播方案的过程中,作者、编辑和科学记者也应该频繁互动,确保论文新闻稿在内容准确的基础上,对读者具有吸引力。

(4)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目前开设微信公众号的科技期刊越来越多,但很多期刊公众号是纸版或电子版期刊内容的延伸,其所添加的服务也只针对作者,而不是大众读者。期刊应该利用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传播迅速同时又能精准定位的优势,塑造层次分明的科技期刊传播体系,将论文内容和作者服务、媒体(这往往又分为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发布结合起来。随着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不断渗入科学传播的过程,媒体报道科研论文的方式以及报道科研论文的效果都在发生变化[26]。本研究没有分析社交媒体的作用,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社交媒体对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这样的研究也能丰富社交媒体条件下科技期刊对传播力的理解。

4 结语

本研究基于科技期刊传播力提升的视角,利用“面对面”项目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媒体报道对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本研究发现,被媒体报道的论文拥有更高的被引频次,这有可能是论文自身因素导致的,而非媒体报道。这一有悖于国际经典结论的发现说明,媒体报道并不一定能自动地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除了鼓励媒体对期刊论文进行报道外,期刊也需要对影响力提升进行更加系统的安排,如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新闻敏感性、提升媒体记者报道科研成果的能力、增加媒体报道数量等。

通过媒体报道提升期刊的影响力是科技期刊传播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但这不意味着只要媒体报道了期刊发表的成果,期刊的传播力就能得到自然而然的提升。传播力提升需要科技期刊有更强的驾驭媒体报道的能力,期刊和媒体之间也需要建立互动交流的公共性平台。

在社交媒体时代,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提升传播力对科技期刊而言更加重要。科技期刊需要满足更多的媒体与自媒体的更加个性化的需求。本研究虽然没有涉及微信、微博等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影响力更大的社交媒体,但也对期刊利用社交媒体提升传播力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未来,应基于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一步探究社交媒体报道对科技期刊传播力的影响。

猜你喜欢

期刊论文媒体报道科技期刊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我国体育学领域高被引学术期刊论文特征分析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专家点评
《雷达学报》入选“第5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论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
宝鸡文理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国内“MOOC”和“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东方之星”陨落长江全媒体报道体现大爱
亲历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全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