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红色歌曲在高校思政课的积极作用

2022-11-21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社会主义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红色

文 孙 骁 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张 彬 云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

红色歌曲以通俗易懂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曲调为载体,赞扬革命精神,歌颂伟大祖国,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是思政教育重要的教学素材。从思政教育角度来看,红色歌曲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体现新时代的教育精神,有利于加强高校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将红色歌曲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质上就是通过挖掘红色歌曲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传承红色文化的角度来看,红色歌曲作为红色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红色精神、流淌着红色血脉,传唱和学习红色歌曲有助于凝聚各方对于红色文化的共识,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红色歌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红色歌曲与高校思政课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将红色歌曲融入高校思政课,符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

红色歌曲是劳动过程中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咱们工人有力量》表现了在新中国成立后工人们紧张劳动的生活状态,刻画了工人阶级积极上进、改造世界的坚毅形象;《我为祖国献石油》是一辈又一辈石油人投身祖国石油事业发展中的时代缩影,也是中国石油工人群体劳动的真实写照;《时代号子》是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而创作的,“奋斗才会有幸福,劳动最风流”,歌词与时代的脉搏相扣,彰显了新时代工人对建设国家、建设新时代的热情与决心,表达了对劳动者、对新时代的赞美。这一系列红色歌曲都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在吟唱红色歌曲时,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革命先辈和劳动人民对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期待。

红色歌曲能够发挥凝聚、激励、育人、导向等文化社会功能。在具体实践中,红色歌曲作为红色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蕴含着强大而丰沛的力量,符合时代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音乐,往往能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国家一贯重视红色革命文化的社会效应,长期以此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红色歌曲一般都是在各类文艺汇演,尤其是党和国家重大纪念庆祝等活动中进行展演,以大众容易接受的、轻松娱乐的方式进行传播,展示党和国家所坚持和认同的价值导向,宣扬主流的价值观。红色歌曲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实践,明确人生成长方向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因此,在当代高校思政课教育实践中,要突出教学的“服务性”,即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高远、进步的思想环境。

红色歌曲与高校思政课在思想内容上和价值引导上高度贴合。红色歌曲是文艺工作中一种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兵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精神蕴含其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及改革过程中的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不仅要培养新时代拥有扎实科学知识素质的人才,更要全面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红色歌曲中反映的精神和意义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契合,红色歌曲为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红色歌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红色歌曲凝聚着所处时代的思想精华,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必须加强对红色歌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新思政教师的教学理念,创新红色歌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于思政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巩固和发展好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充分挖掘红色歌曲内涵。高校思政课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思政实践活动为补充,不断强化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理解、对党史国史等内容的认识,促进理论教育向社会行为的主动转化。将红色歌曲融入思政课,充分整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歌曲资源,关注不同类型红色歌曲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体会其代表的深层意义。将红色歌曲作为辅助性材料,通过对高校思政课的主体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剖析,选取与章节内容相契合的红色歌曲,纳入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塑造活跃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对理论知识和红色歌曲进行双向思考的积极性。

提高教师艺术素养,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思政教师是高校思政课直接的参与力量,其对红色歌曲的理解和运用,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红色歌曲的理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教师要不断提高在红色文化方面的艺术素养,使自己对红色歌曲能够有准确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多向互动,提升学生对红色歌曲的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讲道理”是思政课的本质,方式和方法是讲好思政课的重要环节。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教师“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而要积极思考,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创新具体教学方式。积极探索红色歌曲融入教学的实践路径,正确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同时,思政教师“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以更加自由、灵活的方式发掘红色歌曲的文化内涵,打造内容过硬、形式丰富、质量上乘的高校思政课。

坚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发挥主体性育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要培养21世纪社会具有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建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挥主体性育德作用,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思政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创设更多的教育情景、利用丰富教学素材,激发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影响的主动性和需求,使学生能动地、自主地、创造地从红色歌曲中汲取革命先辈及劳动人民的榜样力量。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思政课真正的受益者,思想层面的认识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得到提升,学生作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充分肯定。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其“自我消化”“自我发展”“自我升华”,将思政课的教育内容内化为精神气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得以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将红色歌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育者既要正面积极教育并引导学生推进良好道德素养的内化过程,又要善于引导受教育者将内在精神气质转化为外部行为活动,实现良好的素质外化,促进受教育者在理论素养、心理健康和外部行为等方面保持方向性的一致,使个人素质得到全面且均衡的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红色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