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整体性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2022-11-20

江苏教育 2022年51期
关键词:谷爱凌建构青春

王 丽

初中生的思维在第二个生长高峰期的到来时会呈现出鲜明特征:批判思维显著发展,但容易产生表象性;求异思维迅速增强,而求同思维发展相对缓慢;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但有赖于具体形象思维。如何帮助初中生在全面分析、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理性选择,需从其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围绕成长需要,探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设计。笔者结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青春飞扬》一课,谈谈自己的探索和思考。

一、确立目标,指向成长

教学目标是对实施教学所期待的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学能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阐释。指向成长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整体性设计的灵魂和指挥。

1.坚持价值引领,夯实思想道德根基。《青春飞扬》一课旨在带领学生在畅想青春、憧憬青春的基础上,体味青春的魅力,感受成长的渴望,从而坚定成长的决心;在理解自信和自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处理好“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从而探得成长的路径。教材内容集中体现了爱国、诚信、友善、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教学目标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道德根基。

2.聚焦核心素养,尊重学生成长需要。核心素养作为满足成长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提升和集中表达。在确立本课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在复杂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自信与自负、自信与自强的关系,提高深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关系,培养科学精神,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政治认同;在观点辨析中,提升价值判断、行为选择的能力和公共参与能力。

3.立足学生主体,整体建构教学目标。整体建构教学目标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在遵循认知规律、坚持价值引领、聚焦核心素养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对预期的学习成果进行行为描述。

依据上述原则,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体验冬奥冠军谷爱凌的青春魅力,激发青春遐想,理解青春内涵;(2)品味青春担当,激励学生用青春力量汇聚中国力量,用青春自信浇灌中国自信;(3)引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在理性思考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4)通过“我的青春我做主”探究活动,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树立“我”的青春模样,找到自信自强的方法。

二、活动探究,注重体验

体验具有情境真实性、情感互动性、影响延伸性等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借助整体、连贯、有序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自然体验,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

1.整合问题设计,促进体验深入

全面理解青春的内涵,是激发青春动力的前提。七年级学生对青春的理解主要集中于自由、激情、美好、青涩等,对这一时期应当培养的优秀品质尚缺乏主动思考和积极实践。因此,分层次、有梯度地对探究问题进行整体设计,对持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知识向能力和价值观转化尤为重要。本课教学中笔者借助整体性的问题设计,突破“理解青春的内涵”这一难点,尝试如下。

第一板块【青春的色彩】

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她凭借1620 抓板的高难度动作,拿到中国队雪上项目首枚金牌。

问题:(1)猜猜她是谁?请结合视频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描述谷爱凌的青春。(2)13 岁的她曾憧憬怎样的未来?这一青春遐想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3)你的青春遐想是什么?每一个人的青春遐想都会实现吗?如果不能实现,这样的遐想还有意义吗?(4)鲁迅未能实现的学医梦对他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从谷爱凌的青春探索入手,感悟青春正能量,激发学生规划青春的热情,为问题探究奠定情感基调。从“不能实现的青春遐想”的意义辨析入手,启发学生在榜样身上汲取勇于挑战的能量,为拓宽视野、提升思维水平和思维深度搭建了脚手架。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长,丰富对青春内涵的理解,坚定成长决心。

2.优化情境设置,提升体验品质

无论是体验生活情感、启迪生活智慧,还是积累生活经验,都离不开有品位的教学情境。这里的“品位”是指教学情境的真实性、设疑启发的思辨性、感悟成长的自觉性。本课教学中笔者为了突破“理解自信与自强的关系”这一难点,尝试如下。

第二板块【青春的力量】

大家知道的谷爱凌可能是这样的(播放视频):坡面障碍技巧赛冠军、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冠军……每场精彩的比赛背后,都有着数不尽的伤痛。

问题:(1)根据视频,说说谷爱凌遇到了哪些困难?(2)在打击面前,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谷爱凌?(3)结合视频说说谷爱凌的自强表现在哪些方面?(4)自强的她不仅仅收获了奖牌,她还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谷爱凌是学生熟悉度和接受度较高的典型人物。在充满生活味的情境中,学生自觉刻画自强的青春模样;理解“自强让人更自信,自信又会激发我们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勇气”的道理;懂得青春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态度和行动。在有序连接的情境中,学生一步步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

3.催化情感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借助恰当的情感契机,进行有温度的凝练和提升,是促进知行合一、实现教学整体化设计的关键一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青春自信与中国自信主动联系在一起,就要增加其对榜样人物的情感体验,并在此情感基调上厚植家国情怀。

第三板块【青春的态度】

1910 年秋天,毛泽东在离家时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周恩来在中学时代,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的青春我做主:我要成为怎样的青年?现在的我,还可以把哪些事做得更好,不留青春遗憾呢?(提示:人际交往、学习习惯、劳动表现、集体生活、确立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有温度的人物经历、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凝练体验、丰富智慧、培育价值观。学生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逐步明白理想信念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青春时期就要埋下种子,并需要在生活和实践中反复思考、认真琢磨。这一环节让学生切身感悟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每一个人对青春的慎重思考,增强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担当。

三、创新教材,动态生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教学不拘泥于教材本身。教学内容应从教材延伸到信息充沛、变化万千的生活世界。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时要有时空观念和课程理念,要处理好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关系。

1.内容建构。在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素材的基础上,我们围绕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设计梳理出了三条线索。内容线索:理解青春内涵—认识青春遐想意义—感受自强自信力量—发掘青春活力。活动线索:领略青春色彩—品学青春故事—感悟青春风采—实践青春规划。寓德线索:青春美好—青春正能量—青春少年—青春中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他人经验到自我认识,由情感体验到智慧生成,由感悟思索到行动践行,从而激活身体里的青春“细胞”。

2.观点建构。青春期的学生由于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他们渴望像成年人那样对自己负责,但身心不成熟,不能化解成长中的所有烦恼,因此容易出现偏执、自负、自弃等问题。这节课从情境素材出发,深挖其教育意义,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观念。

3.结构建构。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本课设置了三个板块:青春的色彩、青春的力量和青春的态度。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从立场坚定到付诸行动,我们试图创设一个超越教材、指向未来、开放动态的课堂结构。围绕冲突性话题“青春就是烦恼”和“青春拒绝烦恼”,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主动进行知识重构,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播撒自强不息的精神火种。

猜你喜欢

谷爱凌建构青春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谷爱凌:“自信是可以学来的”
卧底各个群怎么讨论谷爱凌,“中午吃什么”群亮了
冬奥颁奖仪式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滑雪世界冠军也是学霸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建构游戏玩不够
青春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