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视角下秦腔服饰流变溯源与发展探析

2022-11-20翁密侬

西部皮革 2022年18期
关键词:秦腔纹样服饰

翁密侬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秦腔兴起于西周,发源于西府。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带有陕西地区文化特点与价值精髓,是凝聚了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化石。作为陕甘代表戏曲,也作为影响范围最广的戏曲之一,秦腔别具一格的表演风格深入人心,是西北地区慷慨悲壮、苍凉激越文化的代表。不断变化与更新的现代社会,需要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守护文化遗产不是为将其再次封存,而需要以其变化规律找到和现代社会结合的途径。

1 地域文化对戏曲服饰的影响

地方戏曲从属于地域文化,每个剧种风格都与生长和滋养它的土地密不可分,地域文化对戏曲服饰的影响,反映在纹样、布料、款式甚至颜色等方方面面。秦腔是在13 朝京畿地区的长安发展壮大起来的,深受其民间艺术、思想特点与精神价值追求等地方文化影响,秦腔服饰大气、厚重、质朴的特色风格与关中地区尚礼、崇节、正稳的地域心理和文化思维模式一脉相承,是关学气质的表现,也是陕、甘地区厚重历史文化的活态载体。

1.1 强调秩序的文化特点

秦腔服饰风格以厚重、务实为特点,艺术造型上重写意、渲染,肆意夸张而豪放不羁,擅用大面积的色彩碰撞对比,突出戏曲想要表达的强烈情感,或用块状的服饰留白与饱满的图案纹理,表达关中人豪放、质朴又不失俊逸之气的人文精神。秦腔服饰与当地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致,是关中人是非爱恨分明、推崇礼治教化与伦理纲常的独特精神产物。陕西关学思想崇礼尚节的特征,与当地人知荣辱、辨善恶、明是非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强调秩序的文化观念[1]。

关中地区人刚毅厚朴,重视道德气节,恪守伦理道德,主张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使其合乎道德、礼仪、情理,即人不能失去仁、义、礼、智、信,用行为规范对人起到约束规制作用。这种对情理气节的追求反映在秦腔戏曲服饰上,一方面是服装的版型设计,喜以宽松自由的规制为主,反映秦地人庄重严肃的精神气度;色彩对比鲜明,以暗示人物重情理、礼义的教化风气。道德与等级观念皆是对秩序的强调,秦地人门风观念浓厚,一户人家的风气与德行,不仅是家族传统,更是社会道德、伦理纲常在家族中的反映。关学文化为秦地家风形成提供了环境和土壤,其本质也是对秩序道德的强调。

秦腔服饰中的等级观念明显。传统着装分为上五色—黄、红、绿、黑、白和下五色—粉、紫、湖、蓝、香,深受我国古代服饰传统影响,上五色属正色,在剧中用来标识主要人物,下五色则为副色,用于标识次要人物,而黄色是皇家专用色,黄袍加身在影视剧中也多有反映。

无论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抑或家风,都是对秩序和道德的强调,深刻反映了关中地区人忠勇、庄重的性格特点以及对等级、道德观念等秩序的强调。

1.2 兼括阳刚与阴柔的文化气质

对义理、道德约束的强调,深邃质朴的风格形成秦地与秦腔服饰大开大合的关中美学,不同于江南地区婉约细腻的形象,也不同于西南地区明快秀丽的风格,机敏斗蛮的同时兼具质朴与博大的文化特点。秦地文化刚健质朴、深邃厚重、不拘一格的文化内涵中又自有其流畅、灵动、飘逸的女性化审美,在粗犷中兼括了典雅、细腻的美感,形成在矛盾中相生又互相成就的独特风格。

秦腔是秦人生命意识的呐喊,受到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伦理秩序的文化思想渗透,秦地始终散发着一股为捍卫理义、节洁而存在的力量,透露着对简单、原始道德的追求和质朴美,这份原始并非对茹毛饮血时代的回复,而是生命力的体现。因此秦腔戏曲和服饰都体现出赳赳老秦的武士气质,同时根据人物特点、身份尊卑和场合加以或简或繁、或明或暗、或艳丽或朴素的花纹,作为表演衬托,反映戏剧暗藏内涵。如秦腔名剧《三滴血》中李晚春的装扮,胸前以彩绣作为装饰,用以体现闺中女性脱俗、雅洁的特点,同时青色或粉色的服饰基调又透露出关中人的朴实风格,形成秦腔服饰平实又典雅、宽厚又细腻、古朴又绚丽的审美风格。

2 秦腔服饰的历史渊源

秦腔又称“梆子腔”“桄桄子”,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发出“恍恍”声而得名,而“秦”字则是周代以来,关中地区素以“秦”称而得名。秦腔是在漫长的历史时间中形成的,是集合了傩戏、舞蹈、杂技、说唱等艺术形式的戏剧种类。秦腔戏曲大致经历了萌芽于周、秦,形成于汉、唐,完备于明、清几代的发展历程,秦腔戏曲与其服饰在传承与流变中不断内化和形成新的审美特点与表现经验,从而将秦腔这一剧种及其演出着装一道发扬光大,变成流播区域最广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中原戏曲和服饰[2]。

周秦时期的民间傩和官方傩对秦腔服饰甚至整个中国的戏曲服饰都提供了借鉴意义,以兽皮、红裙、兵器等为装饰并呼号打闹的傩戏对后世戏曲服装产生影响,可以说是秦腔形成的最早期文化渊源,这时的艺术形式只具备秦腔的分散元素。

汉民间出现角抵戏和歌舞戏等众多形式,戏剧总称为百戏。角抵戏表演者以角相抵,用以象征传说中蚩尤的角。歌舞戏较角抵戏内容更为丰富,有了完整的情节、装扮造型与表演乐器,尤其装饰复杂多样。如《东海黄公》剧目,东晋葛洪提到“黄公……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较周秦时代有了明显进步,被认为是中国戏曲也是秦地戏曲的源头。《隋书·音乐志》记录了汉代百戏表演的盛景“万国来朝……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花耗者,殆三万人。”在这一时期歌舞戏甚至成为炫耀国富、象征地位权力的手段,其中色彩艳丽并带有刺绣的绸缎衣服便是秦腔戏曲服饰的雏形。

到了隋唐,由于当时统治者对戏曲艺术的喜爱,秦腔服饰伴随正式戏班的搭建而逐渐发展,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规制,西安出土的大量文物中,舞俑的长袖舞衣与秦腔中的水袖十分相似。唐代参军戏对表演服饰的重视,也对秦腔服饰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唐代傩戏进一步发展变化,服饰更为多样,其中秦地傩戏“瘦鬼染面惟齿白”的诗句记载,“染面”与秦腔通过化妆的面部脸谱艺术不谋而合。

由宋元过渡到明清时期,宋元时期服饰已基本定型,人物以上五色与下五色区分身份高低贵贱,甚至逐渐形成重要人物服饰及形象的定格。明清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同宋、元时期一并,等级制度森严,对秦腔服装制式的纹样、颜色使用有直接影响。明清时期秦腔的服装造型也因取用于生活,而呈现出生活化倾向,如武将的戏剧服装一般不采用将士粗重的铠甲,而是改用明代官员的常服,这一时期的秦腔服装呈现高度的程式化与定制化。秦腔服饰从周秦一直到清,一步一步最终形成了独立的戏曲服饰艺术。

3 秦腔服饰的纹样元素与款式设计

3.1 秦腔服饰纹样元素使用特点及内涵

秦腔服饰纹样以工整、对称、优美、均衡为称道,关中艺术写意、重彩、轻型的审美习惯以及重情义礼节的文化习俗都对秦腔戏曲的服装风格有着明显影响。秦腔戏剧服饰纹样元素包含了动物、植物以及天体等自然元素[3]。植物元素多出现于褶、衣等服饰当中,如兰花、牡丹花或团花、散花等花卉图案就较为常见,秀才的纹样多出现于褶的托领,用以表示儒雅、年轻的书生形象,不同于武夫,即便使用植物图案也要构成二方、四方的连续样式,衬于帔、褶四周,用以表示干练的武士形象。这些图案是民族从原始社会中继承下来的图腾符号,如花立柱额、寿字眉、通天鼻分别是炎帝氏族植物崇拜和黄帝氏族双鱼—蛇、龙相交的生命图腾,前者象征着子孙繁衍,万世不殆的美好寓意,后者作为永生长寿的文化符号。

动物花纹以龙、凤、虎、鹰、蝴蝶等居多,且多装饰在蟒袍、箭衣等服饰上。龙是黄帝氏族及其及分支图腾,龙的纹样以团龙、盘龙、立龙最为常见,这类元素多为皇室所著,寓意尊贵的天子身份,抑或为朝廷卿相等高官、诸侯所常穿,总之蟒袍加持者非尊即贵。细分下去,蟒袍还会根据颜色不同区分身份尊贵程度,常见颜色有正黄、红色、绿色等,如《甘露寺》剧目中刘备身着团龙红蟒。凤凰图案多为皇后、皇妃穿戴的纹样,寓意和谐、祥瑞、福德,“龙凤呈祥”,代表了团结、统一、太平的美好寄托,秦腔服饰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这可见一斑。

其他纹样,如海水、山川、云河湖海以及日月,一般出现在蟒袍、箭衣类服饰的下摆处,如常见的云水、江涯等图案,表示大人物具有威惧四海的形象气度。日月星辰的图谱样式与中华民族的自然崇拜有关。红日高照、驱散寒冷,皓月当空、许人美好,及时布雨、农业丰收,对自然的崇拜逐渐人格化,形成以自然纹式为特征的戏剧脸谱。

纹样表现以手工刺绣等工艺为主,其集合诗书画、山川日、鸟兽鱼等吉祥如意的图案,以凸显戏中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游侠、民间手艺人以及农民等各色人物的鲜明特征。戏服刺绣基本要以祈福、纳祥为目的,在寓意上凸显了中国人的共同审美心理。如《柳河湾的新娘》中的柳叶,以梅花的图案象征其高洁坚贞的可贵形象。

3.2 秦腔服饰款式设计特点及内涵

秦腔服饰多以宽、大、长、厚、重为其特色,代表文和富,而短、小、曲、窄代表武与贫,以厚重、夸张的服饰为其特征。秦腔服饰基本以明代官服为蓝本,典型规制有蟒、靠、帔、褶等几种类型[4]。

蟒袍是帝王将相等尊贵人物的专用服饰,男蟒装扮须和玉带组合,形成“蟒袍—玉带”的完美形式,女蟒则需要佩戴云肩,如《斩秦英》的银屏公主。靠衣是秦腔戏剧服饰中的基本制式之一,靠又称“甲”,乃是将军战士所穿甲胄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服装制式。靠衣分男靠、女靠,款式为紧袖、圆领。其上半部分前后两片,胸前、背后和两肩满绣鱼鳞纹或丁字纹,两袖绣龙纹。中部即靠肚呈弧形,形制扁长,靠肚下缀三角形片靠,上悬鱼形图案,名为“吊鱼”。两腿外侧各系一片靠,以遮挡腿部。女靠款式与男靠大体相同,仅通过五色飘带坠于靠肚下,作为装饰,女靠更加追求视觉美。如《杨门女将》,穿时须佩戴云肩,腰下衣身分上下两层,左右各系五条飘带,用以显示女性角色飘逸、灵动的美感。

帔乃是帝王将相、贵人达官、绅士等人物穿的便服,多为居家休息时穿,分男女,因此帔在秦腔戏曲服饰中显示皇室家族的尊贵身份。帔款式为宽领、对襟、长袖,袖口封有长长的水袖,女帔左右胯下开衩配襦裙,女性角色的水袖尺寸比男帔长出很多,但女帔衣长比则比男帔短些,将将过膝。女帔内里衬裙子,配以龙、凤、仙鹤、花卉等图案,帔同样有多种颜色,皆由缎子制作,显得硬挺、潇洒。褶,通常为地位低下之人所穿着,老幼服装以大襟、斜大领为特征。男褶身长至足,左右胯下有开衩,宽身,阔袖。女褶子是传统秦腔戏剧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服饰类,女褶子款式为小立领、对襟、身长过膝而带有水袖,分青褶子和花褶子。

款式与纹样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尊卑秩序和等级观念,秦腔服饰是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秦随长期演变而呈现规律化、程式化特点,服饰颜色的选择、浓淡,纹饰的选择、尺寸大小等都具有独特的寓意,反映出陕北地区的文化特点。

4 地域文化视角下秦腔服饰设计的创新发展

秦腔服饰设计应注意保留其原本地域文化特点,并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在过去与未来的交融中创新发展。陕西地区历史悠久,逐渐形成多样又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符号,如兵马俑、大雁塔、半坡遗址以及当地的民间艺术如纸扎等,这些地域文化既是过去秦腔服饰设计的借鉴内容,也可以依旧为现代秦腔服饰创新提供灵感来源。秦腔服饰设计应向地域传统文化探寻根底,同时注意适应现代曲艺事业发展,如秦腔新编历史剧《关中晓月》,题材为近代戏,因此在服饰造型设计上更贴合现代影视剧的审美,同时演员服饰质地、做工绣法仍坚持传统手绣的方式,保证秦腔服饰原本韵味的同时也体现出了时代的审美特点。

结语

秦腔作为最古老、影响力最大的剧种之一,在历史变迁中不断汲取地方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服饰形制特点。从秦腔服饰表现中可以一窥关中地区朴实、深沉而不失绚丽的文化精髓,其大而宽的设计特点、鲜明的图案和强烈的表现风格,与秦腔的声腔特点一并形成了奔放、写实,状貌寓意深刻的戏曲文化,秦腔戏服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对其服饰资料的整理、式样介绍微不足道,但需要更多有关于此的研究,从适应现代曲艺发展的角度探究其美学意蕴和精神价值,以此为戏曲服饰的创造性传承提供不竭的滋养源泉。

猜你喜欢

秦腔纹样服饰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拯救“濒危”花纹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Wearing History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
平遥漆器植物纹样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