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比仇恨更强大
——《颏下系着蝴蝶领结》导读

2022-11-19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布拉格尔特爸爸

【阅读导引】1901 年9 月23 日,赛弗尔特生于布拉格日什科夫区一个工人家庭。在他的一生中,他喜欢回忆在小镇上的童年时代,那里有浓郁的无产阶级气息,有许多公寓、铁路、阳台、酒馆,甚至还有自己的方言或俚语。中学还未毕业,赛弗尔特就步入社会,投身于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活动。除诗歌外,他还撰写了有关文学、戏剧、电影和美术的评论文章及小品、杂文。当时,捷克人民正处于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动荡年代,赛弗尔特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积极投身革命。1921 年,他的第一部诗集《泪城》问世,这本诗集通常被认为是所有捷克诗歌中最无产阶级的作品。该诗集与捷克老一辈无产阶级诗人的作品风格迥异,它并不着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猛烈抨击和控诉,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和热爱,讴歌光明美好的未来,记录了诗人内心的激情及对诗的理解和追求,温情甚于愤怒。赛弗尔特是一个名叫“旋覆花”的艺术家和作家的现代主义组织创始人之一,这一组织的乌托邦式目标是将生活与艺术融合在一起,这样在遥远的未来,艺术将成为生命和生命的艺术。进入创作成熟期后,他心中重新燃起了对童年和故乡的美好感情。1936 年后,由于纳粹德国的威胁和《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捷克处于危难之中,这大大地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热情。

法国建筑师吉恩曾这样盛赞布拉格:“所有住在这里的居民打开窗户时,都仿佛身居城堡之中。”庄严肃穆的马哈纪念像、古城广场大钟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圣徒木偶表演、静静流淌千年的伏尔塔瓦河、马利安斯基终年汩汩冒着热气的温泉……就连故居的破旧小公寓,在诗人笔下都显得亲切而温暖。在这本回忆录中,作者并非以一般回忆录依时间叙述生平的方式来呈现,而是透过一则则小故事缅怀他漫长一生中的所见所闻。赛弗尔特以亲身经历还原了半个多世纪捷克文化界的许多情况,如歌如泣地倾诉了对祖国以及布拉格的爱。

在捷克共和国,诗歌被认为是一种标准的日常活动。著名诗人的名字家喻户晓,他们的作品被广泛引用和讨论。他们受到人民和精英的尊重;他们总是被请求支持,他们的敌意也为统治者所畏惧。当赛弗尔特病得很重的时候,人们聚集在他的房屋外面,静静地站着,自发地表现出担忧和崇敬。然而在遭遇不公、历经劫难之后,诗人笔下流露出的反而是浓郁的故园风物之美、人世间的冷暖。赛弗尔特认为,对于穷人,革命主要是未来幸福的源泉,是人民的狂欢节,而不是有组织的政治行动和暴力。在他的内心,爱总是比仇恨更强大。

【作者简介】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1901~1986),捷克斯洛伐克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因“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于1984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出生于布拉格郊外工人区的一个无产者家庭,二十岁时出版反映工人阶级苦难生活的诗集《泪城》,成为捷克第一共和国时期文坛主力军的主要成员。捷克解放后,诗风接近捷克古典抒情诗。曾获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艺术家”称号。

【附文】

颏下系着蝴蝶领结

[捷]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

成年人往往意识不到,孩子们对自己喜爱的人们之间的不和谐和忧愁观察得很仔细,并为此感到伤心。自古就有一种迷信,认为童年不仅是天真的,而且像是戴着用快乐之花编成的花环,只有幸福和无忧无虑。但事实并非如此。童年其实充满了矛盾和疑虑,充满了不愉快的遭遇、变故和悲伤。他们没有说出来是因为他们还找不到适当的语言去表达。

这原本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我现在之所以说出来也是说给自己听的,因为我正在回想自己的童年。我的童年并不幸福,这是真的。

我的父亲比母亲大约大十五岁。一种恐惧的思想长期折磨着我——怕爸爸会很快死去。大战时妈妈为缺吃少用而犯愁的心情,我感同身受。爸爸丢了工作,想要报名去战场清扫地雷。妈妈说什么也不让他去。我极爱父母,但童年并不美好。

大战爆发前,我们家可抱怨的事情不多。日子过得较简朴,爸爸靠自己的买卖维持着这简朴的生活。巴尔纳什①不停地画,油画来不及晾干。但是父亲卖画大多是逐月分期付款。有些顾客付了钱,有些则不是很愿意。提醒不起作用时,父亲只好登门索取。这不是一种愉快的造访。爸爸要账时有些不知所措。债户们马上抓住这一点,就用许诺把父亲打发走。不少钱就这样留在了买主手里。我常随着父亲出门办事,有相当多并不美好的机会去看一看无产者的家庭。在那里,贫困和匮乏取代了新婚的田园诗。情景有时令人震惊。床上挂雪白帐顶的地方只剩下了一面肮脏的墙,挂圣母像的地方只留下一块比较明亮的长方形痕迹。画像早已被送进布拉格的当铺了。在脏兮兮的被子上玩耍的是脏兮兮的生病的孩子。

战争到来后,这一切就迅速而不可挽回地结束了。男人们被召到战壕里去,妇女和孩子逐渐开始忍饥挨饿。国家对军属的补助数量很少不敷开支。这时,手里攥着面包票、面粉票、肉票的人,谁还会去买那画着满桌美食的静物画?只有泪眼汪汪的寡妇偶尔来要求给丈夫画个像。可是她能提供的只是当年结婚时的旧照片。这种活儿巴尔纳什也能接。他画出一张比照片年长十岁的像,使寡妇很满意。

给父亲的生意致命打击的是集市上一个暴发户老头。他要订购一幅3 米×2 米的大画。因为他做了一个热闹又活灵活现的梦。他梦见了圣三位一体,梦见了皇帝老爷和皇后阿尔日别塔,梦见了自己去世的妻子。他与这些人相会在恰斯拉夫市附近他老家的村子里。他要求把这一切都表现在画上,包括村里山坡上的一座教堂。他交了数目不多的订金,不过父亲不怎么愿意接这个活儿。

巴尔纳什本来是很随和的,哪怕让他给蒙娜·丽莎的头上加上光环,怀里抱着圣婴也可以。可是起初他拒绝了。他坚决表示这是件绝大的蠢事,他不画。遗憾的是他接受了劝说!较多的订金战胜了厌恶,他开始筹备必要的材料并投入工作。三个星期后,画送来了。期间,爸爸订做了涂金粉的沉重的画框,花了不少钱。还不得不给画家增加了订金。

画上,前方是梦和订单的主人,旁边是他去世妻子的画像。在他们上方是皇帝和穿着白花边衣服的皇后。最后,在皇上夫妇后面是通常画的那种圣三位一体。圣父手执权杖和苹果,旁边是圣子手里拿着沉重的十字架。他们之间飞翔着收拢爪子的白鸽子,即圣灵。

爸爸把画镶好画框然后通知老人来取画。他来后看了一眼却宣布,这画他不能要,因为画上他是背对着皇帝老爷的。爸爸怎么说也不管用。他戴上帽子就气呼呼地走了。爸爸被击垮了。也许能上法院去控告那老头,但那是战争时期,画上还有皇帝的像,法庭审理要拖很长时间,花费又很高。爸爸同画家结清了账,把那幅画面冲着墙戳在那儿,决定关门不干了。后来,我发现那幅画上有个大洞。大概是爸爸踢的吧。他又去工厂做工了。可是工厂不久又关了门,爸爸年岁已经大了,到处都找不到工作。他曾想参加半军事性队伍去战场挖地雷。在最后时刻他在一个矫形外科车间找到了工作,为残废士兵制作假肢。在那里他一直工作到去世。这也是坎坷的一生,充满了苦涩和失望。妈妈默默地哭泣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城市里的日子很不好过,供应紧张。买面包、面粉以及所有食品都要排队。白天黑夜都排队。这种痛苦的等待我们一家人轮换着去。晚上归妈妈和爸爸,我和妹妹轮白班,当然是在我们不上课的时候。

赫拉博夫卡卖煤的时候,去排队买煤的照例是妈妈,寒冬酷暑都是她。当然特别是在寒冬,雪里雨里要站几个小时。爸爸上班去了,妹妹还幼小。妈妈常央求我帮她推那辆沉重、粗笨的小车。那是用摇篮改装的,后来散了架。我总有许多托词,要做作业呀,要去练唱或运动呀,总之竭力逃避同妈妈一起去推那难看的小车。我已是中学生了,脖子上系了蝴蝶领结或者领带,我觉得羞耻。不妨问问那些十四五岁的蠢小子,真正应该感到羞耻的是什么。我那时害怕人家瞧见了笑话我。

这些愚蠢的、冷酷无情的托词不是唯一使我至今感到内疚和脸上发烧的事情。

一天下午,我正急急忙忙朝布拉格的什么地方走去,不料却远远地一眼瞧见了妈妈。她伛偻着身子,背了一口袋沉重的煤块从赫拉博夫卡走过来。有片刻工夫我不知所措地愣住了,但随后便一扭身闪进了离我最近的一栋房子,躲在甬道里,直到妈妈走了过去。这是懦夫行径,而且很残忍。可是孩子往往就是这样。

一个晴朗的七月的星期天,炽热的骄阳使布拉格很快成为一座空城。许多街道像乡村小镇一样宁静。布拉格,不是躲到了远处的什么森林里,便是在这里,在伏尔塔瓦河边。

我靠着船舷,看着布拉格城堡、民族剧院、马奈斯画廊怎样一一在我眼前驶过,紧接着就靠近波多利了。这里曾有过码头,但很久以前被拆除了。现在,数以千计的人在岸边安逸地躺着。真是数不清的人体,有老有少,有的很有魅力有的不那么漂亮,全都卧在晒热的沙滩上。轮船离开这一片人群,匆忙地朝着兹布拉斯拉夫的方向驶去,而岸上的人们在阳光下尽情享受着静止不动的愉快。

我突然想起一件可怕的往事。

我看过一部美国拍摄的由斯宾塞·屈赛和布尔敦·兰卡斯特主演的电影《纽伦堡审判》。影片中,令人倾倒的马琳·黛德丽也参加演出。她扮演了一个并不令人同情的角色,但是,尽管这样,她的逼真表演为自己的七十寿辰赢得了一枝无与伦比的美丽玫瑰。她在影片中要求公诉人放映在德军集中营缴获的纪录片。这是些令人震惊的镜头。几百个被迫害致死的囚徒的僵硬尸体堆在一起。重型推土机的大铲子把尸体推进一道不深的沟里用土埋上。尸体一个个滚进浅沟。不见一滴眼泪。

令我感到难以置信的是,在这样的事件之后,在这些并非很久远的事件之后,我们竟然能够站在酒吧柜台前,悠然喝着啤酒或什么别的饮料,同柜台后面漂亮的姑娘开玩笑,幸福地微笑着。这怎么可能呢?那成千上万的死者中有不少是我们的同胞啊,而我们却能平静地跨过这些可怕的事件继续走下去,好像这些事从来没有发生过。我说的不是年轻人。我们这些人都曾是目击者啊。怎么这样快就都忘却了!也许这是一种必然。也许不这样就无法活下去。还是不要回忆吧。

可又怎么能不回忆呢!眼前又是几千个人体。当然,这些是活着的幸福的人,他们根本不会想到死亡。为什么要想呢!可是光阴正在悄悄走来。无形无声的推土机将把我们僵直的双手贴在身子两侧的躯体一个一个推进浅沟,然后用泥土和忘却把我们掩埋。也许会有一些区别,会有片刻的哭泣、几声叹息。然后呢,同样是一片寂静。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谈吧。

一个像我们这样人口不多的小民族,在危急时刻人们总是紧紧地依偎着本民族的文物古迹和伟大人物的杰出作品。这些伟大人物绝大部分都在我们的首都生活过、工作过。他们留在墙上的活生生的影子是抹不掉的。因而在危急时刻,整个民族也会紧紧地依偎着这些墙,它们从来不沉默,从来不死寂。

我警惕自己不要拨动感伤的琴弦,免得奏出什么旧时代歌功颂德者的滥调。可是,在苦难时期,条条道路通向这个城市,它是唯一的希望之路。当屋顶上响起刺耳的警报声时,我们曾怎样地为这座城市的命运,也为民族的命运战栗啊。这种依偎的名称很简单,叫爱。

感情用种种传奇故事的轻纱温柔地蒙在远远近近的往事上,这样做并非试图歪曲真相,而是为了减轻一些命运的重负,帮助身处逆境的人想到美好的日子。

我们这个街道纵横、民居和宫殿交相辉映、风光迷人的首都,虽然也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有过新的面貌,甚至遭受过烈火的摧残,它在每个人眼里却依旧是那样迷人、那样美丽。以巍然高峙的布拉格宫和大教堂为主体,按照秘密年轮的排列逶迤而下,一代代建筑师才华的凝聚使布拉格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对于这个民族的成员来说,这是怎样的欣慰啊!回顾欧洲某些城市不久前的命运,我们不禁更加不寒而栗了。

诗人和科学家的热情叙述永远不会终结。我们满怀喜悦入神地聆听着描绘这座城市之命运和魅力的词句,聆听着许多离奇的故事,讲述它那石质的、由不同风格和历史风暴造成的独特面貌。可是,我们今天也在急速地影响着这个城市的面貌,分秒必争的高速度格外反衬出历史的雄辩性,而历史在我们这个并不幸运的大陆的中心,却是我们的权利和我们百年努力的保证。

注:①巴尔纳什:作者的父亲曾开过一家画店,巴尔纳什是他长期合作的一位画家。

猜你喜欢

布拉格尔特爸爸
司尔特:春耕保供显担当 广袤沃野绘新篇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不怕贫穷的布拉格
布拉格之旅
我和爸爸
爸爸
“约炮”博尔特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