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报新闻评论队伍培育五策

2022-11-19付娜

中国记者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新闻奖宝鸡日报

宝鸡日报历来十分重视在新闻评论上砺人才、强机制、讲导向、勤积累、创精品。报纸持之以恒地运用新闻评论为中心工作擂鼓助威、引导热点明辨是非、营造环境激浊扬清、追赶超越精准发力,使党报新闻评论的旗帜功能不断强化和优化,在中国新闻奖和陕西新闻奖评选中屡有斩获,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新闻拳头产品,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

一、突出政治育人才

锻造一支政治理论素养高、业务功底好、奉献意识强的新闻评论队伍是确保更好地履行党报使命,彰显新闻评论舆论引导功能的前提。宝鸡日报集数十年之功,不遗余力地培养评论人才,培育了一支结构合理、视野开阔,关键时候靠得住、用得上的评论队伍,精心打造的评论专栏“今日时评”每天刊出,密度高、影响大,成为持续提升党报品牌凝聚力、影响力的“轻骑兵”。

评论人才只能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历练,基于这一共识,报社领导层历来十分注重选拔具有一定政治理论水平、写作基础扎实、乐于吃苦的从业人员充实评论队伍,加强人才梯次储备,有计划、分步骤地倾情倾力培养。宝鸡日报社领导认为政治家办报的要求不仅是党报全体工作人员的压舱石,作为担负评论任务的编辑、记者更要内化于心、烙印于魂,时时处处体现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围绕中心、引领导向。为此,报社通过每周的政治理论学习例会、专门的学习辅导、各部室学习讨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倡导学理论、学政策、学法规、明时事、知市情,特别是深入持久地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以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吃透中央、省、市思路、决策、部署,以润物无声的时政学习和业务进修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报社还通过内部交流、邀请外地评论大家举行专题讲座、畅谈心得体会等办法,破解评论写作中遇到的难题,借鉴他人的独特心得。报社领导抓住每天的业务晨会对当日刊发的评论进行分析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还充分利用新闻评论获奖者的经验富矿,让他们授课,讲经验、谈得失,把个人的思考心得变成大家的共同财富。

为激励年轻同志早出成果、快出成果,以此带动更多的人踊跃撰写评论。每遇重大评论选题,社领导都带头撰写,亲身示范,以此开好头、带好队。《宝鸡日报》曾经在同行中较早地为青年记者开设个人评论专栏,搭建不断提升写作能力的平台。这种政治上把方向、业务上勤琢磨、经验上求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出相互讨论、互帮互学、共同促进的浓郁氛围。通过长期的定向培养引导,不仅社里圈定的重点评论人才快速成长,成为能够担当要求高、时效快的重头评论稿件的撰写者,其他人员的评论写作能力也不断提升,敢写评论、爱写评论的人渐渐多了,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储备丰富、稳定性强的评论人才队伍,而这也正是宝鸡日报新闻评论多年保持强劲势头的基础。

二、狠抓激励强机制

有了新闻评论写作人才只是良好开端的第一步,建立一套务实管用的机制才能保证新闻评论队伍稳定发展,进而为打造评论精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这一思路的催生下,宝鸡日报始终以创新的勇气探索巩固新闻评论队伍的保障机制,结合内部绩效改革,推进新闻评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考核引导、奖掖优秀等一系列举措适时出台,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良好的激励效应。

报社要求职称中级及以上人员每月至少撰写一篇评论,与月底考核挂钩,完不成任务者除扣罚相应分数外,还以黄榜的形式公之于众。这条硬措施使每个人都要认真对待评论写作,不能敷衍了事,否则质量不高既见不了报,又丢人现眼。这看似给业务人员增加了一个包袱,但久而久之练出了不俗的本领,个个敢动笔、人人能上手,一专多能,分配评论任务再不发愁。

在每天的好稿评比中,对新闻评论优先倾斜,凡是公认的好评论不仅加分,而且红榜表扬。对月评、季评、半年、全年考核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评论作品公开奖励,以颁发突出贡献奖的形式予以褒扬。结合每年的新闻创优部署,社领导选定主题,集中精兵强将攻关,确保重头评论产出顺利。在每年推送的全省、全国新闻奖作品中,评论都占据重要分量。社领导在参评作品的选定、评语的成型上把关,力求把最好的、最能代表报社水准的新闻评论推上去。人人上手写评论、肩负任务下苦功、奖优压劣策后进的考核激励导向,不仅有力地确保了版面需求,而且打造了稳定的评论写作队伍,开启了宝鸡日报在陕西省新闻评奖中评论十多年连获大奖,中国新闻奖评比中评论三获殊荣的高光时刻。

三、紧扣中心担使命

新闻评论必须贴中心、合时宜。党报评论的生命力在于因时选题、应时而作、为时献策、替时答卷,如此方能不辱使命。近年来,宝鸡日报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力聚焦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谋求高质量发展这个大局,充分发挥社论、评论员文章的权威解读、引领、激励功能,连续刊发了数百篇重点评论,对加速副中心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凝聚抗疫力量、推动转型升级、促进民生解困、稳增长保就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阶段性或长期性中心工作产生了积极的鼓劲加油作用。

□ 《宝鸡日报》刊发的本报评论员文章

由于精准把握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无论是连续刊发的系列评论,还是重点推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都有效切合了党报推动工作的现实需要,凝聚了全社会的共识,汇聚了争先创优合力。部分评论员文章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好评。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为报纸撰写系列评论,市委主要领导曾在数篇评论上批示,称赞抓准了配合中心工作的着力点,有深度、有新意。这些新闻评论之所以能够产生领导满意、受众喜阅的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胸中有大局、笔下有实际、手上出精品,写出了人所盼言、欲言、未言、该言之言,感染力和影响力自然不一样。

宝鸡日报多年坚持不懈地围绕中心工作精耕细作的实践表明,新闻评论只有服从服务于中心工作,与时代同步,为现实讴歌,才能在方向上体现准、效果上体现好。宝鸡日报近年的新闻评论之所以令人信服,要旨就是注重用道理还原事实、用论述打动读者,避免无的放矢,实行靶向治疗,让不明真相者知其原委,不辨是非者知道对错,彷徨观望者坚定信心。正因为评论紧贴时代脉搏,党报引导社会舆论的正能量才得以充分释放,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步提升。

四、对标导向求精准

讲导向是党报评论的神圣职责。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当理不出头绪时,就希望有权威的声音表达他们的诉求。值此之时,作为党报的评论,就应当大胆地站出来替百姓立言。社会上一段时间往往会形成一些焦点问题,由于关注度高,就需要不回避、不推脱,责无旁贷地发出主流声音,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地解析,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既不拖泥带水,又不遮遮掩掩,释放这种高亢的主旋律,才有利于凝聚加速发展的共识。

在这方面,宝鸡日报一个成熟做法就是社领导经常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上寻找评论选题,坚持早布置、早行动,因而推出的重点评论不仅与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合拍,而且推进快速,实施有力。讲导向并不是板起面孔、居高临下地提要求、发号召,一样可以用公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充满温度的语言论述,和风细雨地滋润心田。党报评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常常体现在对度的把握上,社领导不厌其烦地告诫评论写作者,凡事都要讲究尺度,无论选材,还是立论;无论行文,还是警示,都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而要客观公允地判断推理,切忌说过头话,更不能情绪化地宣泄,时刻注意分寸,放眼全盘,小处落笔,准确恰当地表达主题。

五、注重积累练本领

新闻评论的权威性往往体现在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达党和政府的决策、反映人民群众的声音,这就决定了无论是诠释政策,还是调适情绪;无论是化解矛盾,还是解开心结,都集中突出在快上,常被人看成是速成品、急就章。正因为新闻评论格外讲求时效,因而出手快的前提就离不开平时的积淀和训练。

宝鸡日报多年来对新闻评论写作能力训练的重点就放在鼓励编辑、记者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精钻深钻,力求对一个行业、一个方面有深入研究、全面把握,进而广泛积累可能需要的素材,即平时下苦功,用时不慌乱。报社倡导在评论写作时聚焦熟悉的、了解的领域,通过综合分析、反复比较,对独特性的问题予以重视,对共性的问题深入研究,进而找准落笔的切入点。既放眼全局,又解剖微观,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有独到的观点、不一样的见解,就不会泛泛而谈,人云亦云,就有了不一样的分量。

懂道理、会思考,还要善于说理。宝鸡日报多年坚持打造新闻评论精品的一个可贵之处,就是通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出一批又一批会用笔讲道理的评论写作人才,无论是阐发还是论证,都以平和唯实的文风,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尊重受众、善待受众,因而就容易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如果不在对问题的梳理分析上下功夫,研究不够,理解肤浅,资料有限,仓促之间写出来的评论就无法引起共鸣,会消减评论应有的功效。另外,报社还强调在新闻评论的选材上既放眼全国、全省,更要用足用好用活本土新闻资源,善于从本地独有或稀缺的新闻资源中寻找选题,深入研究,精心打磨,最大限度展现独有价值。这一点从近年来中国新闻奖和陕西新闻奖的获奖评论中就可见一斑。比如,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三等奖的《留“心”比留“迹”更重要》和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二等奖的《莫以纪律红线为怠政懒政找借口》。

猜你喜欢

新闻奖宝鸡日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宝鸡对霾源“拔芯断气”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走进宝鸡
灵感日报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