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媒体评论强化舆论引导力的选择与突围
——以中国教育报为例

2022-11-19杨三喜,张树伟

中国记者 2022年10期
关键词:舆论教育教师

一、教育行业媒体的多重挑战

(一)教育议题社会关注度高,舆情复杂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公众长期关心、关注的重要民生话题。重大教育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如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普职分流、新高考改革、“双减”新政,直接关系公众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容易引发广泛关注;突发性的教育公共事件,如校园食品安全、校园欺凌事件、学生非正常死亡等,具有突发性、爆发性、复杂性等特点,极容易引发舆情甚至诱发群体性事件;在流量时代,学校日常教学管理中的普通问题,比如手机管理、课后服务、课堂改革、家校合作、师德师风、教师学术诚信等问题,也很容易成为舆论热点。

容易引发关注的教育议题类型多、数量大,社会关注度高,网络环境复杂……诸多因素导致“在网络空间,任何教育议题及其引发的话语博弈都能够被网友无限次地传播,进而发展为触及人群广泛、影响面很大的教育舆情问题”[1],对行业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教育舆论场参与者众多,专业内容稀缺

教育议题涉及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随着网络表达渠道的多元化,各个利益主体纷纷对各类教育政策、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表达观点、立场和情绪。人人都关心,人人都有话说,这也导致教育舆论场充满杂音、噪音。由于站位不同、立场多元、利益各异、专业水平不一,对同一项教育政策、同一个教育事件的解读,甚至呈现截然对立的情况。舆论场上专业内容的稀缺,非理性的情绪表达泛滥,给教育管理者、教师以及社会公众带来了误导和困扰,不利于教育改革共识的形成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国教育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干部职工、大中小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关心教育的人士。及时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的政策声音,为读者提供专业权威的政策解读、解释,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推动改革的专业指引,推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理性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凝聚教育改革的最大共识,这对中国教育报的专业性提出了挑战。

(三)读屏时代,公众阅读习惯碎片化

进入读屏时代,手机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工具。新媒体评论以其快、准、狠的特质,像一柄利剑一样插入舆论场,而报纸出版周期决定了其容易失去舆论引导的先机和主动权。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的“深度阅读”向“快餐式阅读”转变。“文字+图片”、漫画、H5、视频甚至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的介入,推动评论向多元化、可视化转型,呈现出“融评”的趋势。与借助微信公众号、H5、短视频等新媒介传播的多元化评论相比,平面的、单一的文字评论不具备传播优势。

二、教育行业媒体的选择与突围

(一)围绕大局:聚焦重大舆情进行引导,服务教育改革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持续推进,所涉及的利益调整越发深刻,各个利益主体利用多元渠道发表观点、表达情绪,教育舆情十分活跃。一些个人和自媒体为获取流量,利用公众的教育焦虑,生产传播教育谣言,歪曲党和政府发布的教育法规、政策、改革举措,增加了教育舆论场的复杂性,不仅影响公众的教育观念、教育政策的宣传效果,也不利于为教育改革发展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中国教育报》评论以时评版面为主阵地,从周二到周五,每周4个整版,推出了“编辑部评论”“策论”“教育观察”“教育时论”“焦点时评”“一家之言”“快评”“热评”“微评”“漫话”“青年说”等系列栏目,形成了一个评论栏目矩阵。不同栏目的功能、定位不一,又相互补充。

其中,“编辑部评论”每周四在一版刊发,署名“钟焦平”,代表编辑部就一周内的重大教育舆情,以理性、建设的话题发声,力图拨开迷雾,做教育舆论的“清道夫”。“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舆情抓舆论”是“编辑部评论”的一个重大选题原则。“编辑部评论”不追求在第一时间发声,不抢评论的第一落点,以免被碎片化新闻所误导。而是要求抓住具有导向意义的问题,对舆情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力求看到复杂教育舆情背后的本质,以抓住舆论的七寸。《对教师“黑榜”警告于法无据于理不合》针对云南某地镇政府给予8名教师“黑榜”警告的做法发声,标题就鲜明表达了对这种做法的批评态度,不仅如此,文章还跳出这起荒谬事件本身,引出对“如何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地评价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地方政府如何凝聚尊师重教、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共识”等问题的思考。该文彰显了舆论监督的锐度,表达了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坚定立场,并敦促当地反思调整这一错误做法,同时清晰阐明了科学的教育评价观、教育质量观不应该“唯分数论”,发挥了守护教育常识、凝聚教育共识的引导作用。

(二)立足建设:向策论化转型,发挥教育媒体智库职能

随着媒体的智库化转型,其策论功能再度增强,主流媒体在发挥定音锤功能的同时,还作为“建言者”参与社会治理。[2]面对教育舆论场上专业内容缺乏的问题,作为行业主流媒体,中国教育报评论始终把专业性、建设性作为立言的基石,积极向策论化转型,聚焦于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评论的思想性和专业性,扮演教育治理智库的功能。这也是中国教育报评论权威性和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来源。

中国教育报的作者队伍构成非常丰富,包括本报记者、媒体评论员、教育学者、教育管理者、教师,其中教育学者是主要来源。教育学者中,又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高校教育智库和各级教科院为主,庞大的专家库确保每个专业选题都有对口领域的专家。比如,《对口托管帮扶为县中振兴加速》一文,针对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提出了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加强机制建设、加强组织建设、加强追踪评估等专业建议,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专家,长期关注县中振兴话题,参与多项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制定。由这些参与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研究制定的专家学者来解读教育政策,回应教育热点、难点,探讨各类教育事件,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能够挖掘出教育的本质,为教育系统和公众了解重大教育政策出台的背景以及意义,提供了高端视野、专业建议。

强化对内容主题的策划,围绕重大教育政策、教育话题策划内容,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研判,提出改革的可行方案,是提升建设性的另一大举措。以2021年为例,推出了高质量编制国家教育“十四五”规划、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深度解读“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聚焦“双减”工作、关注“教师轮岗”、关注“县中振兴”、关注心理健康等十几组系列评论,做到了“月月有系列评论”。这些系列评论无不是一段时间内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重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通过邀请教育学者、学校管理者、教师等从不同视角进行评论,提供专业的对策建议,充分展现策论化的取向,为教育改革发展发挥媒体智库的功能。继2021年年底推出“国之大者”专刊评论后,又推出“筑梦冰雪 同向未来”“后冬奥时代,教育如何作为”“志愿填报须知己知彼知势”等评论专版,尝试以评论专版的形式,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多角度评论,以拓展言说的深度和广度,形成评论的整体效应,发挥建设性作用。

(三)发力融合:打造“融媒微评”和可视化评论

面对传播阵地的转移、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变化,中国教育报明确提出打造“全天候中国教育报”,实现纸媒和移动端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成立了融媒体评论中心,推动形成双重点工作机制,由版面为主变成版面、融媒并重,突出传播融媒主阵地。2021年,融媒体评论中心与移动传播中心通过跨部门合作的方式,推出“融媒微评”专栏,实现了评论资源、话题来源、输出通道的有机整合。

在试水“融媒微评”取得成功之后,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教育报评论又开始了打造“中国教育报评论员”IP的探索和尝试。两个部门在融媒微评的基础上推出评论员IP,设计了评论员视觉形象,并将评论内容进行精选,制作成短视频在视频平台上进行二次传播。两会期间,共发表了“两会快评”103篇,二次生产短视频24个。这些短评聚焦公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迅速及时、短小精悍、立场鲜明、角度新颖、文字富有网感,总流量近5000万,占中国教育报两会期间移动端总流量的15%。《为教师减负是全社会的责任》《精准规划研究生招生规模》等短评在各个平台的单篇阅读量超过100万。两会结束后,这一合作机制继续保留,“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持续生产内容。

这种跨部门的融媒体评论生产模式,实现了从选题确定、评论写作再到传播、评价的全链条融合,拓展了中国教育报评论的传播空间。对教育热点话题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传达中国教育报的立场和态度,抢占教育舆论主阵地。短评、短视频二次传播,契合新媒体时代手机用户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四)培育共识:积极打造公共交流平台

评论版面(频道)是党和政府引导舆论的主阵地,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思想交流的平台。主流媒体的评论不仅承担着自上而下引导舆论的职能,还承担着自下而上反馈基层声音的职能,以期实现向上负责和向下负责的统一。满足包括基层教师、学生在内的公众的表达诉求,引导公众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思考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共识的形成,也是教育主流媒体提升舆论引导力的一种努力。

基层教师、学校管理者了解熟悉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掌握一手情况,对如何破解教育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有切身的体会和思考。《中国教育报》积极向广大基层教师开放,为基层教师提供反馈问题、交流思想的平台。《教师办公室要去“烟火气”》就源于作者在学校开展督导活动时发现的问题。农村学校教师办公室“烟火气”太重:电磁炉、微波炉等电炊具,碗、筷、勺等吃饭工具以及方便食品等“明目张胆”地出现在教师办公室。作者没有简单地批评教师,而是从这一现象看到了农村教师午餐、午休问题,由此建议有关部门、学校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好农村教师午餐、午休问题,让教师办公室回归办公本义。

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表达,很多教育问题,比如学业发展、职业规划、青年亚文化、就业、婚恋等问题,都与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经历密切相关,他们最有发言权,更渴望被倾听、被看见,为自己代言。《中国教育报》评论版于2021年开始开设了“青年说”栏目,创建了一个大学生、高校教师和主流媒体之间互动融合的新平台。每期邀请全国高校新闻学院负责人、教授及业界青年导师,主持带领大学生围绕某个教育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评论,作品定期刊发在《中国教育报》每周二的版面上,每期刊发3-4篇学生作品。每篇在500-700字之间,虽然篇幅不长,但都是学生融入自身观察和经历的理性思考结晶。

“青年说”栏目创办以来,已经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等30多所高校合作,为近200名大学生提供了“我手写我心”的机会,获得了大学生尤其是新闻专业学子的热情关注。这不仅提高了《中国教育报》在高校以及青年大学生中间的影响力、引导力,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在线实践和国情教育的平台。它不仅展示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锐度、深度,也为《中国教育报》评论带来了更多元、鲜活的视角,为评论版面带来了青春的朝气和锐气。

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面对舆论生态的变化和行业改革发展的要求,主流行业媒体只有把握大势、立足大局、找准定位、积极求变,才能在多重挑战中实现突围,牢牢把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注释】

[1]张霆.网络教育舆情事件中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研究[J].教育传媒研究,2020(2):72-74.

[2]刘聪,白宇.主流媒体评论策论化转向及关键策略[J].青年记者,2021(8下):63-64.

猜你喜欢

舆论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圆我教师梦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