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视快评”:移动互联网时代时政评论打开的新方式

2022-11-19李绍飞

中国记者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新闻联播总台舆论

2018年2月14日,一篇署名央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央视快评:新时代,让“传家宝”焕发新亮色》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下属央视新闻、央视网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次日,该栏目第二篇评论文章《央视快评: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登上了《新闻联播》,时长1分14秒。

横空出世的“央视快评”一亮相就引发了业内外广泛关注与讨论。央视要发力评论了?“央视快评”有什么背景?央视会如何做评论?

随着时间的脚步,这些问题渐渐都有了答案。4年多来,总台把评论作为巩固和拓展新闻舆论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抓手,连续创办了“央视快评”“国际锐评”“玉渊谭天”“总台海峡时评”“大湾区之声热评”“主播说联播”等一批评论言论栏目,形成了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的总台评论矩阵,让主流的声音更加响亮有力。

尤其是“央视快评”,以“精准解读,倚马可待”为宗旨,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大活动和重要指示深刻精炼的阐释评论,以多屏传播、多媒共振深度融合的全新传播模式,努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力提升了总台在新媒体格局下的舆论引导能力,在极短时间内就建立起品牌知名度,被誉为时政评论的“轻骑兵”。

一、高点站位:强化“政治家办报”理念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政治家办报”,对“政治家办报”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这启示我们,党媒评论的生命力与权威性关键在于,我们要以政治家的头脑用好党的“金话筒”,勇做人们思想的“方向盘”、舆论场的“定盘星”。

□ “央视快评”在移动端的传播截屏

“央视快评”自开栏以来秉持“总书记的高度就是宣传报道追求的高度”的要求,紧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握重要节点精准发力、持续发力,做到了“央视快评”第一时间见,努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专栏开栏时连续推出7篇评论文章就是典型案例。这一系列评论在深入学习新思想的同时,表达出国家生机盎然、充满希望,人民坚定信心、精神振奋的思想内核,有效凝聚了社会共识,成为时代的风向标。

自2018年至今,“央视快评”发稿800余篇,八成以上的评论文章获全网刷屏,极大地提高了总台评论在新媒体领域的覆盖面、影响力。众多海外媒体也主动转发转引。同时,借助《新闻联播》这一栏目的高平台传播地位,“央视快评”迅速占据了舆论制高点,实现有效影响、有力引导,集中体现了总台作为党的“喉舌”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眼光锐利:关键时刻发出关键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作为新闻机构的旗帜,评论可以鲜明地表达态度、发表意见,是媒体思想性的重要体现方式。尤其随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观点优势、思想优势成为信息传播中的独特价值和竞争优势。这突出表现在权威媒体在关键时刻发出掷地有声的权威声音,能够迅速抢占舆论制高点。

“央视快评”注重“快”节奏和“锐”视角,对重大事件总能快速反应、一言中的,及时传递党的声音,引领舆论。

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期间,“央视快评”第一时间连续刊发《香港的法治不容挑战》《稳定才是香港发展的根本保障》《爱国爱港是正道》《尊重主流民意 维护香港安宁》等系列评论,有力宣示中央立场、态度,主动担负主流媒体职责、使命,引发外媒、港媒广泛转载。

三、文风清新:赋予时政评论以情怀和温度

新闻评论是检验一家媒体思想深度的标志。总台台长直接策划系列评论言论的标题、定位、风格,并要求以变应变,做到目光四射、倚马可待。“央视快评”着力表达方式的创新,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积极适应传播形态的深刻变化,顺应移动端阅读的要求,以更加接地气的语言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活动,同时兼顾电视播报的语言特点,力求文字更加饱满、文风更加精练,做到严谨而不失生动。

这是《央视快评:继续奋斗 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2021年新年献词》开头的一段话——

2020年,极不平凡。

疫情突袭、开局艰难,这是纷乱复杂的考验之年;危中求机、逆风上扬,这是顽强不屈的坚守之年;万众一心、风雨同舟,这是中华民族空前团结的家国之年!

寥寥数语,精准概括了复杂而艰难的2020年。文字凝练,简洁有力。

当然,也不乏“深情”之作,在《央视快评:沿着英雄足迹前行,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评论员仅用两个段落,以几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高度浓缩和总结了战争与和平年代的英雄群像,通过情感的沟通实现了价值上的共鸣,在特殊时刻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 “央视快评”相关报道配图(图片来源:央广网)

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数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最终为中华民族拼出一个崭新的天地。憧憬着“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的方志敏,用脚蘸着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的刘仁堪,在湘江战役中“断肠明志”的陈树湘,孤身与日寇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杨靖宇……对于共产党人而言,英雄从不问年代和出处,但历史和人民却会牢记他们的流血牺牲。

……

和平从不是英雄的退场,恰恰是英雄的新生。共产党人的百年薪火相传,书写着不同时代的英雄故事。带领兰考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焦裕禄,用身体掩护人民群众的解放军战士王杰,鞠躬尽瘁三十载的“航空报国英模”罗阳……在横跨百年的宏观叙事里,共产党人始终走在最前列,他们以不负党和人民的奋斗者姿态,无悔地将韶华奉献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有些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融合传播:“大屏”与“小屏”有机互动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央视快评”专栏大力革新采编发流程,在传播模式上做了大胆的创新。央视网、央视新闻等网络端首发,同时融合文字、图片以及《新闻联播》视频报道,极大丰富了内容表达。评论当晚在《新闻联播》中摘要播出,打造了“电视+评论”全新传播模式,实现了电视“大屏”与手机“小屏”的良性互动。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借助《新闻联播》“央视快评”的品牌,加强互联网化改编,积极在移动端进行二次传播。譬如,2019年5月中旬,在中美经贸摩擦的关键时刻,“央视快评”在电视端播出后,我们随即在微信端推出《今晚,〈新闻联播〉又播报了一篇重磅评论》《如果你看了前两篇 这篇就更不应该错过 如果还没看 这里都有》,将《新闻联播》和“央视快评”两大栏目有机融合,在新媒体端实现了裂变式传播,实现了传播上效益最大化,还完成了新媒体对电视的“反哺”。

总台台长直接点题并对总台评论的创新提出要求,要求进一步提升快评、V观、特稿、专稿的创作力度,在“真、短、快、活、强”上狠下功夫,将思想性、文学性、可视性、群众性融为一体,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让新思想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

“央视快评”是落实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要力量。在当前舆论环境、媒介格局和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央视快评”重构全媒体资源,将电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深度结合,不仅代表了总台对评论报道地位的重视和新认知,也是对在融媒体舆论场中打造时政评论融合发展新业态的有益尝试,成为移动互联时代时政评论的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

猜你喜欢

新闻联播总台舆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召开青年英才座谈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政部联合摄制的《中国地名大会》开播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