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分析

2022-11-19刘文华

名师在线 2022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德育

文 /刘文华

引 言

初中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而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挖掘与整合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确立合理的德育主题,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中。这既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从初中语文教材的具体内容来看,思想教育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摘录的真实案例相对较多,为开展德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实现其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实践能力。

实际上,语用知识与道德认知在语文教学中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学科德育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1]。语文学科在实施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德育是以语言技能的培养过程为依托的,德育主题与语用知识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具有相互印证的作用。德育由于有语言技能学习这个载体,也就避免了空洞说教,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教师要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是因为初中语文教材编选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语篇,不仅具有审美性,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与提炼文本意旨,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二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日常行为的转变。目前,初中生的价值观还没有最终形成,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的熏陶,可以促使学生的思想与道德认知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文德育渗透与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三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可以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是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蕴含的德育主题,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状

(一)德育工作的地位并未得到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并未真正地发挥德育的作用,究其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存在重视知识灌输而忽视德育的问题。他们认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任务。教师没有认识到语用能力培养与道德认知提高所具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影响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2]。

(二)学生价值观的复杂化

部分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观念等的影响,不能正确地看待与分析相关道德问题,导致思想变得愈加复杂,这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路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道德、法律、集体精神、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3]。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语文教育的本质,不可反客为主。对此,学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一定要适度、合理,在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更好地加强德育渗透。

(一)改变传统的德育思想及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要适当引入一些道德实例,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的双向渗透。比如,教师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播放一些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影视片段,指导学生认真撰写观后感,鼓励学生用心感受与体会,由此才能够将德育与语文课堂相融合,真正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4]。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组织演讲比赛;对学校的一些贫困生进行慰问及帮助等,促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德育建设。

(二)创设客观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感官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日常教学中受到广泛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其来创设真实、客观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触动学生的内心,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由此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5]。比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与素材。影片中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被迫用双手爬行,结合音乐背景的渲染,整个气氛变得非常的凄冷与悲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孔乙己的性格、内心等进行分析,然后探析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孔乙己的经历,进而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使他们懂得如何帮助一些弱势群体。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加强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促使学生成为“有血、有肉”的人。

(三)与古诗文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德育角度感受古人的情怀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心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既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习俗,也体现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含义解读和知识灌输上,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优秀文化的深入了解。将德育融入古诗文教学中,可以让教师提高对思想教育的重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6]。

例如,《春望》这首古诗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并能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不同的环节,并通过不同的板块完成教学。在课堂之初,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杜甫的相关图片,并搭配一定的文字介绍:“他被称为‘诗圣’,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顿挫沉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作的《春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哪些情怀。”接着,教师通读示范,帮助学生熟悉其中的生字和生词。随后,教师让学生大声朗读《春望》,同时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合适的音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整体情感基调。然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翻译每句诗的含义。当学生结束讨论后,教师带领其逐句翻译这首诗,并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每句诗描写的场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教师可以展示古代战乱后的破败场景,并与生机勃勃的遍地绿草作对比,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句诗的含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战乱场景,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并真正理解“家书抵万金”这句诗表达的急切心理。此时,学生就能体会到本首诗传递出的整体情感基调,明白古诗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忧国伤时、思亲悲己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了德育渗透。

(四)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的内容一般包括生命伦理学和信息技术伦理学等,这些内容都关乎当下的热点事件,如性教育知识、网络道德等,而且这些内容和初中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融入一些社会事件,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并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例如,《我为什么而活着》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产生对人生价值的追问,提高思考能力,同时能了解罗素推崇的人生观,进而建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本篇课文的内容引向现实生活,与社会热点相联系,如被儿女抛弃的老人无家可归等。而在讲解人生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让学生从生命的意义这一角度来理解这些历史人物对待生命的做法。比如,耶稣自愿被钉十字架是为了拯救他人,孟子的社会愿景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本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让学生从更为真实的角度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并受到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生命观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五)发挥课外阅读、写作教学等辅助德育的良好功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7]。高效的课外阅读不但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有限,辨别能力不强,思想不够成熟,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置不同阶段的品格培养目标,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书目,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当然,在此期间,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与教育,由此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另外,写作也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写作训练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的主观思想呈现出来。这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思想深度与思维方向,便于教师对学生的想法、处事态度等有更全面的认知。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学生需要有明确清晰的写作思路,且立意要新颖。所以,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要加强德育渗透,使二者互相促进和影响,这对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另外,教师要通过写作训练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使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更明确,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逐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使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以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最大化地挖掘其潜能,由此创设更加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定要加强各个环节的审批,多给学生一些正面的点评与指导,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结 语

总之,德育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健全人格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与德育的结合,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使德育实现高效渗透。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便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德育
《中国德育》
我的价值观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