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2022-11-18邢台市气象局赵进方张可嘉

河北农机 2022年9期
关键词:减灾气象灾害

邢台市气象局 赵进方 张可嘉

前言

据统计,每年我国仍有1/3的农作物受到气象灾害的威胁,1/5的农作物被气象灾害所破坏,死亡农作物约占农作物总数的1/20,阻碍农业的正常发展。为此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质量,帮助农业生产人员预防气象灾害应作为气象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积极探索优化气象服务体系结构的方式,降低气象灾害对农村发展的不良影响。

1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措施

1.1 引进先进的气象检测预报技术

2015至2020 年间,我国气象检测体系中新增天气雷达36部,已投入运行天气雷达216个,观测频次提高4至8倍,数据传输速度显著提升,气象检测业务体系趋于完善。引进先进技术是建设与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有效措施,农业气象服务人员应对先进技术形成正确的认知,分析农业生产的需要,合理运用先进技术,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与时效性。例如,某地区在完善气象服务体系过程中,将传感技术用于气象检测,在气象站中增加多个不同类别的气象传感器,该传感器可自动采集环境气象信息,包括降雨量、风向、光照强度等,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更多准确数据,气象检测能力提升,农业生产人员对农业气象服务满意度较高。先进技术的引进可大幅度提升气象服务体系的运行效果,提高农业气象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据调查,受预测技术不断创新的影响,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预测暴雨准确率高达89%,检测到强对流天气的时间提前38分钟,24小时预报时间分辨率精细到1小时,台风路径检测结果误差不超过65公里。由此可见,先进技术的合理运用可快速提升农业气象检测能力,将准确的天气预报结果传递至农业生产人员,便于农业生产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时间,利用气象减轻农业生产的劳作量,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充分体现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应用价值[1]。

1.2 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地方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应结合地方农业生产实际需要,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服务内容更符合地方农业发展需要。首先,农业气象服务人员应调查服务地区的气候条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生产人员的气象服务需要,理清特色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其次,确定在该地区建设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目标,探索与该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相匹配的气象服务提供模式。最后,根据地区农业发展需要,丰富特色气象服务体系的业务范围,创新向农业生产人员提供气象服务的形式,推出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例如,大连市某地在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过程中,关注到该地区农业生产受土地温度与湿度影响较大,为此扩展农业气象服务范围,某次检测该地区10厘米耕层地温在零下1.2至8.6摄氏度之间,低于往年同期土地温度,气象服务人员向农业生产人员提供相关信息与建议,生产人员延长土地保温被揭盖时间,并加固大棚,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得以保证。相较于传统气象服务模式,特色气象服务体系的针对性较强,更符合地区农业发展需要,深入发掘采集气象数据的价值,提高服务质量。在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过程中,气象服务人员可结合农业生产需要,在生产区域建设气象自动观测站,记录土壤温湿度、通风条件、排水情况等,推出农业服务周报、气象服务专报与地区降雨量精细化预测等,并根据农业生产需要随时调整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

1.3 强化人工作业能力

人工作业是干预气象灾害的主要方式,也是向农业生产人员提供气象服务的一种形式,尽管人工作业已具有一定干预效果,但无法完全消除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自1958年至今,我国已实施多次人工降雨,覆盖面积高达500万平方公里,有效缓解土地干旱、空气湿度降低对农业生产的不良影响,服务于农业生产。为提升人工作业的能力,农业气象服务人员应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主动出击干预灾害气象的出现,同时研发干预灾害气象的新技术,提高人工干预气象的效果,将灾害气象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吉林省强化人工作业能力后,检测到省内气温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标准,并准确预测春季第一场透雨出现时间较晚,主动开展人工作业干预气象,在东北区域内开展联合增雨作业,累积作业41小时15分钟,降雨量5.44亿立方米,有效改善农业春耕环境,为农业生产活动顺利开展营造了有利条件,消除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人工作业能力增强有助于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质量,充分体现了气象服务部门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其他地区也要积极创新气象服务理念,调整人工干预气象的作业方案。完善气象服务体系后,气象服务人员要将预防灾害气象作为服务重点,提前采取措施干预气象,创造更符合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的气象条件,阻止灾害气象的出现,解决传统人工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2]。

1.4 建设综合气象服务网络

为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完善,强化服务质量,气象服务相关人员应建立现代化综合气象服务网络,将信息技术引入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开展,良好的综合气象服务网络结果如图1所示。综合气象服务网络的建设可帮助农业气象服务人员整合服务资源,借助信息技术的数据处理优势深入开发采集气象数据的潜在价值,并通过综合气象服务网络与农业生产人员保持联系,随时了解生产人员的服务需求,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工作效率。例如,某地建设综合气象服务网络后,农业生产人员使用网络平台即可快速获取气象信息,了解未来一段时间的气象变化,同时可与气象服务人员进行沟通,以更合理的方式利用气象信息调整生产模式,经调查该地区农业生产人员对气象服务满意度较高,农业发展速度稳步提升。目前,我国各省份投入气象服务网络建设的资金不同,投入资金较少的省份应重视服务网络的建设,提高资金投入数额,并获取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建立更完整的现代化服务体系,增加气象科技服务的收入,将先进技术用于现代化气象服务网络建设,为农业生产人员提供更现代化的优质服务。同时,气象服务人员还应建立气象试验站、自动气象站等,配备先进的气象数据采集设施,将采集气象信息上传至网络,实现气象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气象信息的利用率。

图1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结构

2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与完善措施

2.1 提高灾害预警能力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气候条件产生显著影响,气象灾害发生频率提升,原有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预警不及时导致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据统计每10年我国平均降水量增加5.1毫米,降雨带的分布范围发生变化,黄淮海地区遭受极端罕见的洪涝灾害,冬小麦播种时间被耽误,产量下降。为此,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是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首要任务,具体措施如下所述。第一,促进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扩大气象监测网的覆盖范围,实现准确预测不同乡村天气状况的目标,在各个乡村建设小型气象监测站,确定不同区域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以便气象服务人员针对性采取措施防御气象灾害[3]。第二,扩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充分发挥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优势,了解农业生产人员获取信息的习惯,通过多元化信息传播渠道,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传递至全部农业生产人员。桦甸市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与完善过程中,工作人员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识别地区常见气象灾害,分析其成因并完善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同时制定防御气象灾害的措施,体系实施后,可提前预判气象灾害的发生,减少农业生产人员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该地区气象服务人员还组织农业生产人员进行气象灾害防御演练,使所有农业生产人员具备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2.2 建立应急减灾组织体系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与多部门相关,建立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并加强部门合作是完善体系的合理方式,可有效提升农村地区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完整的减灾组织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第一,组织体系中明确划分各部门在应急减灾中的责任范围,并根据农业气象灾害应急减灾需要,设置协理员、信息员等岗位,实现专人专岗。第二,与政府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中的引导作用,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出台相关政策,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减灾组织体系结构的合理性。某地区在建设应急减灾组织体系时,相关部门向市级单位发放工作补贴,结合各乡村的实际情况,市级单位按照比例为不同乡村发放补贴,支持应急减灾组织体系的建设,并设置省级乡村区域补贴资金为2万元,共计50万元,用于气象服务设备构建,完成建设后研究建设结果,对组织体系的构建情况做出评价,评价较好的农村地区予以补贴。组织体系完善后,农业生产人员、气象服务人员与政府各司其职,配合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具有较强的应急减灾意识,熟练掌握防御气象灾害的技术,防御体系落实效果较好,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良影响得到控制[4]。

图2 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减灾组织体系

2.3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农村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显著的区域,由于气象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的事件,90%发生在农村地区,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势在必行,气象灾害防御人员应结合地区气象特点,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以南通市为例,该地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为雷电灾害,年平均雷灾次数在20次以上,且导致4至5人在雷灾中受伤或死亡,为此南通市气象灾害防御人员将强化农村雷灾防御能力作为体系完善重点,提高农村地区防雷电设施的建设水平,已取得初步成效,农业生产人员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得到了保证。其他地区可借鉴南通市建设经验,总结以往气象灾害事故的共同特点,明确农业生产区域出现频率最高的气象灾害,将此类灾害防御作为体系完善的关键,邀请专家在农村地区开展专题知识讲座,提升农业生产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并加强农业生产人员培训力度,使其具备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降低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落实难度。与此同时,借助气象灾害预防措施改善农业生产区域的生态环境,使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具有应对轻微气象灾害的能力,包括水库蓄水、森林防火等,引入现代化作业设备,提高用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落实设备的性能,并在农村地区设置人工干预气象的指挥平台,强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落实效果。

2.4 设置农业气象灾害管理机制

气象灾害管理机制是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落实效果,应引起气象灾害防御人员与相关部门的重视,依据地区气象灾害防御需要,合理设置农业气象灾害管理机制。气象灾害防御人员对灾害风险等级进行评估是管理机制设置的关键步骤,当灾害防御人员判断该区域风险等级较高时,应重点监控该区域的气象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御气象灾害,情况十分严重时可转移该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以免农业生产人员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以山东省某地区气象局为例,气象局针对当地的气象条件,建立气象灾害管理机制,并对气象灾害进行分类,合理评估气象灾害的危险程度,尤其关注气象灾害高发区的气象监控,适时组织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员撤离,保护农业生产人员的安全,减小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管理机制实施后,该地区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实际应用价值较高,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业生产人员的人身安全免受威胁,农业蓬勃发展[5]。灾害管理机制的设置降低了气象灾害防御人员的工作难度,使其能够快速做出准确的判断,为防御气象灾害提供了充足的准备时间,所使用的防御措施更加科学且合理,气象灾害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与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与农村气象灾害预警机制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应引起气象工作人员的重视,配合体系建设增强体系落实效果。气象工作人员需关注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需要,不断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并优化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避免气象灾害发生给农业生产人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保护农业活动的开展环境。

猜你喜欢

减灾气象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气象树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