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源示范区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做法与成效

2022-11-18赵艳红孔素娟潘进军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项目区社会化示范区

赵艳红 孔素娟潘进军

(河南省济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河南 济源 459000)

济源示范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区域面积1 931平方公里,人口73.3万,辖11镇、5个街道办事处、2个产业集聚区,耕地面积52万亩,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70.3万亩,小麦是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35万亩左右。近年来,济源示范区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立足现有社会化服务,围绕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环节,通过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关键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培育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020年济源主要对优质小麦的有机肥使用环节进行社会化服务,目前,小麦已全部收获结束,经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组测产验收,项目区平均单产达520.03 kg,较平原区平均单产增加27.81 kg,增幅5.65%,增产增收增效明显。

1 主要做法

1.1 领导重视,责任明确。为做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示范区农业农村局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对项目总体方案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组织项目实施、验收、考评和总结工作。成立由农技、土肥、种子、植保等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组,指导服务组织严格按照施肥技术要求,规范施用有机肥。各服务组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区域村、户实行责任制,确保每个农户都能实现一对一对接,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1.2 制定方案,广泛宣传。根据济源实际,制定下发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实施内容、实施要求及详细的实施进度。积极深入镇、村、户宣传动员,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政策宣传,让农民特别是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服务主体熟知政策内容、补助项目申请程序和要求,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组织相关农技推广区域站、镇农业服务中心、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召开会议,确保项目顺畅“不走样”。

1.3 严格遴选服务主体。服务主体必须符合: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证照”齐全,注册资本在500万元及以上,无失信不良记录,具有合法经营肥料的资质;具有一定的社会化服务经验,原则上从事社会化服务、经营达两年以上;拥有与其服务内容相匹配的专业技术能力、服务场所、仓储能力、机械设备能力及其他能力;在农民群众中享有良好的信誉,其所提供的服务在质量和价格方面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和好评;能够主动接受社会化服务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符合上述条件的服务主体按照自愿申报、资格审查、专家实地考察与评估、党组研究、决定入选、公示、签订合同等程序严格遴选。

1.4 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示范区农业农村局指导各社会化服务组织成立领导小组,公开招标确定肥料供应企业、签订服务合同、开展社会化服务、项目初验等程序,每个程序按照有关规定或要求严格进行;统一制定《肥料采购合同》《肥料供应合同》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有机肥发放名册》;各相关镇对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情况进行初检后,汇总合同、发票、登记表、公示等资料,上报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并由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进行核查和验收,出具复验报告,经农业农村局班子会议研究予以确认;示范区农业农村局依据验收报告、服务情况将补助资金通过法人帐户直接拨付给中标单位。整个项目实施过程真正做到层层把好关、层层有责任,严格程序、完善手续、严堵漏洞。

1.5 加强指导,搞好服务。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要求各服务主体严格按照方案设置的时间节点和实施进度,每周将最新进展情况上报至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根据情况进行指导、督促。同时,技术指导小组在项目实施相关镇举办社会化服务项目技术培训班,并向学员发放技术明白卡等;各服务组织积极与镇办农业服务中心结合,分期组织实施区域内所有种植农户进行培训,让农户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

2 取得成效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具有较强的带动性和辐射性,通过增施有机肥,对改良土壤、保护地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壮大、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化服务推广机制和方法,具有长远而重大的意义。

2.1 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实施,一方面,促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组织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懂经营、善管理的优势,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多元化经营,解决农业生产瓶颈,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使参与项目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得到培育、发展和壮大。同时,激励社会资本向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领域投资,项目区镇及周边镇村出现施用有机肥的热潮,提升了耕地质量。另一方面,通过项目服务,促进土地流转,有效解决了个体农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大市场的对接,实现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2 生态效益。施用有机肥是提高土壤基础地力、改善农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有机肥研制和生产的初衷是其集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优点于一体,既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又能培肥土壤、调控土壤微生态平衡、减少无机肥料用量,从根本上改善农产品品质,符合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方向。其次,生产有机肥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农业废弃物中含有丰富的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和有机养分,将其资源化利用制成有机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使有机物矿质化、腐殖化和无害化,以供作物吸收利用,不仅可以缓解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压力,也可以变废为宝,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3 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小麦有机肥使用率达到100%,小麦品质有所改善,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2.0%~3.5%、氨基酸2.5%~3.2%、面筋1.3%~3.6%;小麦单产提高,平均单产较非项目区增产5.65%,亩增经济效益约60元,总经济效益可达600万元。项目区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加深了土壤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有效改善,植物抗病、抗逆、抗旱能力增强,可节约水、肥、药约3.5%,有效推进农业绿色、科学、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项目区社会化示范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宝鸡峡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华阴市农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第三方高考
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