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颐和园耕织图景区植物群落配置及分析

2022-11-17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花期景区景观

阎 旭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北京100091)

北京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古典皇家园林,始建于乾隆朝十五年(1750 年)[1]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耕织图景区是颐和园重要的组成部分,1860 年被英法联军烧毁,2002 年北京市政府启动“耕织图景区环境整治工程”并且历时2 年完成了耕织图景区复建[2]。在恢复耕织图景区园林景观时,充分考虑尊重历史演变、融合了耕织图景区内存有的古柳和古桑树,保留了与颐和园相一致的山形水系,构成了耕织图景区江南水乡耕织的特有景观。景区内植物群落以北方的乡土植物为主,利用地形和水体为主的生境特点,营建自然边缘的水体和湿滨水植物,构成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依照本地的气候,配置了花期、花色、植株高度和习性等不同的多年生地被,形成色彩斑斓的低维护自然野花群落,同时,使用了芳香型植物。耕织图景区植物群落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不同的景色,加之香味儿的季相动态变化,让游客视觉上和嗅觉上都有体验。

植物群落呈现较好的景观效果,需要根据气候因素、植物的生物特性,对其进行精细化养护,如防寒、浇水、修剪和防虫防病等措施处理,为保证耕织图景区的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养护过程中采取生态环保的养护方法。要求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3]为特征的全面养护管理模式,根据土壤、气候、人文活动目标及植物特征制定不同的措施。

1 耕织图景区植物群落配置分析

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以不同种植物构成的植物群落作为公园绿地的主体,不仅承担着生态功能还有重要的景观功能。公园植物群落景观质量评价中,层次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树木胸径较大、景观季相变化明显、植物个体健康水平高、观赏性强、位于水边或林缘的植物群落的景观,都受到人们的好评,景观评价值高[4]。耕织图景区的植物群落具备以上的特点,其公园绿地具有极好的景观观赏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1.1 园耕织图景区环境特点

颐和园耕织图景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平面图呈三角型,总面积154 190 m2,其中水域面积约占景区内1/3,从西北入口沿途有水师学堂、蚕神庙、林荫广场、昆明湖、延赏斋、桑苧桥和水村居等。海淀区气候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盛行西北风,夏季高温多雨,盛行东南风,李春玲等[5]统计发现1975 年到2019 年海淀区春季平均气温为14.0 ℃,夏季平均气温为 25.5 ℃、秋季平均气温为12.7 ℃、冬季平均气温为-1.6℃。北京地区年降水量分配极为不均,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夏季(6—8 月),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2.5%[6],12 月至次年1 月份降水量最少。有文献统计2015—2017 年汛期(6 月1 日至9 月15 日),北京海淀区的降水量分别为492.9、528.1、499.5 mm[7]。这些因素造成景区内土壤冻融时间长,冻融交替后,必须根据植物抗寒能力采取相应的防寒措施。颐和园景区内游客众多,全年可达600~700 万人次,这也要求景区必须精细化管理,四季有景。

1.2 耕织图景区植物配置及其群落组成

1.2.1 耕织图景区植物群落配置层次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树木胸径大

耕织图景区植物群落以乔灌草型、乔草型、水生植物群落3 类为主。在耕织图景区有12 个主要植物群落(图 1):1 绦柳+旱柳-碧桃-麦冬;2 桧柏+玉兰-青绿苔草;3 绦柳+桧柏-碧桃-冷草+蛇莓;4 毛白杨+李树-冷草;5 桑树+李树-玉簪+冷草;6 毛泡桐+绦柳+龙柏-五叶地锦+冷草+萱草;7 绦柳-碧桃+榆叶梅-冷草+荆芥+绣线菊+假龙头+景天;8 桑树+加杨+毛白杨-海棠-冷草+蛇莓+牡丹+醉鱼草;9 柿树+梧桐-五叶地锦+冷草+点地梅+紫花地丁;10 桑树+加杨+毛白杨-海棠+碧桃-冷草+紫花地丁;11 绦柳+桧柏-冷草+蛇莓+二月兰;12绦柳+桑树-碧桃+红叶小檗+连翘-蛇莓+紫露草+天人菊+福禄考+玉簪。颐和园耕织图景区栽植乔灌木本植物共60 种,分为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属于45 属28科,其中常绿树种8 种,落叶树种52 种。蔷薇科植物在绿化中应用最多,共15 种。其余还有木樨科植物5 种,柏科植物4 种,松科植物4 种,豆科植物4 种,杨柳科植物4 种,无患子科植物2 种,桑科植物2 种,锦葵科植物2 种,黄杨科、苦木科、楝科、木兰科、泡桐科、千屈菜科、忍冬科、山茱萸科、石榴科、柿科、五福花科、小檗科、银杏科、榆科、芸香科和紫葳科等植物各1 种。其中界湖桥、豳风桥及镜桥周边的19 株柳树,胸径100 cm 以上的有19 棵,胸径150 cm 以上的有12 株,胸径200 cm以上的有7 株,最大胸径可达250 cm;水操学堂东门附近的桑树胸径250 cm 以上有34 株,其中胸径 300 cm以上的有5 株,最大胸径可达350 cm,因此大树的存在证明了植物景观的稳定性,实现其生态功能,养护大树是园区内木本植物养护重点之一。

图1 耕织图景区植物群落分布

1.2.2 耕织图景区地被群落考虑绿期、花期及应用本土植物

耕织图景区以宿根花卉,冷季草坪为主。宿根花卉是指可以生活几年到多年而没有木质茎的植物,这类花卉植株地下部分通常具有较发达的根系,可数年至数十年不死,因其种类繁多、季相鲜明、观赏期长、观赏性高、适用性强和栽培管理较粗放等优点,在园林绿化种应用较多[8-9]。在园林绿化中宿根花卉的选择主要考虑其分布范围、抗病虫、繁殖系数、耐旱性、喜光性、花期和绿期7 个因素。颐和园耕织图景区目前共有45 种地被宿根花卉,分为41 属18 科,其中应用最多的是菊科植物,共9 种,菊科植物品种繁多,具有色彩绚丽、开花繁茂、整体感强、群体花期长且集中的特性。其次为百合科植物、唇形科植物、鸢尾科植物和玄参科植物等,此外,在植物配置过程中注意观花、观叶及芳香植物的搭配,其中矾根、玉簪为应用的彩叶植物,矶根、玉簪叶形多样,颜色丰富,浅根系,叶花兼赏,观赏期一般为4—11 月[10],在北京地区露地越冬,常用于林下花境、花坛、花带、地被、庭院,以此来增加色彩的丰富度[11]。芳香植物如薄荷、荆芥等,芳香植物是能够散发香气,具有一定药用保健价值,芳香植物的应用可以增加观景的层次感,让游客在嗅觉上有体验。还有本土绿期长的委陵菜、适合干旱的二月兰、马蔺等。

1.2.3 水生植物,增加园内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配置横向层次感

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淡水深处的土壤中或自然漂浮在水中的植物,包括挺水型植物、浮叶型植物、漂浮型植物及沉水型植物4 类。耕织图景区水面大,水道交叉纵横,景区内栽植水生植物共15 种,分为13 属,12 科。其中浮叶植物3 种,包括菱角、睡莲和荇菜,其余均为挺水植物。菱角花为白色,花期4—8 月,睡莲有白色、粉色、蓝色和黄色,花期6—8 月,荇菜花黄色,花期5—10月。其余为挺水植物,共12 种,其中水葱为红棕色,花期6—9 月,雨久花为淡蓝色,花期7—8 月。水生植物在保持水土、抑制藻类大量繁殖,维持水域生态系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兼具观赏价值和净化效果[12]。

2 颐和园耕织图景区植物应用特点

2.1 北京乡土植物,尽显北方景观特色,活化石的树种银杏和水杉特色鲜明

植物群落配置必须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乡土植物经过自然筛选,在抗病性、抗旱抗寒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可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耕织图景区林植物配置中主要树种的确定、人工群落中的植物种类、层次结构都分析了气候和土壤条件等自然条件,积极应用乡土植物模拟自然群落。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混交组成的结构复杂的群落,植物配置中根据基岩及土壤类型不同,确定植物种类与结构,如银杏古树高耸雄伟,秋叶鲜黄硕果累累,栾树、石榴和白梨等观花观果观叶植物可赏三季,侧柏、华山松、油松等常绿树种可形成四季常绿的景观。此外还要注意保护原有的大树,如柳树、桑树和柿树等。园区内大量使用了北京地区乡土植物,如垂柳、旱柳、胡桃、油松和桑树等,维护了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2 色彩变化,动态景观,提升景观的价值

耕织图景区季相变化显著是颐和园植物景观最大特色之一,由于植物的株型、叶色、花色、花期、果型、果色、果期、枝色及皮色等千差万别,决定了他们在城市中生态功能、季节感和景观效果差异很大。有些植物如春花植物、夏花植物、秋果、秋叶植物和冬姿植物等增强季节感最强的植物种类观赏价值较高,景区内一年四季皆有景可赏,呈现出春季繁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枝干飘逸的植物景观特色。如体现春季景观的植物梅花、碧桃、杏、迎春、紫丁香和梨等,不仅有花红柳绿的颜色还有各种花香,让游客视觉上看到花红柳绿的颜色,更能在嗅觉上闻到心旷神怡气味;体现夏景主要植物有木槿、紫薇和荷花等;体现秋季景色的植物有各种菊花、观叶植物和观果植物,如元宝槭、银杏和栾树等,还有桂花香味相伴;体现冬季景观的植物有雪松、龙柏等。

2.3 营建滨水植物群落,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

颐和园景区有滨水植物群落、功能型植物群落。滨水植物群落指昆明湖及沿岸植物群落,从水面到堤岸处依次种植水生植物、湿生植物、花卉、灌木和乔木形成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水生和陆生植物层。如湖里的香蒲、雨久花、黄菖蒲,沿岸的垂柳、水杉林,多种植物的配置在视觉上形成令人愉悦的景观效果,且在种类选择与种植上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水杉林原一片洼地易积水,种植其他植物,每逢梅雨季节极易感病,生长状态不好,增加工作量影响游客体验,水杉树形优美、树干挺直、叶色秀丽、秋叶转棕褐色,是珍贵的云林植物,生态习性上又耐水湿,改种水杉后不仅生长旺盛,且景色优美吸引了大批游客。岸边柳树沿袭了颐和园传统,柳树种植时间长、胸径大,与湖里的水生植物相呼应,视觉上景观精美,功能上可以为游客乘荫纳凉。湖中种植了大量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对水体的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使水质保持清洁,为鱼类提供食物和产卵的场所,而且能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为鱼类供氧,昆明湖中植物、鱼类种类众多,和水中其他生物形成了完整的生物链。

2.4 建立功能型植物群落,兼具观赏和游憩的的功能

功能型植物群落分为观赏型植物群落和游憩型植物群落,观赏型植物群落是园林植物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相结合,基本不考虑人的游憩行为,强调自身作为一个整体的观赏效果,耕织图景区中有整齐修剪的草坪、绚丽的色块、花带、花镜和花坛等,如成片种植的园圃美女樱、美丽月见草、醉鱼草,以及银杏+元宝槭-紫叶小檗、紫叶李+紫薇-醉鱼草等搭配模式;游憩型植物群落的主要特点是市民能够进入绿地,在绿地中游憩、散步、活动、交谈,强调人性空间的建立,灵活多样隐蔽幽静,让游客融于自然,生态功能与景观美化功能并存,在植物配置中以乔草型群落为重,高大落叶乔木为主形成上层遮荫空间,矮小草、灌木为辅,形成半封闭空间,总体构成适宜的大小空间,具体模式有国槐-美丽月见草、玉兰-棣棠-醉鱼草等。

3 耕织图景区植物生物环保养护措施

耕织图景区的植物配置体现了北方皇家园林风格,为促进园内植物景观持续保持良好的效果,从植物的精细化养护入手多方面采取措施,维护园区内多姿多彩的景观。具体措施主要是从土壤养分管理、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植株修剪替补几方面进行,分为休眠期养护和生长期养护,而园区内养护重点分为花期调控和大树养护。北京地区植物休眠期为11 月—次年2 月,生长期为3—10 月。

3.1 休眠期养护

北京地区11 月气温骤降,植物开始进入休眠期,此时做好冬季防寒措施。宿根花卉需去除地上部分,盖防寒布,乔灌木需进行冬季修剪,为越冬乔木缠草绳、涂白、堆土及搭建风挡,水生植物需要进行收割,去除枯枝,以免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造成水景的凌乱。此外露地植物需浇足冻水,泄水后对设备进行检修保养。北京冬季大风、降雪较多,易造成一些竹子和常绿树的倒伏,日常养护需要及时清理路面和植物上的积雪。冬季防虫措施主要是物理防治,组织人员进行人工挖蛹除虫。

3.2 生长期养护

3 月气候开始回暖,部分植物开始萌发生长,需要根据气候情况适时撤除植物防寒措施,根据降水、温度及植物特性等情况进行浇水施肥工作,对院内草坪进行修剪,开始春植工作,并施麻渣等有机肥。院内4—10 月均有开花植物,及时去除一些开花植物的残花,剪除病虫害枝,对连翘、碧桃等植物进行花后修剪工作,对水体环境的枯枝杂草进行清理,保持园内景观观赏状态。园内种植柳树较多,春季飞絮多发,对相关区域进行喷水压絮,避免柳絮成堆,消除火灾隐患。夏季需要对花灌木进行一次夏剪,及时清理草坪内的杂草和树干上的攀缘植物,根据花的不同品种进行追肥。为保持环保的公园环境,避免游人受农药侵害,园区内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黑光灯、粘虫板和人工捉虫蛹等物理防治的方法以及释放天敌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水生植物杂草抗性强,不加以去除,会将水生植物挤出生境,因此日常养护要做好水生植物除草工作,一般在早春进行人工除草。

3.3 花期调控

花期调控是园内养护重点之一,一般通过一些物理手段处理,使植物盛花期时间达到预期效果,以迎接节假日或者使植物花期一致,提升观赏效果。园区管理花期调控方法主要有修剪、断根处理、干旱处理及遮光等短日照处理。菊花为典型的短日照开花植物,日照时间长短决定其开花时间,大多数菊花品种只有在日照时间小于12 h 才能开花,但每天光照时数少于6~7 h 也不能开花或延迟开花,日照17 h,暗期7 h 以内不会开花[13],因此通过遮光或者补光等手段处理部分菊花进行花期调控,使其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开放,烘托节日气氛。并且一些二次开花植物经过修剪也可以延长花期,如美丽月见草、钓钟柳等,在自然花期末期进行修剪可以延长半个月左右观花期,千叶蓍、桔梗和金鸡菊等在花蕾期或者开花初期进行修剪可以延长1 个月左右花期。部分花灌木进行冬剪、夏剪也是为了促进花芽分化,调控花期。

3.4 大树养护

园区内大树众多,尤其是一些柳树、桑树树体沧桑、胸径大,需要用古树养护的标准进行养护。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树枝粗大,遇大风或者大雪天气树枝容易断裂,周围游客多且土壤板结,透气性差,因此在树体周围设置防护栏,适当的进行修剪,用钢管等对一些树枝进行固定,在大树根部吸收营养区进行打孔挖穴,加大土壤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改善土壤透气性,加强白蚁等病虫害防治,伤口及时消毒并涂抹伤口愈合剂,部分树枝因空洞腐朽易发生倒伏、折断,选择钢管硬支撑或拉纤对树体进行支撑、加固,用专用的发泡剂等进行树洞填补,必要时使用活力素等大树生长素,保障古树健康活力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追肥。此外对一些大树进行编号,建立台账,定时观测树体的生长势、树高、胸径(地径)、枝下高、新梢和生长量等,并进行记录。

4 展望

4.1 典型的植物群落,实现了其绿地的景观和生态功能

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式皇家园林,深受世界人民的关注,其历史地位决定其不能粗放式管理,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耕织图景区大量应用了乡土植物,建立良性的持久植物群落,科学化的管理使其实现了良好绿地景观和生态功能。

4.2 水系清澈,充分展现良好的生态效益

建立了良好的滨水植物景观群落,吸引到了需要鸟类、甲虫、软体动物、蜻蜓、青蛙和蟾蜍等各种各样的野生生物很快加入进来,与岸边的柳树、杉树,形成和谐共生的湿地生物群落。

4.3 景区内园林管理难度也在不断的增加,需进行更科学的精细化管理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可以把土壤成分、灌溉周期计入大数据,进行更科学的精细化管理,养护人员需要不断的结合实际创新养护技术,采用新兴的管理模式、管理技术及养护设备,根据园林植物景观特性、造景目的、养护要求等多方面优化管理,确保景区内景观的艺术性、美观性。

猜你喜欢

花期景区景观
优质蜜源植物不同播种期对花期的影响
景观别墅
大豆:花期结荚期巧管理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摘牌』
《景观平面图》
“摘牌”
某景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