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板桥之清正,人生之奢雅

2022-11-17王跃文

时代邮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画竹茅屋板桥

王跃文

扬州奢雅,板桥清正。板桥之清正,乃是人生中最大的奢雅。扬州有板桥,其奢雅才会不浊俗,有逸致。我曾于少时逛家乡县城书店,见到一本《板桥全集》,品相已很破旧。随手翻到一诗:“一间茅屋在深山,白云半间僧半间。白云有时行雨去,回头却羡老僧闲。”格外喜欢这几句,便把这本书买下了,感觉像淘到了文物。

随友人访扬州,目之所遇,耳之所闻,处处皆烟景繁华。又得赠《郑燮书画精选》,引为珍爱。那些论画的文字尤印我心。其《墨竹图》题识云:“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板桥似乎只是道出他学画的讨巧之法,实则讲的是天地为师的朴素法则。此段文字如画,画境清透,画中人身心安适。

读板桥论画的文字,倒觉着与我作文的心得息息相通。《板桥全集》有一段文字写他清早起来看到竹,萌生画竹的意兴,然后磨墨、落笔、成画,极耐寻味:“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段文字讲的是作画,亦通写文章的道理。板桥此时对竹,心中如怀冰雪,表里晶莹澄澈。于是,自然之竹,变为心中之竹;心中之竹,又化于纸上之竹,写其形而传其神,如有神助,如臻化境。读这段文字,令人徒生可望不可即之叹。

郑板桥画竹高在何处?引其《墨竹图》款识为证:“未画以前,胸中无一竹;既画以后,胸中不留一竹。方其画时,如阴阳二气,挺然怒生,抽而为笋为篁,散而为枝,展而为叶,实莫知其然而然!”原来板桥之竹自出机杼,画的是胸中那团浩然之气,而非常俗所谓胸中成竹。此即板桥高妙之处。

郑板桥在官场颇有狂狷不阿之气,敢于为民请命而开罪上司。勉力为官十载,不得已称病退隐,卖画鬻字,安守清贫。但他所谓清贫却是我心目中的神仙境界,亦足可证当年扬州之繁华奢雅之风。板桥客居扬州十余年,日子过得“清风自得”。其《清风图》款识云:“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石砚,一张宣德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童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面上,绝可爱怜。何必十二金钗,梨园百辈,须置此身心于清风静响中也。”

猜你喜欢

画竹茅屋板桥
画竹题诗
茅屋
茅屋
“松竹”图里话板桥
板桥河
板桥村扶贫精准在哪里?
咏竹、画竹情味生
板桥画竹解肝郁
苏东坡画竹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