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对心率变异性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2022-11-17周宇娇王秋雨

武术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频域变异性太极拳

周宇娇 崔 华 王秋雨

1.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北京 100084;

2.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信息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3.北京体育大学国际体育组织学院,北京 100084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一段时期内连续心跳之间的微小波动,它的变化幅度反映了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有效手段。[1-3]众所周知,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全身的器官和腺体,是决定人体健康状况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的重要因素。当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即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去平衡时,我们的健康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因此,由于心率变异性具有无创且方便监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动态平衡等优点,在临床和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4]已有证据表明:心率变异性对于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糖尿病等患者均存在预后意义。此外,许多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认为,心率变异性能够客观地评估焦虑、压力和抑郁水平。[5]因此,鉴于心率变异性与病症和情绪状态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干预使心率变异性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以促进一系列生理、心理和情绪等指标的改善则显得尤为必要。

在现有的文献中,运动是最常用于改善心率变异性(时域和频域指数)的干预措施。[6]研究表明,经常运动可以增强副交感神经功能,对健康有积极影响,对中老年人也同样如此。[7-10]而对于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运动训练可以改善其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节能力,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11-14]研究也证实,细匀深长的呼吸和有氧运动是增强迷走神经调节的两种方法,[15-18]能够显著改善心率变异性,而太极拳则有效地结合了这两种功能。[19]太极拳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身心运动,被认为是一种集“练心, 练气、练身”于一体并强调内外协调统一的传统健身方式。正是由于太极拳包含了精神集中、身体平衡和呼吸,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被广泛地纳入许多疾病的预防与康复干预中。[20]有结果表明: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改善局部血流,平衡心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功能,促进心血管神经的有效自主调节。[21]尽管太极拳已经被认为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评估太极拳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也相继发表,但其研究结果却并不一致。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批判性地总结和评估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以综合分析太极拳对心率变异性的干预效果。此外,以往的研究倾向于分析心率变异性的频域参数,而忽略了时域参数,[22]也缺乏太极拳干预组与运动干预组的效果比较。而影响心率变异性的因素非常复杂,生理条件、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均可能成为影响心率变异性变化的因素。[23]过去的研究中已经证实心率变异性与年龄、干预时长、检测部位和健康状况都有密切联系,[23,24]但还没有研究证实太极拳干预中强调呼吸时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程度。我们知道,呼吸与心率变异性密切相关,太极拳也是一种强调呼吸配合的运动。因此,有必要分析太极拳练习时强调呼吸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1)以时域和频域为主要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在太极拳干预组与非运动组比较的基础上,还将增加太极拳干预组与运动干预组的效果比较。(2)以太极拳干预时是否强调呼吸为次要结局指标。我们期望通过Meta分析充分论证太极拳对心率变异性的干预效果,也为后续身心锻炼对健康干预效果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

检索年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12月,电子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Cochrane Library、EBSCOhost等数据库,以 Tai-ji、Tai Chi、Chi, Tai、Tai Ji Quan、Ji Quan, Tai、Quan, Tai Ji、Taiji、Tai Chi、T'ai Chi、Tai Chi Chuan 和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autonomic nervous system、cardiac vagal tone为主要检索词,没有语言限制,检索过程由第一作者和另一位评审员独立完成,并对检索结果进行互相验证。

1.2 纳入标准

当文献符合下列标准则被纳入:(1)受试者年满十八周岁;(2)太极拳是主要的干预方式,且未在高温环境下进行;(3)太极拳的干预时间至少为三周 ;(4)对照组要么保持不变的生活方式,要么接受其他运动干预;(5)记录安静状态下心率变异性的数据,不限制测量姿势(坐、躺或站);(6)研究设计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临床试验设计、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倚,平衡混杂因素,提高统计学检验的有效性);(7)不限制心率变异性的指标(时域或频域)。频域包括: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高频功率比,LF/HF;标准化低频功率,nLF;标准化高频功率,nHF;极低频功率,VLF;总功率,TP。时域包括:心跳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正常心跳间期差值平方和的均方根,RMSSD;心跳间期大于50ms的比例,pNN50。文献纳入过程最初由两名评审员根据纳入标准独立进行,如果两位评审员存在分歧,则邀请第三位评审员进讨论,直到达成共识。

1.3 方法学质量评价

采用PEDro量表对所有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该量表包括11个项目:(1)纳入标准(2)随机分配(3)分配隐藏(4)基线相似(5)受试者盲法(6)指导者盲法(7)评估者盲法(8)受试者保留率≥85%(9)意向治疗分析(10)组间进行统计分析(11)点测量和差异测量。当文献中明确描述出现该项目则在项目下填写“1”,反之则填写“0”,各项目最终得分为该文献的质量评分。文献质量评价过程最初由两名评审员根据评价标准独立进行,如果两位评审员存在分歧,则邀请第三位评审员进讨论,直到达成共识。

1.4 数据提取与分析

两名评审员分别从每个合格的实验中提取数据,其中包括受试者特征、干预方案、结局指标、和干预期间的安全性(不良事件)。受试者特征包括:样本量、性别、平均年龄、健康状况和人员流失率;干预方案包括:干预时长、每周训练频率和每次训练时长;结局指标包括:时域、频域和干预过程中是否强调呼吸配合,提示:只有当该结局指标出现在不少于2篇文献中时才对其进行Meta分析;干预期间的安全性(不良事件)指在实验的进程中,受试者发生的任何非计划中的、意想不到的、与健康相关的事件或反应。[25]

Meta分析使用Rveman5.3和Stata14.0软件,当P值<0.05时,表明结果具有差异性。效应量采用MD(mean difference),异质性检验采用I2,异质性大小分为: I2=0~49%异质性较低;I2=50%~74%异质性较高;I2=75%~100% 异质性极高。若异质性不显著,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异质性显著,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通过逐篇剔除文献法、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Meta回归等方式查找异质性来源。当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大于10 篇,则使用Stata14.0中Egger’s test进行发表偏倚检测,若P<0.05表示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

1.5 主要结局指标

目前,学界对于心率变异性相关参数(频域和时域)的解读存在争议,本研究基于1996年美洲及欧洲各国的学者在心脏学会会议上讨论的结果,该会议对心率变异性的频域和时域进行命名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与测量方法。[26]本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频域和时域分析,频域指标包括LF、HF、LF/HF、nLF、nHF、VLF、TP;时域指标包括pNN50、SDNN、RMSSD。

LF指低频范围的正常心跳间期的振幅大小,代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同时调控的指标;HF指高频范围的正常心跳间期的振幅大小,代表副交感神经活性指标;LF/HF代表代表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的指标或交感神经调控的指标;nLF指低频功率/(总功率-极低频功率)×100,代表交感神经活性的指标;nHF高频功率/(总功率-极低频功率)×100,代表交感神经活性LF%倒数的指标;VLF指极低频范围的正常心跳间期的振幅大小,代表交感神经活性;TP指正常心跳间期的振幅大小,代表自主神经的总体活性;pNN50指心跳间期大于50ms的比例,RMSSD指相邻正常心跳间期差值平方和的均方根,二者均对应频域中的HF,代表副交感神经功能活性;SDNN指心跳间期的标准差,对应频域中的TP,代表自主神经的总体活性。

1.6 次要结局指标

呼吸是心率变异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呼吸的深度和频率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密切相关。[27]太极拳是一项需要与呼吸协调配合的运动,呼吸的配合与否对练习效果有着显著影响。[22]因此,为了全面反映太极拳对心率变异性的干预效果,需要在干预过程中强调呼吸的配合。鉴于此,我们将干预过程中是否强调呼吸作为本次Meta分析的次要结局指标,以了解其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提示,只有当实验设计部分明确描述干预过程中有强调呼吸的配合,才将其纳入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

从五个电子数据库中检索到330条文献记录。剔除重复文献后,剩余242篇文献。阅读题目和摘要排除了156篇无关文献。根据预先设定的纳入标准,对剩余的86篇进行了全文评价,其中75篇被排除在外,排除原因分别为:(1)受试者未满十八周岁(n=2);(2)太极拳不是主要干预措施(n=3);(3)非随机对照试验(n=37);(4)没有进行HRV的静息测量(n=23);(5)无全文(n=10)。最终,本研究纳入11篇文献[28-38],文献筛选流程如图 1。

图 1 文献检索筛选流程图

2.2 文献及受试者特征

关于太极拳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最早研究发表于2008年,[38]随后的一项研究发表于2010年,[37]其余的研究在2012年至2019年间发表;5项随机对照试验受试者为健康群体,[28,32,34-36]其余6项研究受试者为疾病患者,包括抑郁症、高压群体、冠状动脉疾病、鼻咽癌或纤维肌痛;[29-31,33,37,38]受试者人数差异很大,范围从20人至114人不等,平均年龄从22.35到68岁;干预时长从8周到48周,每周从1次至7次,每次练习时长从30至90分钟不等;非运动组包括不改变生活方式和等待组,运动组包括定期锻炼、快走、常规体育活动或其他体育锻炼;心电图是最常用于测量心率变异性的工具;3篇文献在太极拳干预过程中强调了呼吸。[29, 33, 34]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表 2显示,纳入文献的总分从5分到8分不等;4篇文献采用了分配隐藏,[28-30,34]4篇文献保留率≥85%,[28,32,33,35]4篇文献采用意向治疗分析;[29,30,32,33]所有文献均未采用受试者和指导者盲法,但有5篇采用了评估者盲法。[28,31,33,34,36]

2.4 结局指标

2.4.1 主要结局指标:太极拳干预组与对照组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2.4.1.1 太极拳干预组VS.非运动组

在频域指标的Meta分析中,LF和nLF的分析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LF:MD=-200.40,95%CI:365.31 to -35.49,P=0.02;nLF:MD=-7.39,95% CI:-12.48 to -2.29,P=0.004)。5篇文献被纳入LF的分析,[30,33,35,37,38]6篇文献被纳入nLF的分析,[29,31,33,35,36,38]两个指标的分析结果均存在高度异质性(LF:P for heterogeneity<0.00001, I2=96%;nLF:P for heterogeneity<0.00001, I2=91%)。由于异质性较高,采用了随机对照模型。通过逐篇剔除文献法和Meta回归均未发现异质性来源,而通过亚组分析却发现年龄、测量姿势、干预时长和文献质量评分都可能是造成LF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干预过程中是否强调呼吸和文献质量评分可能是nLF的异质性来源。然而,HF和nHF的分析结果却没有显示出差异性(HF:MD=-65.15,95% CI:-160.40 to -30.10,P=0.18;nHF:MD=4.00,95% CI:-3.51 to 11.50,P=0.30),两个指标的Meta分析中分别纳入了5篇[30,33,35,37,38]和7篇文献,[29-31,33,35,36,38]其分析结果也均呈现出高异质性(HF:P for heterogeneity<0.00001, I2=87%;nHF:P for heterogeneity<0.00001, I2=96%)。在 HF中,发现剔除文献Zheng2018[30]后其分析结果的异质性显著降低,亚组分析显示年龄、测量姿势、干预时长和文献质量评分也可能引起HF的异质性,而干预过程中是否强调呼吸可能是造成nHF异质性的原因。LF/HF的Meta分析结果也显示无显著性差异(LF/HF:MD=-0.10,95% CI:-0.87 to -0.67,P=0.80),共纳入了6篇文献,[30,33,35-38]结果也存在高度异质性(LF/HF:P for heterogeneity<0.00001, I2=93%),通过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和测量姿势可能是引起异质性的原因。TP和VLF在分析时纳入了同样的4篇文献,[30,33,35,38]其分析结果均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TP:MD=-649.82,95% CI:-1180.54 to -119.11,P=0.02;VLF:MD=-200.55,95%CI:-349.63 to -51.46,P=0.008),但异质性较高(TP:P for heterogeneity<0.00001, I2=97%;VLF:P for heterogeneity<0.00001, I2=97%)。亚组分析显示年龄、测量姿势、干预时长和文献质量评分可能是引起TP结果异质性的因素,而年龄和干预时长可能是造成VLF异质性的原因。由于各指标的纳入文献均不足10篇,因此未对其进行发表偏倚检测。

表 1 文献及受试者基本特征表

表 2 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表 3显示,在时域指标的Meta分析中,RMSSD和SDNN的分析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RMSSD:MD=2.59,95% CI:-7.23 to 12.41,P<0.0001;SDNN:MD=8.33,95% CI:0.69 to 15.98,P=0.03)。RMSSD 纳入2篇文献,[28,33]结果不存在异质性(RMSSD:P for heterogeneity=0.46, I2=0);SDNN纳 入 4篇文献,[28,33,34,38]结果的异质性较低(SDNN:P for heterogeneity=0.03, I2=66%)。而pNN50的分析结果却显示无差异(pNN50:MD=0.83,95% CI:-4.36 to 6.02,P=0.75),共纳入3篇文献进行分析,[28,33,38]结果存在较高异质性(pNN50:P for heterogeneity=0.03,I2=72%),由于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暂未对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

表3 太极拳干预组与对照组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2.4.1.2 太极拳干预组VS.运动干预组

2篇文献报道了太极拳干预组和运动干预组对心率变异性的干预效果,[30,32]由于均只报道了频域指标,因此本研究也仅对频域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当太极拳干预与运动干预进行效果比较时,太极拳在nLF、nHF和LF/HF指标中存在显著性差异(nLF: MD=6.42,95% CI:3.74 to 9.09,P<0.00001;nHF:MD=-6.13,95% CI:-8.76 to -3.50,P<0.00001; LF/HF:MD=1.00,95% CI:0.68 to 1.33,P<0.00001),且结果异质性较低(nLF:P for heterogeneity=0.20, I2=38%;nHF:P for heterogeneity=0.09, I2=66%;LF/HF:P for heterogeneity=0.15, I2=51%)。而在LF,HF,TP,VLF的分析结果中却没有看出来这样的差异,且结果异质性较高,由于纳入的文献数量偏少,暂未对其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

2.4.2 次要结局指标:太极拳干预中强调呼吸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由于亚组分析需要一定的文献数量,因此选取了频域和时域中纳入文献较多的指标(nLF,nHF,SDNN)进行亚组分析。当太极拳干预中强调呼吸时,nLF,nHF,SDNN的干预效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nLF :MD=-3.22,95%CI:-5.32 to-1.12,P=0.003;nHF :MD=3.80,95% CI:0.80 to 6.81,P=0.01;SDNN:MD=5.55,95% CI:4.85 to 6.25,P<0.00001);当太极拳干预中不强调呼吸时,其干预效果均无差异(nLF :MD=-5.10,95% CI:-14.69 to 4.49,P=0.30;nHF :MD=3.90,95% CI:-7.95 to 15.75,P=0.52;SDNN:MD=5.16,95%CI:-2.27 to 12.59,P=0.17)。

表4 太极拳干预时强调呼吸的影响

3 讨论

3.1 太极拳干预组与非运动组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当与非运动组进行比较时,频域分析结果显示LF、nLF、TP的Meta分析结果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练习太极拳能够显著降低安静状态下的交感神经活性,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趋于平衡,从而改善自主神经总体活性。有研究证实,有氧运动能够使我们在安静状态下保持较低心率,因为运动改变了自主神经功能、窦房结结构和右心房心肌大小。[39]但太极拳不同于一般的有氧运动,它要求习练者充分调动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以实现对肢体的有效控制,这就需要习练者的运动肌群和心肌提供足够的能量,由此便引起心肌和骨骼肌的血管扩张、局部血流增加、心脏收缩等现象。[40]这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可能会导致当下副交感神经活性下降,交感神经活性上升,而长期规律的刺激,则有助于增加安静时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并促进自主神经活性的总体改善,而这样的变化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41]此外,Meta分析结果还表明,太极拳干预能够有效降低VLF,从而有效改善练习者体液调节荷尔蒙或其它较慢生理功能的作用。太极拳练习时强调“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这样的过程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冲动,通过皮下中枢沿神经体液途径提高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的分泌,进而促进新陈代谢,通过条件反射的途径调整机体神经与神经体液调节的机能,达到促进健康的效果。[42,43]而在HF和nHF中,太极拳的干预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经综合分析后,推测有以下原因:(1)缺乏对太极拳干预中呼吸配合的强调,仅有2篇文献强调了呼吸,且其结果相较于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因为HF和nHF均反映了副交感神经活性,其峰值的变化随着呼吸频率的变化而变化;(2)文献Zheng2018[30]存在较高异质性,通过全文阅读发现,该文献数据严重偏离正常值范围,且方法设计不够严谨,剔除后总体异质性显著降低;(3)总体纳入文献数量偏少,无法进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可能存在发表偏倚。LF/HF的Meta分析结果也无显著性差异,事实上,过去有研究提出运动对LF/HF的影响效果尚无定论,然而,也有研究证实,像太极拳和瑜伽这样的身心运动对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的平衡有显著的作用。[44]因此,未来还需要纳入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期获得更为稳健的结果。此外,频域分析结果均存在较高异质性,通过亚组分析发现年龄、测量姿势、干预时长、健康状况和文献质量评分均有可能是异质性来源。这是因为心率变异性非常敏感,任何心理、生理和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其产生影响。然而当下大多数研究在实验设计中并未对上述变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导致后期分析结果异质性偏高。尽管HF与nHF在频域分析中无显著性差异,但RMSSD在时域分析中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提示太极拳干预能显著改善副交感神经活动,一些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44]且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无异质性,表明结果较为稳健。SDNN的分析结果也显示出较大的差异,表明练习太极拳能显著提高自主神经系统的总体活性,且异质性较低,结果较为稳健。太极拳的特点要求练习者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以达到神经肌肉调节对肢体的有效控制,因此长期练习太极拳会促使血量和心室扩大,造成心脏感压接受的活化,这种变化是由生化上、结构上、代谢上、荷尔蒙及神经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共同促进自主神经系统地良性运转。[45]而pNN50分析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且结果具有高度异质性,由于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无法进行异质性的来源分析。通过阅读全文,推测可能与缺乏对无关变量的控制以及测量方法的不一致有关,这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了确保未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亟待开展。

3.2 太极拳干预组与运动干预组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当比较太极拳与其它运动方式对心率变异性的干预效果时,Meta分析结果显示,太极拳干预在nLF、nHF、LF/HF指标中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太极拳在降低受试者安静状态下的交感神经活性、提高副交感神经活性,促进自主神经总体活性方面优于本研究中的其它运动干预方式,且异质性较低,表明结果较为稳健。众所周知,规律的运动能有效促进身心发展,而太极拳的影响则更为显著,因为太极拳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更为密切。太极拳练习时特有的“气沉丹田”要求练习者采用腹式呼吸,随着膈肌和腹肌地不断收缩和舒张,腹压地不断改变,能够有效提高心脏营养血管的功能、加强血管壁细胞的氧供应、改善血液脂质代谢、降低血液粘滞度、保持血管的弹性。[46]此外,“松而不泄,紧而不僵”的练习要求能够反射性地引起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有利于防治中老年人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7]研究还证实,练习太极拳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的心肺功能、肌力和柔韧性。[48]同时,本次Meta分析纳入的受试者包括30岁左右的健康人群,[32]表明太极拳干预对于健康年轻群体的心率变异性同样有着积极地影响。因此,这提示我们,与其它运动干预相比,太极拳可能更适合作为改善心率变异性的运动干预方式。LF、HF、TP和VLF的分析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因为总体文献较少,更可靠的结果有待进一步分析。由于纳入文献中缺乏时域指标,因此无法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建议今后的随机对照试验不仅要包括太极拳干预组与非运动组的比较,还要增加太极拳干预组与其它运动干预组的比较,以及对时域指标进行测量,以全面分析太极拳对心率变异性的干预效果。

3.3 太极拳干预中强调呼吸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当太极拳干预中强调呼吸时,nLF、nHF和SDNN的干预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呼吸主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心率变异性,因为呼吸是影响迷走神经的直接因素,而迷走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呼吸可以通过影响迷走神经而影响心率变异性。[49]

吸气时,迷走神经受到抑制,心率加快;呼气时,迷走神经抑制被释放,心率变慢。呼吸和心脏迷走神经的中枢耦合是心率变异性的调节机制之一,[50]呼吸频率和深度与心率变异性密切相关。[50,51]太极拳是一种需要肢体、呼吸和意识协调配合的运动,[22]一些研究表明,长期练习太极拳的人,其呼吸频率明显低于安静状态下的初学者,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性显著提高。[52]并且人体的健康程度与迷走神经的调节能力高度正相关,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53]然而,许多与心率变异性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并未意识到呼吸的重要性,11篇文献中只有3篇强调呼吸。[29,33,34]这提示我们,为了确保太极拳对心率变异性的干预效果,未来的随机对照试验中需要强调呼吸的配合。

3.4 研究的局限

本研究尚存在局限与不足:(1)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设计有待提高。一些文献缺少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BMI等;并且影响心率变异性的因素极其复杂,包括测量环境(是否有噪音)、温度、测试时间、测量方式等,多数文献均缺少对上述变量的有效控制或明确描述,导致分析结果出现高度异质性;只有4/11的研究采用了分配隐藏,5/11的研究符合评估者盲法,4/11的研究受试者保留率≥85%,5/11的研究采用了意向治疗分析,整体方法学质量不高。(2)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数量偏少。相关研究总体数量偏少,且缺少太极拳干预与其它运动干预的对比以及对时域指标的测量,而太极拳干预中呼吸配合的重要性也未得以重视,导致分析结果的全面性、有效性不足,无法进行发表偏倚检测,且异质性较高。(3)一些文献中未见受试者流失的原因说明。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明确报道受试者的基本信息、测量时的身心及环境状态,明确解释干预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为了进一步探索太极拳干预的持续效果,应增加太极拳干预后的随访调查或心率变异性测量。

4 结论

Meta分析结果显示太极拳干预对心率变异性有积极影响。其中对LF、nLF、VLF、TP、RMSSD和SDNN的干预效果显著,表明练习太极拳能有效地提高自主神经的总体活性;与运动干预组相比,太极拳对心率变异性的干预效果更好,提示太极拳可能比其它运动项目更适合作为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锻炼方式;太极拳干预中强调呼吸对心率变异性的干预效果有重要影响,表明今后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中应强调呼吸的协调配合。当然,由于纳入的研究数量偏少,且个别文献质量较低、无关变量控制不当,导致研究结果的异质性大。但总的来说,太极拳干预对于改善心率变异性有积极作用,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更为严谨的方法学设计,以进一步检验太极拳对心率变异性的干预效果。

猜你喜欢

频域变异性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大型起重船在规则波中的频域响应分析
频域稀疏毫米波人体安检成像处理和快速成像稀疏阵列设计
基于改进Radon-Wigner变换的目标和拖曳式诱饵频域分离
基于频域伸缩的改进DFT算法
42式太极拳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治疗近况
清肺止咳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0例
冬病夏治止咳贴贴敷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