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叶在流通领域中存在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研究

2022-11-17蒲美琴王海利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流通茶叶运输

蒲美琴,王海利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

茶叶作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产品,一直以来备受国人喜爱。但由于茶叶以水泡饮,所以其安全性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量不断增加,销售额屡创新高,各地创新性的茶叶产品也不断问世,使得茶叶市场一片繁荣。但与此同时,茶叶本身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其中任何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而影响茶叶本身的品质,进而使其具有危害性。对此,加强茶叶生产流通与销售各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成为相关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目前,茶叶在运输流通过程中的渠道日渐多元,为其质量监管带来较大难度,所以需要深入分析茶叶在流通领域的质量安全风险,并找到有效措施进行监管和防范。

1 茶叶的基本特性

1.1 茶叶的生物特性

通常意义上的茶叶是指茶树的叶子和芽苗,最早的茶叶是作为祭品使用,也被人们作为菜食,现普遍作为饮品。因为茶叶中含有独特的生物成分,可以增加人体免疫力,保障人体健康[1]。由于茶叶的生物特性,不同茶叶的保质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加工、运输、流通环节对茶叶的保鲜技巧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1.2 茶叶的流通特性

我国产茶、饮茶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作为文化输出和农产品特色,茶叶市场也一直处于增长状态。特别是随着人们健康消费观念的普及,茶叶产品已经被越来越多人喜欢,甚至很多爱好者将其作为礼品进行收藏。中国的茶文化也代表中国国粹走向了世界,茶产业也成为更多地方投资发展的主打产业。近年,茶叶流通协会曾进行了一次调查,每年的春季茶叶上市时,茶叶的流通和外销是全年最旺盛的时节,且茶叶交易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增强,茶叶出口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农产品特色代表,有着广泛的国内国际市场[2]。

1.3 茶叶的消费特性

茶叶作为大众日常消费品,在我国有着广泛的消费市场,因茶叶产品自身的特殊性,茶叶的消费受茶叶档次、季节、茶叶品种和茶叶产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茶叶消费的特殊性,其在加工生产、运输流通、储存鉴定等环节也都伴随用户特殊的习惯,这种习惯也影响着茶叶食品安全的风险控制因素。

2 茶叶在流通领域中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

2.1 食品安全风险存在的特点

茶叶作为特殊的农产品,在源头供应、生产加工、物流储运和消费使用等环节都存在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而且这种风险具有隐蔽性、外部性、易发性和危害结果的不可逆性等特点[3]。茶叶等农产品系列食品安全风险主要包括5个方面。①不确定性。在茶叶生产流通的众多环节中,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随时都可能发生。②不可控性。茶叶在流通时会面临很多技术性风险,以及消费领域的社会性风险,这些风险在主观上是不可控的,也是缺乏科学可控依据的,所以在茶叶安全风险因素防控方面,绝对不是追求质量安全的零风险,而是要保证风险的控制范围越低越好,保证成本和收益在一个均衡范围之内。③层次性。茶叶在生产、流通、运输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上都面临着若干的风险因素,从风险程度来看,具有高中低不同的风险水平。从风险的认知和时间顺序上来看,茶叶的生产流通又有传统性的污染风险、添加剂超标的现代风险以及对未知技术的风险[4]。④外部性风险。茶叶流通环节的外部风险尤为突出,从上游累积下来的安全风险因素,在下游消费环节更加突出外部特征,更易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⑤隐蔽性风险。茶叶在现代工艺加工过程中融入了很多尚未发现的安全风险因素,一些添加物的合成、重金属物对人体的损害都会带有强烈的延时性和隐蔽性。

2.2 食品安全风险传递因素

(1)包装方面。现有的茶叶包装主要是以木质和纸质材料居多,特别是为了迎合市场需要,普遍使用高档的复合材料。这种广泛使用带有胶黏剂的包装材料,有可能产生甲醛超标的风险。通常使用的纸质和木质包装材料中,也广泛地使用了漂白剂、稳定剂、防腐剂和染色剂等化工材料,精美包装的背后有可能会产生铅、砷、镉等微量元素超标,有些瓷器和木器包装上的涂料也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造成元素超标[5]。

(2)流通运输方面。我国的物流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对商品物流及流通领域的管理还有不完善之处。茶叶作为特殊农产品,在流通运输环节的安全风险,伴随着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依然存在很多漏洞和隐患。①因为茶叶具有保质期的要求,对运输环境如温度、湿度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运输过程中,对运输设备的使用和控制要求是比较高的。②茶叶的外置包装中含有一定的化学物质,在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茶叶的品质。同时,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是散装无包装的茶叶,则有可能接触到一些微生物的污染,运输人员的卫生状况、运输设备的卫生保洁情况,都可以对茶叶流通产生安全风险[6]。

(3)销售方面。茶叶的销售环节是将茶叶作为消费品销售给消费者的过程,也是茶叶流通环节的终端环节。在销售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①由于销售场所的环境在温度、湿度等不易控制的因素上出现物理反应,造成茶叶本身发生生物反应,出现茶叶霉变或质变、水分增加、微生物污染等情况。②由于茶叶的包装中一般都含有化学防腐物质,在销售环节可能对这种类似添加剂的物质产生物理破坏,污染茶叶或失去对茶叶的防腐功能。同时,销售环节的卫生条件问题、人员的健康因素也是食品安全的风险点。

在茶叶的生产、运输、销售整个流通环节中,不同环节对食品安全风险的影响是可以向下传递的。例如,在种植环节由于环境土壤等物理和化学物的影响,使茶叶的品质呈现差异,尤其是一些农药残留,会严重影响茶叶的质量安全。需要严格把控生产种植环节的质量安全风险,即从生产源头做好质量控制,避免生产环节的安全问题进一步传递至运输与销售环节,进而带来更大隐患。同样,在物流运输环节过程中,如果未能对茶叶运输的质量安全进行有效检测,则可能对销售环节产生直接影响。在销售环节,消费面对的茶叶安全风险因素将是上游环节风险的叠加过程。

3 加强茶叶流通领域中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策略

3.1 加强监管部门的质量安全监控

加强茶叶在流通领域中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直接面对的是相关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安全意愿问题。所以,相关部门要进行有作为的改革,改变以惩代罚的短期行为,做到从根本上提高茶叶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过程中相关企业的食品守法意愿。

(1)工作理念上要改变过去以处罚求控制的模式。对存在违反茶叶生产、运输、销售食品安全监督法律法规的企业,既要在短期进行震慑,防范违规、违法数量增加,更要加强长期的监督管理。部分企业在长期经营中难免存在侥幸心理,所以为降低企业主观层面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必须进行常态化监管,从而彻底打消企业的侥幸心理,使其始终坚守好底线。

(2)工作手段上要实行“自我革命”,加强监督权力下放。政府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力量支持,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出现技术落后、成本较高等情况,导致工作效率不高,相关部门要在工作手段上进一步优化。

3.2 企业要树立社会责任感

质量安全监控环节是企业的生命线,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要自主建立一支质量安全监控技术队伍,加强技术能力的培训,使企业质量安全监控技术队伍能够把握各个流通领域的工作要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激励员工积极面对企业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

3.3 消费者要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消费品是食品安全监控工作的直接受益者,既要时刻拥有安全意识,有能力去识别企业相关茶叶产品的安全风险因素,积极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又要正确理解企业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做的工作,为推动企业良性发展贡献力量。

4 结语

茶叶流通领域中的质量安全隐患众多,任何一环出现疏漏,都可能影响茶叶的品质,甚至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对此,茶叶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防控需要协同发力,尽可能减少管理疏漏。对监管部门而言,需要改变工作手段,落实长期、常态化监管,同时做好监管权力下放,确保监管的全面覆盖;对企业而言,则需要建立自己的监管技术团队,加强技术能力的培训;对消费者而言,应提高自身维权意识,强化自身风险识别能力。

猜你喜欢

流通茶叶运输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香喷喷的茶叶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
商贸流通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