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的“炼金术”
——BIG建筑事务所设计策略再解读

2022-11-16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世界建筑导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炼金术住宅空间

张 玲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助理教授

邵轲彬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陶伊奇(通讯作者)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助理教授

BIG建筑事务所(Bjarke Ingels Group)由丹麦建筑师比亚克·英格尔斯(Bjarke Ingels)于2006年在根本哈根成立,致力于对建筑与城市的研究和实践。短短数年间,BIG凭借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建筑事务所之一。截至2021年,BIG由24位合伙人和600余名员工共同运作,在纽约、巴塞罗那、伦敦和深圳均设有办公室。BIG的项目在国际范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在于其对不同文化背景所采取的带有针对性设计策略。在其称为“炼金术”式的建筑设计策略下,BIG的作品呈现出“实用主义人格”与“创新性人格”并存的“双重人格”。本文试图从BIG“炼金术”式的设计策略入手,通过形式与功能共生、建筑与城市融合的双视角入手,分析其建筑设计理念对当下多元社会建筑设计实践的意义与影响。

1 “炼金术”式的建筑设计策略

比亚克·英格尔斯(Bjarke Ingels)曾在其畅销之作 《是即是多-漫画建筑进化论》(Yes Is More: An Archicomic on Architectural Evolution)【1】中谈及BIG的建筑理想,“一个你可以对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表示肯定的建筑,无论这些方面可能会多么互相矛盾!你无需选择一个而否定另一个,而可以两者兼有之。”BIG在建筑创作中始终保持着建筑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这是一种兼具使用功能与理想化建筑的“实用主义乌托邦”思想,这也正是BIG的核心理念。然而在当下的建筑实践中“建筑设计很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是使用价值低且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要么是完全遵循‘实用价值’的“火柴盒”式建筑。” 建筑实用性与创造性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难以得到平衡。面对这样的创作窘境,BIG既想务实又不愿放弃空想;既追求建筑的社会功用又渴望前所未有的新形式出现;既不想陷入保守派的“桎梏”使建筑失去先进性,又不希望走上“独裁主义”的道路打造出又一个普鲁特艾格公寓(Pruitt—Igoe)【2】。在这样对立矛盾的思想下BIG分裂出“实用主义”和“创新性”的双重“人格”。

(1)实用主义人格-对建筑功用的追求

对建筑功用追求的实用主义“人格”使BIG信奉建筑由社会各方要素共同造就,同时也服务于社会各方的理念。并认定多种环境条件会对建筑创作提供“养分”。解读BIG的实用主义建筑哲学,首先要知道它并不等同于十九世纪末甚嚣尘上的建筑功能主义,后者旨在强调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其本身是基于传统建筑理论框架去反对建筑形式诉诸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形式主义建筑。而实用主义最早源于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3】的《建筑十书》,主张从坚固性、实用性和美观性多角度建立对建筑的评价标准。因此时代下的工程技术,几何数理以及社会中的人文艺术等都是建筑师在设计中需要把握权衡的要素。到了现代,当我们谈到建筑实用主义,不可避免地会提及到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及他的“拥塞主义”都市建筑理论。随着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变迁,库哈斯认为满足当代迫切需求的建筑才是被需要的建筑,不同于维特鲁威的“坚固、实用、美观”,他的建筑实用主义十分强调资本财富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如《小、中、大、特大》(S、M、L、XL)【4】中所言,“今天城市变化的真正力量在于资本流动,设计只能以此现实为前提思考并成型”。因此OMA是基于能否服务于资本的流动和快速的都市化进程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建筑评价体系。BIG综合了OMA的建筑价值观,并经过自身的不断演绎使其更具包容性和生活化。当跳脱出既定的“形式”与“功能”的二元框架后,比亚克·英格尔斯十分擅长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建筑。同库哈斯一样,他将建筑视作一种城市里发生,联系,并维持活动的“容器”。人的行为活动、城市的环境与文脉以及当下资本社会运转方式等要素都会发生其中。在BIG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引导下,协调诸多的矛盾要素并使它们达成某种“共识”是十分重要的建筑评价依据。在这种评价体系下,社会各方矛盾都不应该被忽略,并且可以被充分的利用而成为建筑的有利生成条件。

(2)创新性人格-对建筑创新的执着

对建筑“创新”的执着构成了BIG的第二重“人格”。BIG相信建筑的合理创新能够改变现状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将建筑从“火柴盒式”的方盒子中解放出来同样是BIG的核心建筑理想。BIG的这种先锋主义建筑色彩离不开丹麦这片温和的现代主义“沃土”。从上世纪开始,丹麦本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和成功的建筑创新实践,从早期的安恩·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到后来的约翰·伍重(Jørn Utzon),从格鲁特威教堂(图1)到哥本哈根“指状”规划(图2)【5】等。相对于传统建筑理论框架下的建筑认知、建筑美学、建筑构成,丹麦的这股“风潮”均带有一定的颠覆与重构性。也为比亚克·英格尔斯带来了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极具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并赋予BIG超越建筑物质性的潜力。BIG坚信,不论是功能抑或是形式,建筑都需要不断创新才具有更加顽强的“生命力”。

图1 格鲁特威教堂 图片来源:https://www.leklint.dk/

图2 哥本哈根“指状”规划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3)建筑的炼金术——实用主义乌托邦

为了将两种对立“人格”整合在一起,BIG在建筑实践中特别强调带有计划、系统地收集、分析与诠释来自各方面的需求要素。运用科学、理性的方式探究,并喜欢用“炼金术【6】”一词来概括他们的设计策略。BIG认为,设计流程中的“提炼、整合、演变”与西方炼金术的“理解、分解、再构筑”思想原则是一致的。就好比炼金术士们相信经过精馏和提纯后,贱金属能够发展成为十全十美的贵重黄金一样,建筑“炼金术”式的设计策略的核心假设旨在通过混合各方信息要素(功能、环境、城市、文脉和可持续发展等)来作为建筑创作的“养分”,并以此去平衡实用性与创新性。BIG将建筑可能会引起的条件、矛盾和冲突本身作为创作依据,在设计过程中“新形式”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而是建筑演化过程中最合乎逻辑的一个推导结果。基于这种建筑设计策略,BIG超越了传统建筑理论中对于“美与丑”的分界,从而发掘出针对建筑本体的更多意义和价值。在“炼金术”的建筑设计策略引领下,关于“形式与功能共生”、“建筑与城市环境融合”的这些特征更是被BIG表现的淋漓尽致。

2 形式与功能共生

不同于诸多建筑流派对“形式和功能”的关注,在“炼金术”式的设计策略影响下,BIG更聚焦建筑内部所发生的活动,并通过“人的活动特征”将建筑进行“原型化”重组定义,使建筑原型内部功能与外部形式互为参照,呈现出一种有机的“共生”状态。

(1)聚焦人的活动

人的行为活动是建筑中的“行为事件”,这些事件的不断叠加便可以形成“(行为)剧本”。在“炼金术”式的建筑设计策略中,BIG对使用者的多方行为需求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尝试对“剧本”进行重新诠释和解读。在解读过程中,行为可以被转化成直白的“图解式”建造方式,即不断进行内部功能组织的重构和外部形体表达的再塑,而行为与形式之间也始终维持着一种紧密的有机联系。

例如早期的海上青年之家(Maritime Youth House)(图3),BIG塑造出与场地连为一体并上下起伏的大木夹板形式。这个形体不仅解决了场地土壤中金属污染物的问题,同时还承载着来自“帆船俱乐部”和“青年之家”参与者的行为活动与诉求。人们需要在这里进行交流、船坞作业、休憩娱乐等滨海活动。比亚克·英格尔斯将这些行为情景整合在一起,以行为需求为导向生成一种复合的空间形式。基于前期对场地土壤样品和功能诉求的研究,他大胆的用一整块木夹板覆盖在场地上。夹板形态的落差起伏形成了不同性质和大小的空间。例如夹板翘起处带有一定的私密性,这样的空间作为封闭的船房。夹板上的开放空间则作为青年之家的公共活动场所。在这个项目中,复合空间的调和过程与形体的演化过程共同基于人的行为特点展开。“剧本”中描绘的两种情景模式既相互交叠又各自独立,它们共同诱导波浪形态的夹板生成,而形态也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与功能冲突的矛盾,建筑的功能与形态呈现出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图3 海上青年之家 图片来源:https://big.dk/

“海上青年之家”是BIG 采取“聚焦人的行为活动”的建筑实践的起点。在随后进行的一系列建筑设计中,虽然BIG对空间和形体的操作手法越来越多样化,但依然可以发现他总是服务于不同状态下人的行为活动。建筑的形式与功能也自然而然的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互为助长。在哥本哈根的山形住宅(Mountain Dwellings)项目中(图4、5),整个建筑就像一个山坡一样从至高点一层层下降到道路边缘,坡面被划分成10M×10M的网格,每一个网格代表一个住户单元,共80个住宅单元。住宅整齐并且错落有致的排列在每一层梯田上。“山坡”的支撑基础是住宅下面巨大的立体停车库,住宅和立体停车库的新型空间组合模式构成了这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形态。同时,梯田形态也满足了建筑多层次复合功能的需求。不仅为泊车提供了良好的自然通风和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衔接方式,也为居住生活提供美景、阳光、新鲜的空气以及每户家庭的独立院子。

图4 山形住宅 图片来源:https://big.dk/

图5 山形住宅 图片来源:https://big.dk/

(2)建筑的“原型化”特征

在以人的行为活动为出发点的设计过程中,复合建筑的内部功能与外部形式在其强化关联状态下会逐渐演化出建筑的“原型化”特征。由于人的活动往往展现出“多要素”的行为需求,这些要素既包括基本的都市生活(如居住、休闲、工作、停车和购物等),也包括非物质性条件(文化、经济、生态等),所以即使在不同类型的项目中,人的行为诉求也可能呈现出某种相似性。这些相近的诉求经过层层逻辑演变后,便是建筑在内部空间构成与外部的形体表达两个层面上所展示的一致性。BIG会将这种“空间构成”与“形体表达”的对应关系作为一种原型,并贴上相应的标签后收纳入“库”。BIG的建筑如同一台存放功能与形式的“机器”,当面临相近的“剧本”诉求时,就会在相应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某种程度的演化发展。这种特征倾向在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图6)和哈萨克斯坦新国家图书馆(图7)的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图6 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 图片来源:https://big.dk/

图7 哈萨克斯坦新国家图书馆 图片来源:https://big.dk/

2010年BIG基于上海世博会的“可持续发展”主题,进而提出一个“享乐可持续”的建筑概念。比亚克·英格尔斯将丹麦国家馆的诉求定义为:人们需要在建筑中发现可持续发展生活模式下的愉悦感。于是BIG将整个展馆设计成自行车坡道贯穿上下的莫比乌斯环,在这种形式下人们可以骑车穿过“小美人鱼”守护的海港浴场,并一路经过展厅来到楼顶,从而在室内外的连续交替中充分感受自然和人文的美好。“莫比乌斯环形”的建筑形态与带有叙事性行进体验的建筑空间共同定义了丹麦国家馆,这种原型被BIG收纳入“库”,并在后面哈萨克斯坦新国家图书馆的设计中重新运用。在形式上新国家图书馆延续了首尾相连的莫比乌斯环建筑形式,内部空间也同样强调了现代图书馆中媒体化、数字化倾向下各功能组织的动态连续性。虽然这两个项目的体量和功能类型大相径庭,但它们均是通过“协调和整合”策略生成的莫比乌斯环形态与连续性空间的“共生原型”,目的是去应对解决相近的矛盾诉求。

同样的通过“共生原型”而展开的设计还有上文提到的哥本哈根山形住宅和斯德哥尔摩79&PARK综合住宅(图8、9)所运用到的“山”与复合型空间;哥本哈根熊猫馆与瑞士钟表博物馆(图10、11)中所运用的圆环与线型流动空间;爱沙尼亚塔林新市政厅和费城海军船厂办公楼大堂(图12、13)中所采用的“潜望镜”与半关联性空间等。

图8 哥本哈根山形住宅 图片来源:https://big.dk/

图9 斯德哥尔摩79&PARK综合住宅 图片来源:https://big.dk/

图10 哥本哈根熊猫馆 图片来源:https://big.dk/

图11 瑞士钟表博物馆 图片来源:https://big.dk/

图12 爱沙尼亚塔林新市政厅 图片来源:https://big.dk/

3 建筑与城市融合

除了形式与功能的共生,建筑与城市文化要素相融合是炼金术策略中整合建筑与城市的另一维度内容。从城市视角出发,BIG的建筑是以服务城市空间和文化为目的,因此面对城市空间冲突与地域文脉割裂等问题,往往呈现出“调和媒介”的特征,并渴望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与城市发生关联。

(1)调和城市空间的冲突

建筑、景观、交通网络、公共空间节点共同组成了城市的物质环境,这些要素贯穿于BIG的单体建筑设计过程中,作为生成条件为其提供“养分”,并在建筑的形态与空间演化过程中被充分吸收。基于这样的操作逻辑,BIG的建筑形态即在生成过程中显得合情合理,同时也发挥着调和城市空间冲突的作用。

以上文提到的哥本哈根山形住宅项目(图8)为例,在设计伊始住宅也面临着来自外部城市空间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基地旁VM住宅【7】的特殊几何形所导致的不规则锯齿形态导致的沿街面形态矛盾;另一方面是由于城镇过度建设,大面积天然绿地公园逐渐消失而导致的周边城市风貌恶化。城市方面的影响因素与建筑内部的行为诉求共同作用于建筑本体的形成,BIG将调和这些矛盾冲突当作了设计命题之一。对于街道空间形态矛盾,BIG取VM住宅中“M”体量的数条平行线将山形住宅沿街面进行斜向切割,生成三角空间既充当了停车场与城市街道的缓冲部分,又使得城市沿街面保证了一定的连续性。对于城市景观风貌恶化的问题,BIG在递进式的联排住宅屋顶平台上覆盖了与周边一样的草坪,并一直延伸到地面与城市公园相接。俯看去,山形住宅似乎是从平整地面上凸起来的绿色“山包”,住宅与周边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在城市环境的作用下,BIG通过层层理性的推进与建筑“演化”,最终使山形住宅与周边街道空间和城市景观发生了对话。

图13 费城海军船厂办公楼图片来源:https://big.dk/

同样将建筑用于调和城市空间冲突的项目还有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劳德代尔堡滨海住宅综合体设计(图14)。劳德代尔堡市区公园附近是一处自然优美的滨水景观带,公园里氛围轻松而又舒适,每天都有大量的市民被吸引过来。但是巨大的建筑体量势必会与公园景观发生冲突,并会阻挡城市公园通往滨海广场的道路和视线。创造一个既不牺牲滨水活动空间,又能充满活力的劳德代尔堡沿河住宅综合体成为BIG解决矛盾冲突的新命题,面对这一挑战,BIG的调和策略是将建筑“撕开”。通过“撕开”可以形成一条满足正常通行的“裂缝”。“裂缝”随着住宅单元的错落而展现出参差不齐的形态,并从建筑底部一直延续到屋顶。像一条“峡谷”连接了建筑两旁的城市公园和滨海广场,同时,城市公园的景观元素也顺着通道伸向海面并蔓延到建筑缝隙之中。这个大胆而富有创意的设计填补了水滨和市区连接的间隙,通过建立便捷的通道将城市现有的休闲空间整合起来,新的滨河广场也为城市带来了活力。

图14 劳德代尔堡滨海住宅 图片来源:https://big.dk/

除了住宅项目,大型公共建筑由于其本身的尺度容量与公共性特质,很容易会关联到城市环境、交通网络及公共空间等诸多因素,这也更增加了通过建筑去调和城市冲突实现空间公平的设计难度。BIG为法国波尔多打造的城市客厅——MÉCA(图15)中所展现的策略正是很好的一种回应。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同样面临着阻挡城市滨水景观带和占用公共活动空间资源的问题。联系到建筑本身的公共文化属性及其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BIG索性将建筑的中心打通,使广场一侧的人们可以透过斜向的方洞,掠过建筑镂空板后半隐半现的OARA舞台极目远眺城市边缘的水景。BIG又在建筑底部伸出一系列台阶和坡道,将公众引至MÉCA中央的户外空间,使来访者能够在Quai de Paludate大街与河滨步道之间自由的漫步。这个户外空间不仅可以作为舞台举办音乐会和戏剧表演,还可以作为画廊的外延部分来展示雕塑或艺术装置。借助这种方式,MÉCA以一种积极的状态介入户外公共空间并与城市有机的融合。

图15 MÉCA 图片来源:https://big.dk/

(2)地域文脉的载体

地域文脉同样也是BIG在实践中作为建筑单体生成的设计策略。在建筑与城市研究领域,文脉被用来指代传统建筑与未来建筑,个体建筑与整体建筑群之间在时空上的动态联系,并延伸为建筑文化的延续,文化发展的轨迹和脉络。BIG的建筑也常常体现着对当下地域性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例如,以BIG在丹麦著名的“自由城”—克里斯钦尼亚(Christiania)与Noma合作设计的一个餐厅建筑(图16、17)为例。这是一个极具北欧传统风格的建筑,在这个项目中,有机建筑文化与富有地域特色的建造技术主导了建筑策略的开展。正如《克里斯钦建筑:未来建设构想》(Christiania Arkitektur: ideer til fremtidigt byggeri)【8】所记载的“自由城”克里斯钦尼亚应该是属于嬉皮士等先锋主义和实验建筑的天堂。相较之下Noma餐厅显得十分的保守和平淡了。它位于自由城的两个湖泊之间,与城内其他建筑不同,餐厅在一片绿意盎然中更像一座花园式的迷你村庄。据BIG团队描述,项目的灵感来源于北欧传统村落中的农场小屋,设计的核心理念在于联动餐厅的每个空间,构建出一个看似整体却相互独立的聚落。厨房被设置在餐厅的中央,周围环绕着其它功能空间,厨师可以通过开放的空间观察到餐厅的每个角落。建筑的材料与风格充分结合场地采用原木构建的方式,并以玻璃廊道串联,给予使用者贯穿自然中的空间体验。室外花园通过大面积的玻璃窗映入眼帘,漫步这些建筑之间,可以感受到具有北欧特色的材料和建造技术。Noma餐厅不仅展现出传统北欧人民的居住生活秩序,更是丹麦建筑文化传承的载体。

图16 Noma餐厅 图片来源:https://big.dk/

图17 Noma餐厅 图片来源:https://big.dk//

类似的成为地域文脉载体的研究与实践还有通过对北欧住宅类型学的探讨而设计出的“纽约57 West高层住宅”,研究“阴阳”学说而建成的“熊猫之家”,以及延续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而设计而成的哥本哈根希尔能源厂(图18)。BIG通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建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众消费与文化产品的高度匹配,进而与城市地域相融合。

图18 哥本哈根希尔能源厂 图片来源:https://big.dk/

4 结论

通过对“炼金术”式的建筑设计理论与建筑实例的分析,BIG所展现出的独特设计策略源于自身对建筑实用性与创新性的不懈追求。通过逻辑系统的收集、分析与诠释人的行为、城市空间和地域文脉的信息,与各方矛盾斡旋中,实现建筑自身的功能与形式的共生,达到建筑与城市的融合。也正是对不同文化背景所采取的带有针对性设计策略,使BIG面对各式各样的难题也总是显得游刃有余。面对当下复杂矛盾的局面,面对人工智能、5G通信、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后疫情时代等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与多变的时代,BIG所采用的建筑“炼金术”式的策略无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方向,对于矛盾的个体,也许我们无需选择一个而否定另一个,可以尝试积极的将问题与矛盾转化,也许这正是迈向创新的新途径。

(本论文由深圳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21020,深圳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项目QNJS0196资助)

注释:

【1】《是即是多——漫画建筑进化论》(Yes Is More: An Archicomic on Architectural Evolution)是建筑事务所Bjarke Ingels Group(B.I.G)针对其自身开拓性建筑设计实践的第一部专著,内容主要是通过漫画的形式对BIG独特的设计方法、过程、工作方式、理念的一份真实记录。

【2】圣路易斯市的普鲁特艾格公寓(Pruitt—Igoe)是一个位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的一个公营住宅。是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主导的住房计划的重要成果,也是美国都市更新计划失败的一个缩影。其于1956年建成,但短短数年内就迅速衰落,贫困,犯罪和种族冲突盛行,最后被迫与1970年代全部爆破拆除。

【3】维特鲁威乌斯(Marcus Vitruvius Pollio),古罗马作家、建筑师和工程师,活跃于公元前一世纪。主要贡献著作《建筑十书》,并提出“坚固、实用、美观”三要素,对后世建筑理论发展影响深远。

【4】《小,中,大,特大》(S,M,L,XL)一书由雷姆·库哈斯和布鲁斯·茂合作撰写,内容涵盖OMA 前20 年项目的纲要,它们分别按照S、M、L、XL的大小顺序排列,于1995年出版。

【5】安恩·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与约翰·伍重(Jørn Utzon)是不同时期下的丹麦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们将北欧的传统古典建筑精神与一定程度的现代主义技术和语言相融合,为哥本哈根及其周边的城镇设计了数量可观的公共建筑,对丹麦建筑风格影响深远。格鲁特威教堂由詹森·克林特(P.V.Jensen Klint)于1921年于哥本哈根郊外设计,它象征体现了对现代主义思潮的渗透。哥本哈根“指状”规划由斯坦·埃勒·拉斯姆森(Steen Eiler Rasmussen)等人提出,旨在促进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相互衔接、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等一系列措施解决城市道路拥挤、资源短缺、用地规模受限等矛盾,为以后全球的TOD城市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6】炼金术(Alchemy)是中世纪的一种化学哲学的思想和始祖,是当代化学的雏形。其主要目标是将贱金属转变为贵金属,尤其是黄金。“理解--分解--再构筑”是炼金术核心思想理念,通过这个三步骤,可以将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代表了炼金术理想中世界的循环运行的规律。

【7】VM Houses由 PLOT事务所(由Julien De Smedt和Bjarke Ingels于2001年成立)设计,为了兼顾各住户的采光和私密性需求,VM住宅的形体被分别处理成了特殊的“V”形“M”形,项目于2005年建成。

【8】《克里斯钦建筑:未来建设构想》(Christiania Arkitektur: ideer til fremtidigt byggeri),作者署名为“克里斯钦建筑师”(Christiania Tegnestue),出版于2004年,书中主要描画了对自由城的未来规划的构想,其中有中国园林假山般的景观设计,有福建客家围屋般的圆形社区市集,有如陕西窑洞的仓库,有如印度尼西亚水上民居的码头住宅,有像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新和谐村”(New Harmony)一样的围合式聚落……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被糅合在一起,具有有典型的嬉皮士建筑情结。

猜你喜欢

炼金术住宅空间
乐昌柰李“炼金术” 套袋果身价十倍
Jaffa住宅
炼金术并不神秘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外冷内热的荒诞与苦痛:地域空间的炼金术——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解读
杭港地铁:公用事业“炼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