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平畴沃野优势践行梁平区乡村振兴“五步走”战略

2022-11-15

重庆行政 2022年4期
关键词:梁平农村

熊 亮

重庆市梁平区位于渝东平原,区位优势独特,地理条件优越,拥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优质田地,是巴渝第一大平坝,是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梁平“三农”资源丰富,富有特色,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近年来,梁平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度挖掘乡村振兴这个最大潜力,把城乡融合作为发展的最高境界,积极担当作为、改革创新,高位推动乡村振兴成为全市样板、获评全国先进。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梁平农业基础条件好,有“万石耕春”的美誉,是全市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坚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描绘新时代乡村振兴美好图景。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始终坚持把乡村振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不折不扣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调整充实由区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第一副组长的区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加强工作力量,成立区乡村振兴局,组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工作专班,充实工作人员。

二是理清工作思路。坚持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找源头活水。2022年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区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区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会议20余次,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深入33个乡镇(街道)调研并研究乡村振兴,全覆盖开展乡村振兴大学习、大培训,守好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条底线”,突破产业化程度不高、商品化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不高、集体经济效益不高“四大难关”,做优农业科技创新、乡村建设、农村改革“三大亮点”,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市管领导干部联系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全覆盖定点包干指导和帮助33个乡镇(街道)推进乡村振兴。健全分层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机制,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统筹市级帮扶集团帮扶、璧山·梁平区对口协作、驻乡驻村工作队等力量,结对帮扶乡村振兴。建立乡村振兴专项考核机制,切实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在市经济信息委帮扶集团指导下,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路子。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6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4,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居全市前列。

二、压紧压实党政责任,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梁平“一山两水七分田”,是全国粮食主产区,重庆有名的鱼米之乡,有“巴蜀粮仓”的美誉。全区有耕地101万亩,水田5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66万亩。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连续五年获得“优秀”等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

一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筑牢粮食安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突出稳定粮食生产、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加强粮食收储流通监管等重点,大力实施“千年良田”工程,集中连片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2021年粮食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粮食种植面积97.5万亩,总产量35.7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0.4%、1.6%。

二是落实保护耕地制度,筑牢耕地保护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33个乡镇(街道)全覆盖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扎实做好耕地恢复补充工作,确保耕地年度“进出平衡”,全区耕地总量只增不减。党的十九大以来,通过复垦、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2万余亩;推广稻油、稻菜轮作面积15万亩。恢复耕地8000余平方米,退出草皮田地近800亩,开发利用撂荒地3000余亩,全部用于粮食和蔬菜生产。

三是用足科技兴粮赋能,提升粮食产业质量。坚持围绕藏粮于技,大力推广农业科技,运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提升粮食流通仓储能力,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保障粮食生产绿色高效,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5%以上,每亩节本增收450元,居全市第一。累计建成绿色水稻基地20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推广示范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51万亩次,围绕国家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推广稻—渔(鸭)综合示范5000亩次。四川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梁平区建立水稻实验基地,重庆农科院梁平分院2022年正式挂牌,赋能粮食生产。

三、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接二连三

梁平“三农”资源特别丰富,盛产稻子、柚子、竹子、鸭子、豆子,有“五子登科”的说法,素有“梁山熟、川东足”的美誉。坚持做好产业融合发展文章,积极推动产业“接二连三”。202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5.6亿元,同比增长11%,农业总产值达55亿元,年均增长5.6%。

一是壮大特色产业。认真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做足明月山文章,做大做强粮猪菜保供产业、提质增效柚竹渔特色产业,持续推进四川开江·重庆梁平农业产业合作示范园、15万亩梁平柚产业提质工程、龙溪河万亩绿色蔬菜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与山西省运城市、辽宁省大连市、河南省安阳市供销合作社分别签订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同时广泛开展线上品牌宣传、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活动,做大做强天华电商物流、奇爽易购等电商平台,梁平柚及深加工产品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全区累计培育电子商务企业和电商微商3000余家,绿色食品网络零售额达4.3亿元。2021年蔬菜面积、产量和水果产量、生猪出栏量分别达32万亩、65万吨、20万吨、63万头,居全市前列。编制 “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计划投入资金101亿元,实施“十四五”期间重大项目71个。

二是推动绿色发展。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进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水稻制种面积占全市25%以上,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成养殖尾水治理示范片1个、示范点20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2%、高出全市6.2个百分点,2022年有效期内“二品一标”农产品82个,其中绿色食品73个,有机农产品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巴味渝珍”授权新增2个、累计达58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

三是完善产业链条。实施百亿级绿色食品加工示范区、百亿级粮油产业集群、百亿级生猪全产业链“三百工程”,实施市级现代粮油产业园、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东方希望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等重点项目,发展百年张鸭子、奇爽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6家,打造数谷农场、千年良田、梁平柚海、龙溪渔歌、农业奥特莱斯“五朵金花”,成功举办四届丰收节暨晒秋节、国际柚博会。2021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40.5亿元、乡村旅游经营收入2.4亿元。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积极拓展新型产销衔接方式和渠道,培育特色农副产品310余种,参加首届中国(成渝)美食工业博览会、中国东西部(重庆)消费协作中心消费帮扶周活动、长江三峡(梁平)国际柚博会、万石耕春农业奥特莱斯产销对接,销售额达1.1亿余元。

四是健全利益联结。坚持系统观念,牢牢把握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考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身发展情况,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为重要抓手,不断创新联农带农机制。2021年全区新培育农民合作社21家、家庭农场165家,社会化服务规模达到30万亩以上;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4000万元,村均10万元以上,每年分红约720万元,实现带动小农户有效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多元化。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辐射带动农户3.9万人、脱贫人口和防返贫监测对象7954人,带动农民和脱贫人口增收808万元。获评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示范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示范区。《菜单托管全链条服务,激发家庭经营新活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秉“三品一标”理念 促果园四季飘香》工作经验上榜全国典型案例。

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梁平有好山好水好田园,农村繁荣、富庶、平和,六水蜿蜒、湿地润城。始终坚守“绿水青山”,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田园风光塑造,着力建设“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乡村。一是在治污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农村户厕革命,累计改造户厕15994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断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建设,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920吨,城镇污水收集率达93%以上,污水处理率达95%,污水处理达标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基本建成,实行“户集中、村收运、镇转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共建有云龙、屏锦、明达、蟠龙、袁驿等5个片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不含城区垃圾中转站),共配置生活垃圾收运车41台,生活垃圾收运箱1210个,生活垃圾桶12.2万个,累计创建垃圾分类示范村191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达100%。

二是在美化上下功夫。积极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全员全域全覆盖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投资3000万元在6个镇(街)21个村开展连片提升。累计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村6个、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55个、美丽庭院4489个。推动乡村绿化美化,推进全域治水、湿地润城,投资30.7亿元的龙溪河PPP项目全面推进,龙溪河水质由劣Ⅴ类稳定在Ⅲ类,被评为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全区6条主要河流出境水质均达到或优于水环境功能要求。充分发挥乡村小微湿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作用,探索打造乡村小微湿地3000余个,猎神村乡村小微湿地获艾景奖。梁平被评为国家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国际湿地城市。

三是在管护上下功夫。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制定农村人居环境“三定三看三勤”标准,积极推行“院长制”,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建立健全农村户厕后期维护管理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区、镇(街)、村(社区)、农户联动的管护体系,确保改厕问题有人管,厕所坏了有人修,粪污满了有人掏,实现群众用得好。《人民日报》、《求是》杂志、《重庆日报》等中央、市级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梁平区经验做法。

五、坚持改革创新赋能,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深化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走深走实,9项改革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3项改革经验荣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扎实抓好11项全国改革试点任务落实,推动城乡要素有效流动,把更多资源和要素集聚到乡村振兴上来。

一是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坚持优先满足“钱、地、人”等要素供给,强化财政资金保障,全面发挥债券作用,精准精细匹配“五个振兴”,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快速推进。撬动社会资本助推振兴,改直接补贴为贴息、担保、保险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12亿元,创新“EPC+招商引资+运营”农业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4.45亿元。成立乡村振兴国有建设公司专门承接、实施乡村振兴中各项建设任务。

二是金融保险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500万元,坚持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农发重点建设基金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重点领域建设项目25个,金额10.34亿元。为返乡农民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25笔、4.48亿元。创新土地经营权证直接贷款、宅基地(农房)经营权证抵押贷款、财政补助项目直接贷款等机制,盘活农村经营性资产资源。特色产业保险覆盖生猪、能繁母猪、生猪收益、水稻、柑橘、渔业、梁平柚收益、水稻制种等险种,年保险额度2.2亿元。创新经营权抵押、项目贷等金融产品撬动金融机构投入6.4亿元,参加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0.85亿元。

三是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成21万户农户确权颁证,三权分置推进承包耕地流转率52%以上;稳慎推进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改革试验,创新宅基地资格权管理方式,累计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4万余平方米。从规划规模、年度计划、存量用地使用等方面,盘活11万余平方米土地,支持和保障农文旅融合发展、人居环境公益事业、农业设施用地需求。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铁门乡、竹山镇全域推开农村“三变”改革,全区村集体“三变”改革占比达到67%以上。

猜你喜欢

梁平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中华蜜蜂为梁平柚授粉的效果及梁平柚蜂蜜品质研究
所到之处,皆是故乡情
昆士兰大学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The Color Purple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诗人访谈
梁平竹帘画之艺术发展路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