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劳技元素 优化小学美术手工课堂教学

2022-11-14顾媛媛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手工课整合策略小学美术

摘 要:美术手工课具有实践性、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劳技是具有实践性与操作性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劳动技术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法宝”。由此可见,美术手工课与劳技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需依据手工课教学需要,整合劳技元素,促使学生获得有效发展。文章联系作者的现有经验,从课前、课上和课后三阶段入手,详细阐述整合勞技元素优化小学手工课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手工课;劳技元素;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32-0076-03

引  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艺术实践活动为载体,变革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参考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加强学生的自主体验、自信表现、主动创造,不断增强其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众所周知,手工课是美术课程的重要构成,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操作某种工艺材料,获得具有观赏性或实用性的手工作品的课程,具有实践性、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工具”。基于此,在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要发挥手工课作用,选择适宜元素,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应有发展,实现课程价值。劳技元素是美术手工课重要的教学资源。劳技元素是劳动元素与技术元素的统称,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法宝”[1]。教师应整合劳技元素,依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实践活动,获得有效发展。

一、课前:走进生活,收集材料

丰富的材料是有效实施手工课的保障[2]。《课程标准》指明了艺术课程的生活性。走进生活是艺术课程生活性的实践表现。尤其,现实生活中有丰富的手工材料。在生活中收集材料,是学生自我服务的具体表现。基于此,在实施手工课教学时,教师要把握课前时机,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收集材料,实现自我服务,同时为参与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以“我是汽车设计师”为例,塑料盒、纸箱、石头等生活物品可以作为设计汽车的重要材料。教师应打破教材限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设计各种各样的汽车。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布置任务:“下节课我们要设计制作小汽车。请大家利用课前时间,发挥想象力,确定可以用来制作小汽车的材料,并走进家庭生活中收集材料。”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进入家庭生活中,审视身边的各种物品,顺其自然地发散思维,探寻各种可以用来制作小汽车的材料。如有的学生收集牙膏盒和棋子;有的学生收集树枝和塑料瓶;有的学生收集各种豆子;有的学生收集各种树叶、树枝。在收集材料的同时,部分学生受劳动意识的驱使,或清洗材料,或整理材料,为课堂制作做好准备。同时,学生也会因此实现自我服务,增强劳动意识。

二、课上:进入课堂,动手操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有效参与手工课的保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明了情境之于学习者积极学习情感倾向的影响。所以,在手工课上,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实物展示是其中之一。尤其,手工作品是手工艺人创造、制作出的作品,是重要的劳技元素[3]。对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联系教学内容,收集手工作品,将其展现给学生,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以“彩墨脸谱”为例,京剧脸谱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在京剧传承之际,手工艺人灵活操作各种工具,制作出精美的京剧脸谱。在课前,教师可收集京剧脸谱实物和图片。在课堂上,教师可直接将收集的内容展现给学生,顺其自然地创设真实情境。此时,学生很容易为精美的京剧脸谱所吸引,初步感知其图案、色彩等,产生喜爱之情。教师要把握时机,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京剧脸谱是手工艺人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出来的。大家想跟他们一样制作京剧脸谱吗?”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提高了制作兴趣,自觉走进手工课堂。同时,不少学生因欣赏精美的京剧脸谱,为传统工艺所折服,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动手制作,传承传统工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探寻方法,动手操作

使用工具的方法是重要的劳技元素,也是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支撑。在手工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工具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借此融入劳技元素,使学生有效发展。

1.欣赏作品,探寻方法

手工作品是制作方法的表现。在手工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手工作品,并以工具的使用方法为重点,应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获取方法,为进行动手操作奠定基础。

以“废旧物的‘新生命”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手工艺人使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精美作品。在学生欣赏时,教师可提出问题:“手工艺人们是如何利用废物的?”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审视手工作品,并积极思考,自觉探寻相关方法。在学生探寻后,教师让其进行展示。比如,有的学生发现一张可爱的娃娃脸是由棉花、塑料纸、毛线等材料构成,运用包扎的方法制作出来的。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赞赏,引导学生发现材料之间的联系,同时介绍联想、添画这两种方法。然后,教师按照如此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作品,探寻其他制作方法。如此做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使用工具的方法,为进行手工制作做好了准备,还使学生感受到了手工艺人的智慧,受到良好熏陶,便于增强制作欲望,为进行手工制作打好基础。

2.应用方法,动手制作

动手操作正是劳技元素的实践表现。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迁移已有认知,操作各种工具,尤其自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各种极具个性的作品[4]。通过动手制作,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理解,还可以自然而然地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和制作能力。因此,在手工课上,教师应尊重学生学习所得,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制作活动。

仍以“废旧物的‘新生命”为例,通过体验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获取了工具的使用方法,知道了一些废物是可再生、可再利用的资源,产生了强烈的制作欲望。同时,在课前阶段,学生依托家庭生活,收集了各种废旧物品,为进行动手制作提供了支撑。基于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引导他们迁移方法,操作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发现大部分学生兴致高昂,积极体验。如有的学生先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描绘画面,接着操作材料,制作出个性作品;有的学生则组合不同的材料,制作出立体造型。通过体验此过程,学生不仅做到了学用结合,深入认知课堂所学,还顺其自然地锻炼了多种能力,尤其用劳动创造出美,并受到色彩美、造型美等的熏陶,切实发展了审美能力。

(三)展示作品,多元评价

《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获得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自我展示欲望较强。在体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充分展现自我,制作手工作品。展示作品同样是学生展示自我的方式。所以,在手工课上,教师可搭建舞台,引导学生展示作品,并就此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比如,在学生为废旧物赋予“新生命”后,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展示活动,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共享手工作品,介绍使用的材料、制作方法等。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作用下,可以进一步丰富劳技储备,还可以对比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情况,汲取经验,做到扬长补短。在学生进行小组共享时,教师还可鼓励他们选出优秀作品,然后,组织班级展示活动,引导各小组将优秀作品放置于讲桌上,并由制作者介绍相关内容。同样,通过倾听、观看,学生进一步丰富了劳技储备。最后,教师可应用赏识评价法,对学生的优秀创作进行赞赏,这样就实现了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有机结合。在多样评价的作用下,学生能够了解自身和他人的手工制作情况,便于互相借鉴经验,提升自身手工制作水平。此外,学生还会因此获得成就感,增强手工制作欲望。

三、课后:进入生活,自主创造

课后是学生进入生活的阶段,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创造的阶段。创造是劳技元素的实践表现[5]。现有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创作活动,可以灵活应用课堂所学,提高课堂认知,还可以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所以,在美术手工课课后阶段,教师可创设多样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创作。

(一)设置主题,自主创造

主题式教学具有开放性,能助力学生想象、创造。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体验多样活动,可掌握学习内容,尤其把握劳技元素。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设置主题,为其提供自主创造机会,使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想象、创造,顺其自然地提升劳技水平。

以“风筝的魅力”为例,在课堂上,学生受到教师的引导,通过体验探究、操作活动等,掌握了制作风筝的方法,感受到了风筝的无限魅力。风筝不仅是一种玩具,还是一种装饰物。装饰卧室是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具体方式。为了使学生能装饰卧室,教师可设置主题——“我的卧室我装饰”。围绕主题,教师可提出制作任务:“请大家观察自己的卧室环境,把握其特点,设计风筝,动手制作。”此任务具有趣味性和實践性,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积极情感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能够发挥自主性,联想课堂学习内容,开动脑筋,积极想象,动手制作。在手脑并用下,很多学生都制作出了精美的风筝,实现了审美创造,提高了劳技水平。

(二)装饰卧室,营造环境

手工作品是营造环境的重要方式。已有实践证明,良好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将审美教育融入方方面面,使学生受到多样美的熏陶,形成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营造环境是劳技的实践表现。学生是美术手工课的参与主体,承载着营造环境的重任。在营造环境时,学生会充分发挥劳动技能,营造出极具美感的环境,同时顺其自然地提升劳技水平。因此,在学生自主创造后,教师应引导其应用作品,营造良好环境。

比如,在学生制作出风筝后,教师可布置任务:“任务一:请大家将自己制作的风筝,摆放或悬挂到合适的位置,为自己的卧室增加美感。任务二:为自己的卧室拍照,并与小组成员共享照片。”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再次审视自己的卧室环境,发展审美能力,将风筝置于不同地方。然后,学生拍照,与他人共享。在共享照片的过程中,学生互相欣赏,无形地受到多样美的熏陶,由此增强审美认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整合劳技元素,可以使学生经历系列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有利于增强美术手工课的教学效果。鉴于此,在实施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手工课与劳技的契合点为入手点,联系教学内容,立足课前、课上和课后阶段,设计多样活动,引导学生收集材料,动手操作,自主创造,使学生掌握手工制作方法,顺其自然地提升想象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提高手工课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张慧.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劳技元素的融合探讨[J].小学生,2022(05):121-123.

杨丽丽.以劳促美 幸福课堂:浅析劳技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思路[J].求知导刊,2021(06):83-84.

张江.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与劳技教育的整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2):54.

王黎宏.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J].江西教育,2017(27):81-82.

李园.独具匠心的“中国味”:浅谈民间美术和劳技课的有机结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6(02):168.

作者简介:顾媛媛(1984.8-),女,江苏南通人,

任教于江苏省南通市五山小学校,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手工课整合策略小学美术
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误区与对策探究
废旧材料在美术手工课中的有效应用
小学美术手工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难忘的手工课
小学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整合策略浅析
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整合
例说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整合策略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