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古诗词传统文化与中山乡土文化的融合

2022-11-14陈俞君

师道·教研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山乡土古诗词

陈俞君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古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在于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当前,加强中小学古诗词传统文化的学习已经成为传统文化推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基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结合《乡土文化》教材,从儿童视角出发,初探小学生古诗词传统文化教学与中山乡土文化的融合。

一、小学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

1.传统生活方式

选编到教材里描写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的诗有《春晓》《村居》《小池》《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山行》《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春日》《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等54首。这些诗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向往之情。用鲜明的山光水色展现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生动地表现了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作者脱俗的意趣,旷达的胸怀。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活情趣和宽广情怀的人文素材。

2.传统思想观念

选编到教材里面的描写亲情友情的诗篇有《赠汪伦》《赠刘景文》《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渐东》《七步诗》《送元二使安西》等12首;选编到教材里面的描写关爱家国和思乡之情的诗篇有《静夜思》《舟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20首。友情、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一直是文学艺术最古老的主题,被不断传唱,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思乡和爱国情。

3.人生哲理

古典诗歌是我国的艺术奇葩,哲理诗是其中一片艳丽的花瓣,它能让人们于审美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理性的启迪。哲理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是通过写景和议论来阐明哲理,言近而旨远,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常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选编到教材里面的描写表现社会和人生哲理的诗篇有《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综溪沙》《雪梅》《观书有感(其一)》《观书有感(其二)》等15首诗词。诗人仅仅通过游玩经历而总结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大自然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清楚明白地表达哲理,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是很好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素材。

4.传统习俗

传统文化的诗词有《古朗月行》《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嫦娥》《乞巧》《浪淘沙》《寒食》《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9首。教材中选入的古诗词有9首与传统节日有关,学习这些诗作既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同时提高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儿童立场、以生定教

从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出,小学语文古诗词的选材当中,涉及传统生活方式:自然风光、战争生活、农氏生活、渔民生活,共计54首,占全套教材古诗(总110首)的49.1%,在所有题材当中所占比例最大,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难以产生共鸣,对其中情感的理解有隔阂。而关于节日、习俗的诗词共9首,占比为8.2%,是所有题材当中比例最少的。《古朗月行》《嫦娥》《乞巧》《浪淘沙》《迢迢牽牛星》这5首讲的都是同一个传统节日,内容较单一,选材不够丰富,远离学生生活,不利于学生对于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了解。

1.在教学策略上,应从儿童感兴趣的事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件或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涉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主题时,教材编写者和实施者都需要努力拉近中华传统文化与儿童的距离,设身处地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选择教育的内容和范例。比如,在讲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时,我们就可以从包含儿童因素的风俗切入,如“报喜”“十二生肖”“老人过寿”等,在回忆、感知这些风俗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风俗背后蕴含的长辈对于晚辈,或者晚辈对于长辈的美好祝愿。

2.对接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中富有童趣的传统文化活动

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儿童感兴趣且可以参与的,但又不存在安全隐患和时代问题的活动和游戏。比如,春节中的剪窗花和制作中国结,元宵节中的做灯笼和猜字谜等,清明节中的制作风筝和放风筝等活动,端午节中的拔河和制作香囊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建构传统文化可能蕴含儿童因素的活动,比如,在中国,很多传统文化都与吃有关,而吃又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因此,与吃有关的活动就是一个可以建构的儿童因素。春季的相关节气,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去学校的劳动基地采摘野菜,观察野菜,品尝野菜等。春季的相关节日,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去采摘瓜果、品尝瓜果等。当然,教师也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和文化传统,积极探索其他包含儿童因素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儿童经验和儿童兴趣的有效对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效性。

三、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融合

《乡土中山》是由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力量编写的一套地方教材。共计五册,设置了七个教育模块,分别为锦绣中山(地理)、古韵中山(历史)、名人中山(人物)、儒雅中山(艺术)、风情中山(民俗)、腾飞中山(经济发展)和绿色中山(生物与环境)。这套教材集中表现了中山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是地方课程建设的一个典范,用研究者的话来说:“《乡土中山》将成为中山乡土教育承先启后的一座里程碑。” 但是,教育根植本土,最终还是要超越本土,就如颜泽贤教授所言:“香山文化是一种活文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1.先说内容(思乡情、习俗)

《乡土中山》所介绍的文化内容,更多为本乡本土而非他乡异土。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进行的乡土教育比较接近侨乡文化,与华侨文化则离得较远。中山华侨侨居于近 80 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旅居海外的乡亲肯定积累着非常丰富的“他乡的故事”,而这些“他乡的故事”肯定饱含着海外乡亲的浓浓乡情。

2.裹说地城(山川风景)

在地域上,除了中山,香山文化的覆盖面大致上还包括了今天的珠海和澳门。珠海、澳门是两个特别的地方,前者是国家经济特区,后者是国家特别行政区。但两地的文化与中山文化同文同种,同属香山文化。中山、珠海、澳门三地的这种文化共性应该带给我们中山教育相当多的启发。

3.后说意义(爱国情感)

按照美国学者柯林斯(R·Cllins)的说法,学校的主要活动是传递身份文化(identity culture),即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某种身份的语言、食着方式、美的意识、价值标准和风度。顺应这种推断,地方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帮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寻求一种“身份认同”。“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市地方课程建设的核心旨意在于使每一个身居中山的受教育者认同与接受香山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本土文化的良性互动,培养他们的香山情、中国心、国际观。从这个意义上讲,《乡土中山》等地方课程的建设意义重大,它不仅在传承香山文化,而且在培育“香山人”。

《乡土文化》将中山八百年的历史,一千八百平方米的大地,无数令人自豪、令人陶醉的自然人文、风物民情,凝聚在教材当中。从教材中可以深入了解家乡,增进对家乡的美好情愫,激发学生励志勤学,爱家爱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师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和文化,积极探索其他包含儿童因素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儿童经验和儿童兴趣的有效对接,让古诗词中传统文化渗透学生日常生活,最终实现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中山乡土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