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文化哲学的“本心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行动研究

2022-11-14卜理敏

师道·教研 2022年4期
关键词:本心课程体系素养

卜理敏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国内开展的学校课程改革实践行动多有汲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养分,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指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当前教育改革的种种措施,势必转向关照人内在发展的规律,尊重人的内心发展的需要,凸显“以人为本”“以心为本”的特征。正如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所说,强调要首先返归自身的心灵提升,“致良知”而“明此心”,后“穷理”。以中華传统文化哲学作为开展学校课程改革的基础,不仅有深厚的理论依据,亦有充分的可行性。因此,下面试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天河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华实”)为例,探索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理念,以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为底蕴的“本心教育”课程体系建构路径。下面将从顶层目标设计、行动思路、具体实施及行动成效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校本课程改革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一、行动的目标:凝聚共同愿景

构建清晰的共同愿景是开展课程体系建设行动第一要义。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华实课程体系建设行动的目标自然生成: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学生享受一流的基础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指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围绕核心素养建构“多维立体课程”

现行教育评价中重视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目标的主导作用,这意味着核心素养是否落实以及落实程度如何将深刻影响着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判。国内学者也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和改革的DNA。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首先突出核心素养的根本地位。华实围绕核心素养为本的育人目标体系建构起多层次经验体系,即“多维立体课程”,它包含了学校环境、教师、教学过程以及课程内容板块四个层次。

(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回归“本心”的“三力”“五心”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认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认为人心自秉其精要。人的心灵、精神和思想比客观事物显得更为重要。学校教育要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功能,理应关注和激发“本心”。所谓“本心”,从字面意思来看,即作为本、起点、源头的心。在此基础上,华附天实提出了“本心教育”的学校教育哲学,提倡尊重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的本心世界,努力通过教师的本心互动与各种活动和课程来激活儿童的本心并发展起本心,最终使儿童能养成自觉学习、自主感悟、自我实践的修身习惯,并达致知行合一、形神统一的修身境界。

在“本心教育”的学校教育哲学指导下,以“心”为校魂,把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涯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激发孩子的本心包括好奇心、同情心、同理心、自信心和责任心,来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生活力(Living)、学习力(Learning)、领导力(Leadership),打造心力融合的“三力”(即“3L”)“五心”课程体系。

由此,可以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本心教育”理念及课程体系构想基本形成。

二、行动的思路:构建行动方案

课程建设行动研究作为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必然需要整体考虑,而系统论作为“统合各个要素关系的理论,并且作为多阶层性质的阶层理论而展开”,首要原则是整体性,关注部分在整体中的意义,同时人为根据某种需要或价值目标进行调控,选择最优的处理方案,以使改造对象朝向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对指导课程建设行动具有关键的方法论意义。在华实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本心教育”课程建设行动中,采取了四个子系统同步推进的行动思路。

(一)人力系统:组建课程建设共同体

人力系统中主要包含两个构成要素,分别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天河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华实”)的核心教师团队与华南师范大学课题组(以下简称“华师课题组”),共同构成课程建设共同体。双方在沟通、磋商基础上,共同确定项目实施方案,而后围绕“本心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展开配合性的系统行动,华附天实团队负责参与、配合、调整和提升,华师课题组负责培训、巡视和评估。而华附天实团队内部根据“三力”“五心”课程体系,进一步分为不同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人力系统。

(二)目标系统:规划课程目标体系

目标系统的构建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行动思路,首先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做理论分析,确定“本心教育”的学校教育哲学;其次面向学校师生群体开展实证调查做意见征询。基于上述调研结果,设计并完善“本心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三)内容系统:开发与实施课程

课程实施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把书面的课程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必须要回应课程目标体系,同时又要与课程内容的特色紧密结合。华师课题组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观察与调查,对课程实施文化进行提炼与归纳;其次基于对“本心教育”以及“三力”“五心”的传统文化哲学理论分析,对课程实施文化价值进行演绎与整合,对课程内容系统进行选择与架构;最后形成相应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体系,最后填充丰盈课程内容系统的框架。

(四)反馈系统:开展课程评价研究

课程评价的本然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评价其内容与形式也必须根据核心素养目标而进行变革,同时加强课程、教学与评价的有机联系,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并基于结果反馈系统对课程体系进行修改和提升。

以上四大系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出华师课题组在专业引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为华实在课程改革与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养等领域提供引领帮助,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丰富学校教育哲学内涵,最终达到学校科学、特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行动的实施:多维并进路径

沿着系统论的课程建设行动方案思路,华实与华师课题组展开了三线并行的实践探索。

(一)课堂评价驱动教学课程建设

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瑞文提出了内在评价(Intrinsic Evaluation)和效果评价(Pay-off Evaluation)两种评价类型,前者关注过程,后者关注结果,而理想的评价体系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根据评价信息可自我反思教学中存在问题,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因此,华实将课堂评价作为驱动教学课程变革、教学方式创新的基本着力点,组织核心团队开发了指向培养学生“三力”“五心”的课堂评价标准,在教学课程的迭代更新过程中,以课堂评价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促使教师积极反思日常教学,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

(二)课程框架引领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落实学校教育哲学、践行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是学校整体发展与形成特色的核心。基于此,华实着力打造遵从本心、发展本心的“三力”“五心”的课程框架,主要包括培养生活力的“Living”课程、培养学习力的“Learning”课程、培养领导力的“Leadership”课程,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同情心、同理心、自信心及责任心,根据此课程框架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开发了丰富的校本课程。

(三)案例教学带动课程实施创新

华实核心团队在课程实施创新上耕耘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案例。以“学习力”课程中课程为例,先选取二至五年级饿的五个班作为实验班级,进行“学习习惯”模块的研究。在课程实施上,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将课堂交由学生主导,教师作为辅助,引导学生了解“习惯养成、习惯坚持”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理解“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掌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并完成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力”主题模块研究报告,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行动的成效:学校全面发展

在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基于传统文化哲学的“本心教育”课程建设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首先,学校自上而下的全体动员,从领导到教师都充分参与了“三力”“五心”课程建设行动,在制定课程体系目标、开发和实施课程、开展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华实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科研素养不断提升。

其次,华实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课程实施方式,使教学焕发新活力。

同时,课程体系变革与课堂形态更新,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以学习力课程为例,不仅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也使学生形成团队协作的意识,更是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自我的特长,进取地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

五、结语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天河实验学校以创新的学校教育哲学——“本心教育”為基础,开展了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行动,在此过程中,学校环境中每一个关键节点(课程、教学、教师、学生等)都获得了长足发展,未来将顺应教育改革的方向,秉持传统文化哲学的初心,继续探索学校课程建设的更多可能。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本心课程体系素养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做动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众乐坚持打造贴近一线需求的产品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VIKI_LEE:保持本心,随心创作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