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道法课堂,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2022-11-14郭景都

师道·教研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民法治道德

郭景都

学校是公民教育的主阵地,将青少年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民主素质、公民道德、法治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道德与法治课无论是从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上,与公民教育都是最贴近的,传播公民知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公民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成长特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首先要关注和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素养:

一、培养公民责任感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从责任的含义、责任与角色的关系、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社会、国家负责等层次,让学生理解责任,并树立承担精神。教师在与学生探讨责任问题的时候,要避免简单的知识性传授,努力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去理解自身的责任,并将承担责任内化为信念和习惯。例如,可以通过布置“帮妈妈洗一次脚、剪一次指甲、梳一次头”的家庭作业, 让学生从与父母更亲近的接触和更细致的观察中,体验父母的辛劳和养育之恩,感受分担家务、回报和孝敬父母是作为子女的责任;可以通过讲述或播放张桂梅老师几十年为大山教育作奉献、张定宇等一大批抗疫英雄面对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等震撼人心的真实故事,让学生在内心的震撼中,培养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做一个充满责任心的公民。

二、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处理信息、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师在道法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质疑精神,启发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练就分析批判的思考方法,提高主体认知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趋向自身道德的成熟。这需要教师在课堂能够包容、欣赏学生的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例如,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看法“公民不需要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因为这是警察的职责”,面对学生的这一“异类”观点,我没有视为是一种挑衅,没有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或持批评的态度,而是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的认识。每个学生对某个事物(事件)形成看法,都是从自己的经验世界出发的,他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判断的理由。教师的作用就是善于从学生的思考中发现他思维的独特性和合理性,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某种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三、养成尊重差异与平等交流的民主品质

道德与法治课要注意培养青少年学生尊重差异的品质,帮助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所认可的信仰,不应该把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别人,应该宽容地对待与自己不相同的观点,使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社会上不同的思想及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和目标,宽容学生的无知和过错,能够尊重和欣赏学生的看法,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开展课堂交流。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结合适当的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开展課堂辩论,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又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见,形成“虽然我可能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是我尊重他的表达意见的权利”的民主观念。

四、提升学生的表达意愿与参与技能

中国公民尤其需要加强表达的权利意识。中小学教育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适应十九大“保障公民表达权”的要求,增强学生的表达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适当采用演讲、辩论、小组讨论交流等教学形式,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善用诸如“请”“谢谢同学跟我们分享他的看法”之类的鼓励性语言,帮助学生在学习参与中增强对自我的肯定,形成“我的意见很重要”“把我的意见跟大家分享,是很愉快的事情”等积极的自我评价。教师要善于把典型的事件引入课堂,例如在学习九年级“参与民主生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内容时,可以引入广州“公交地铁调价问民意”、东莞的“网络问政”等中学生参与并影响公共事务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和辩论,认识到不管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还是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都需要公民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合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公民法治道德
论公民美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