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引领党史教育为重点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研究

2022-11-14石红英杨高李晓勤

成才之路 2022年31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党建党史

石红英 杨高 李晓勤

摘要:党建与高校红色文化建设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相融性,党建为高校红色文化建设提供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组织引领,党史为重点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是党建重要载体。高校应坚持党的领导制度、常态化学习制度和目标引领制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并上好思政课,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实现党建与红色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培养时代新人。

关键词:高校;党建;党史;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1-002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党建引领党史教育为重点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研究”(SKL2021D58)研究成果

以党史为重点的红色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精神、爱国情怀教育的生动教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提出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这些新部署、新要求都强调高校党建引领党史教育为重点的红色文化建设,推动党建和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援高校党建的内涵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遵循党建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高等教育的要求,是党的自身建设和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统一。高校党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党的建设贯穿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对高校的稳定发展具有举旗定向的作用。

第一,党建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时代发展和实践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创造,形成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在高校开展党的建设工作,建立师生党支部,领导各种社团,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师生开展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党建蓬勃发展,党在高校的核心地位确立加强了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取得了伟大成就,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道义力量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第二,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决定了党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战争年代,党建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军政人才服务于革命事业,而在和平年代,党建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劳动者。人才培养方针的变化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党的奋斗目标、历史任务的一致性。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为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就是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建工作。高校党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就是要坚持正确办学的政治方向,师生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课堂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要讲政治立场、政治标准和政治纪律。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的决策部署,形成立德树人的育人体制。

2.党史为重点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随着党的创立、发展、壮大而逐步形成、发展和积淀起来的。党史与红色文化关系密切,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红色文化的发展史。党史是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斗争中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党的发展过程中总结、提炼和创新形成的独特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党的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党史为重点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就是从党史维度学习红色文化,发挥党史育人和党史蕴含的红色文化育人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丰富的精神营养。党史为重点的红色文化,是党的百年淬炼中形成的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砥砺奋进的革命精神、自我革命精神为内涵的红色文化,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第二,有利于推动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党史为重点的红色文化,包括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和历史经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启迪和政治智慧,承载着革命思想、优良传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一代代共产党人接力奋斗、薪火相传,出现的可歌可泣的重大事件、重要场景、革命文物,是真实、生动、鲜活的教育素材。特别是党史中闪耀党性光辉和人格魅力的青年英烈,就像一座座精神丰碑。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学习中感悟道理,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第三,有利于牢牢掌握意識形态主动权。大学生通过学习党史和红色文化能够了解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党史为重点的红色文化是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武器,必须善用之并用好,确保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

3.党建和高校红色文化建设有密切关系

党建为高校红色文化建设提供政治引领、思想指引和组织引领,党史为重点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能够为党建提供重要载体。

第一,党建为高校红色文化建设提供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组织引领三方面作用。政治引领作用是指: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院系党总支的统筹作用,形成全校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党史教育为重点的红色文化建设,党的政治建设为红色文化建设指引方向,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高校红色文化建设才能符合时代潮流、顺利发展。思想引领作用是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御错误思潮的有害影响。组织引领作用是指:立德树人作为党建的根本任务,基层党组织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发挥根本作用,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

第二,党史为重点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为党建提供重要载体。党的政治建设需要合理运用和传承红色资源,其中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如党史馆、烈士陵园、纪念馆是党的红色基因库,而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人民情怀、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丰富内涵。党建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党员“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建与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相融相促,能够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党建工作和高校红色文化建设质量提升。

1.政治引领不足,缺乏整体统筹协调

十八大以来,高校越来越重视红色文化建设,突出党史教育为重点的红色文化建设,重视党史和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事实证明,党建政治引领作用发挥得好的高校,党史和红色文化建设就会有成绩。但个别高校存在党建与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相互割裂的“两张皮”现象,没有形成全校一盘棋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党史为重点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合作的事情,部分高校的相关部门缺乏整体规划与研究,红色文化发展方案不细化,保护、利用、研究、运用缺乏一体化操作方案。

2.思想引领不够,红色文化有弱化的趋势

在国际复杂形势的影响下,高校可能存在各种意识形态风险,党建和高校红色文化建设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悄然侵入部分校园,“躺平”“内卷”等成为流行语。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比较薄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文化建设不足,需要党建树立正气,打击歪风邪气。

3.组织引领不够,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加强

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党建的组织细胞,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神经末梢。基层党组织存在政治功能不突出、组织力不强的问题,“双带头人”建设存在重业务轻党建问题,缺乏熟悉党务工作的党建人才。教师对党史为重点的红色文化学习不够,知识结构上欠缺红色文化素养,不能很好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贯穿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开展课程思政,难以坚定理想信念感染和影响学生。

党建引领党史为重点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工程,党委(党组)要高度重视,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党史学习常态化,将党史为重点的红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工作重点任务,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实现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

1.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地位贯穿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党的领导制度是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在党建引领党史教育为重点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中,党委要起领导核心作用,上下贯通、各方协同,建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机构,将红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党政工作重点任务。党委负责政治方向,宣传部负责舆论引导,院系党总支和党支部负责落实,集合党委、院系党总支的资源,共同建设突出党史教育的高校校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2.建立常态化学习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史要成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常修课,必须经常学和常态学。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红色文化建设要着力发挥党委理论中心学习小组带头示范作用,抓好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培训。

3.目标激励引领

明确党建引领党史教育为重点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包括建设内容、预期目标、保障措施、经费落实、绩效考评标准,党委要做到合理决策、监督指导、引导有序。例如,建立党史、红色文化的课程教育体系,加强红色文化场馆和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建立红色文化引领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保证党建引领党史教育为重点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也是红色文化的理论核心和思想灵魂。党建要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委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领会精神实质、核心要义,武装头脑,推动工作。党建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就要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理论宣传教育,用好新媒体新平台,利用微信、微博传播红色文化,实现党建智能化和时代化。高校应鼓励师生原创新媒体作品,通过红色短视频、红色微党课、红色人物纪录片、党史微课、红色微电影等方式呈现红色文化。在宣传上,应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强行灌输向柔性引导转变,话语表达方式青年化、呈现方式艺术化、传播多维化,利用VR、AR等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红色文化。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建引领党史教育为重点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的组织优势

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神经末梢。高校党建引领党史教育为重点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要立足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开好“三会一课”,抓好常态化的党史为重点的红色文化学习教育,用党的光辉历史和红色文化教育师生,使之弘扬党的精神,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坚定跟党走的信念。高校应开展各种特色活动,如红色文化讲座、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强化师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为人民服務的意识。高校大学生大部分是团员,且学生社团众多,凝聚着兴趣爱好相同的青年。师生党员在指导团员、社团活动过程中,应将党的理论、红色文化融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利用重大节日举办红歌赛、红色朗诵、红色微电影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到红色文化氛围。党建队伍和学科教师应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特别要用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建设好“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组织党务工作者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进行党建和红色文化课题研究,加强党史学科建设,挖掘红色精神内涵,整理地方红色文化,从而加强高校红色文化建设。

3.上好思政課,打造党建引领党史教育为重点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主阵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阵地、主渠道。党建要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做好自身建设、要给学生讲好形势与政策课程,发挥党建对思政课的引领作用。思政教师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党史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开设党史为重点的“四史”课、红色文化课,让学生系统学习红色文化,在百年党史中感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力量、道德力量、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另外,信息化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让思政课活起来。教师可利用微课、慕课、混合教学等方式,或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实践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体验式学习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共鸣。思政课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追求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按照“八个统一”要求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成为学生人生和思想的引路人。

4.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党建引领党史教育为重点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教师是党领导下的教师,充分发挥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的统筹作用,党建要加强党员教师的党性教育,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当好“四个好老师”,做好“四个引路人”。党史和红色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应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过程,规定培训学时,全员培训全面覆盖。教学方法上力求生动活泼,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红色实践研学、教育基地现场参观等激发教师红色文化学习的动力。高校党组织可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走进革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城乡社区等学习党史和红色文化,提高高校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使之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高校应通过校内交流、示范辐射、研讨座谈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体系,挖掘课程中的红色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思政。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4).

[3]张晓琳.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运用探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1).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cusing on the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Led by Party Construction

Shi Hongying, Yang Gao, Li Xiaoqin

(Le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ichuan Province, Leshan 614000,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high degree of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party build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arty building provides political guidance,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organization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focus on party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party build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Party’s leadership system, the normalized learning system and the goal leading system,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give go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and style, achiev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cultur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nning schoo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e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Key words: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Partybuilding;Partyhistory;red culture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党建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