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效果评估
——基于主观获得感调查数据

2022-11-14谢晗进罗启欢

商业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赣南中央苏区苏区

徐 珂,谢晗进,罗启欢

(华东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一、引言

2008 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明:“要抓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前后九次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革命老区是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见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域,曾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苏区时期参军参战的赣南儿女有93 万余人,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更是多达108222 人,万里长征平均每公里有3 名赣南籍烈士的英魂,可谓“家家有烈士,户户埋忠骨”。然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却因战争创伤、和自然地理等因素长期处于后发展、欠发达状态。在全国人民奔赴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之际,我们更应给予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居民更多的关注,全力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等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

国务院于2012 年首次出台振兴苏区的官方文件《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诉求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优先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2021 年2 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下称“《发展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全面巩固拓展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成果,让革命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可见,民生问题是现阶段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支持民生福祉的建设是苏区振兴发展政策的首要任务。但目前学术研究多集中在苏区精神的探索与苏区经济发展的研究,鲜少有学者从人民群众的视角对苏区政策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基于人民群众获得感对苏区政策效果进行研究,具有的边际贡献可能在于:第一,以往关于“苏区振兴策略”政策效果的检验多是从人民收入、可支配收入等客观角度进行分析,忽略了人民群众主观感情的变化,本文从主观获得感角度出发进一步检验“苏区振兴策略”的政策效果;第二,通过各种科学方法测算人民群众获得感并以此度量人民群众获得感水平是学术界的惯有做法,但获得感的度量缺乏系统性分析,为此,本文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对获得感指标进行整体设计,全面的衡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水平,并依此验证《若干意见》的红利是否切实地促进了苏区振兴发展。

二、文献回顾

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获得感以安全感为基础,是幸福感的前提,已成为评价社会治理成效和民众社会生活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现如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再是衡量改革成效的唯一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是否实实在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能够更真实地反映民生建设的成果,获得感已然成为政策实施与社会治理成效的重要评判依据。就目前学术界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学者多用“多元利益主体在改革和发展客观过程中对自身实际所得的主观评价” 来定义获得感(王浦劬,2018;Feng et al,2018;文宏,2018)。通过回顾以往文献发现,阳义南(2018) 和Singh et al(2018) 主要采用指标分析方法对获得感进行测度,叶胥(2018)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获得感进行相关量化,陈海玉(2018)和江维国(2021)则是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人民获得感进行量化,此外,朱金鹤(2018)采用熵权TOPSIS、GIS 和变异系数法对获得感进行定量评价。

综上分析,现有获得感的衡量方式多种多样,但大多缺乏统一的框架,难以对获得感进行较为全面的度量。由此,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角度进行获得感指标体系设计,进一步度量人民群众获得感水平,比较分析“苏区振兴策略”对人民群众的主观获得感是否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获得感指数量表,基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视角结合《若干意见》中的相关政策指向设计了一套适用测度苏区人民群众获得感水平的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一一进行问卷问题设计,对问卷进行发放并收集数据。此次问卷共发放700 份,实际完成并收回672 份,有效样本数为603 份,苏区人民样本数为400 份。

表1 获得感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家庭收入 工资收入经济建设获得感文化设施 文化场所地数量资产收益 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频次家庭消费 家庭消费可得性 文化活动参与度家庭消费多样性 文化宣传 人民素质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交通设施文化建设获得感环境卫生 厕所革命公共教育生活服务设施生态建设获得感教育资源 生活污染治理教育质量 生态感知 水质状况社会建设获得感教育公平 居住环境公共安全 社会治安政治建设获得感办事效率食品安全 沟通渠道政府服务医疗保障 便利程度社会保障养老保障 法治建设 司法公平、公正、公开生活保障 反腐倡廉 反腐主观感受

(二)内部一致性检验和效度检验

本文的信度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问卷所涉及的五个维度的系数均在0.7 以上,并且总体α 系数高达0.931,说明问卷调查的内部一致性较高。

表2 信度检验

可靠性统计克隆巴赫Alpha 项数.931 29

如表3 显示,检验结果的KMO 值为0.947,Bartlett’s球形检验对应的P 值接近于0,达到显著性水平,总体上该指标体系的效度较好,说明本调查问卷的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3 效度检验

KMO 和巴特利特检验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 .947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自由度显著性11073.925 406.000

(三)数据描述

在603 份有效问卷中,中央苏区人群填写的问卷一共400 份,非苏区人群填写的问卷一共203 份。本文对回收数据分维度测算获得感水平及其比重分布情况,测算结果涵盖总体满意度、分性别样本以及分城乡样本的满意度三个维度如表4 所示。

表4 总体获得感与分样本获得感的比重分布

主观获得感 很无获得感 较无获得感 有获得感 较有获得感 很有获得感总体男性女性城市农村2.25%3.72%0.94%1.36%2.77%5.25%4.26%6.13%4.08%5.93%18.50%22.34%15.09%12.93%21.74%58.75%52.13%64.62%63.27%56.13%15.25%17.55%13.21%18.37%13.44%

表4 表明有18.5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八年来生活总体情况的提升有获得感,58.75%的受访者认为较有获得感,15.25%的受访者认为很有获得感。因此,本文认为,自2012 年《若干意见》实施以来,苏区人民群众获得感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人民群众对日常生活中获得感水平的提高较为满意。

四、结果分析

本文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各指标获得感水平就中央苏区与非中央苏区对比情况如图1 所示,其中横轴代表的是获得感平均水平,纵轴为根据本文科学设计的获得感三级指标,红色代表非中央苏区人民获得感水平,黄色代表中央苏区人民获得感水平。总体来看,中央苏区人民各指标获得感水平要高于非中央苏区人民获得感水平,这表明苏区振兴政策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央苏区人民获得感水平。在27 个三级指标中,政治生活的所有指标获得感水平都大于主观获得感水平,反腐主观感受、司法公平、公正、公开、便利程度这三个指标更是几乎高达4,表明中央苏区具有清正廉洁的政治环境,中央苏区政府一心为民,真抓实干地助力中央苏区实现跨域式发展。生态建设中居住环境、厕所革命这两项指标的获得感水平也高于总体主观获得感水平。此外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中,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治安、教育资源、公共交通设施、居民素质、文化活动频次以及文化场所这8 个指标的获得感水平也高于人民主观获得感水平,表明苏区振兴政策把“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 落到了实处,让中央苏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振兴发展政策实施所带来的红利。

虽然苏区振兴政策在多项指标上已显著提高了中央苏区人民的获得感水平,但在某些指标上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获得感首先感受到的是改革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故在总体获得感水平的衡量上,经济生活获得感首当其冲。但根据所整理的获得感调查结果(图1)分析中可发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居民的经济生活中:家庭消费多样性、家庭消费可得性、资产收益、工资收入这四个指标较其他指标而言的获得感水平要明显低于主观获得感水平,表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居民经济生活方面的获得感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苏区需在经济建设方面持续发力,筑牢民生基础以提高苏区人民群众的经济建设获得感水平。

此外,在下图中还可以发现,中央苏区人民获得感在水质状况、文化活动参与度、生活保障、食品安全、教育公平、生活服务设施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中央苏区人民政府可在2021 年《发展意见》的实施中制定更为详实的支持措施与整改方案,深入了解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群众获得感水平,反思发展弱项,分析问题原因并及时采取补短措施,继续争取国家层面出台新一轮支持的政策文件。

中央苏区与非中央苏区人民获得感水平情况图

五、对策建议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视角考察了《若干意见》的实施是否有效促进了苏区人民获得感水平的提高。从人民获得感的五个量级来看,报告“有获得感”的人民占比超过九成,报告“较有获得感”与“很有获得感”的人民超过七成,说明自《若干意见》实施以来苏区人民获得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从中央苏区与非中央苏区人民获得感情况比较分析来看,中央苏区人民各指标获得感水平要明显高于非中央苏区人民获得感水平,说明“苏区振兴”政策的红利切切实实的惠及到了中央苏区人民。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作为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但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仍旧需要进一步提高,民生问题尚待解决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为巩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革命老区,提升革命老区居民获得感水平,现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解决就业民生问题

大力完善当地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鼓励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为当地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难的问题。重视对劳动力能力的培养提升,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减小人民就业压力。完善返乡创业政策,增加优惠政策的普及从而提高人民返乡创业意愿。

(二)坚持服务为民理念,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优质的社会保障体系,处理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推进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基础性保障体系的发展,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改革,实实在在提高人民特别是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条件。重视人民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社会保障服务多层次化,切实提高对人民养老保障的服务力度,同时为人民提供更加精准的医疗保障服务等。

(三)坚持人才强国理念,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加快教育的普及,特别注重提高人民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的统筹性发展,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现状,为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进一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的全覆盖。重视教育办学水平的改善,着力达到更高水平的教学条件,并加大推进教育试点改革的发展进度,助力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发展。

(四)坚持统筹规划理念,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加快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文化馆等文化场所的建设数量,同时重视城乡文化基础设施的统筹均衡发展。支持文化事业的普惠性发展,完善城市特别是农村等偏远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构建全面保护体系,提升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豪感。红色文化为旅游产业的特色化发展提供支持,推动红色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性发展。

猜你喜欢

赣南中央苏区苏区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苏区的故事
赣州市审计局组织干部职工参观《中央苏区青年运动史》图文展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苏区精神
广东原中央苏区参照西部政策的来由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国画作品《四季》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