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凑城市的科学内涵及其空间形态蕴含的价值属性探析

2022-11-14李红娟

商业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空间发展

李红娟,宋 玲

(昌吉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一、引言

2015 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城市发展要坚持集约发展,要树立“紧凑城市”的发展理念,要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将“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作为我国当前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强调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城市。2020 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以人为中心,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凑城市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对当前中国新城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紧凑城市建设在中国势在必行,如何以紧凑城市特有的空间布局特性引导产业更新换代以及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出行,从而形成相互的促动作用,这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紧凑城市的提出和科学内涵分析

(一)紧凑城市的提出

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发展的主旋律。对未来世界环境和资源的关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府工作优劣的重要批判标准。可持续发展涵盖的议题是多元的,涉及到人口、生物多样性、能源消耗、气候变化和污染、资源获取的公平性以及城市化等方面的内容。尽管涉及到环境的一系列问题都较为重要并相互交织,但是城市化问题似乎最为棘手和难以应付。建设可持续城市的严峻需要变得日益突显。在城市形态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绝非简单的和直接的。同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城市蔓延,侵蚀了更多的农业用地,并造成中心城区衰落。在这一时代的背景下,为了迎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理念,紧凑城市理论应运而生。最初紧凑城市是一种逻辑思维推理所得出的结论,欧洲国家最早将其融入城市规划理念中,目的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出现的城市分散和城中心衰落问题,它主张城市形态的集中发展,抑制城市的不断扩张,强化城市的集聚效应。布雷赫尼(Breheny)认为紧凑城市的提出主要是为解决居住和环境问题;迈克·詹克斯等人认为,紧凑城市的提出是从城市形态的角度出发,强调与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变量联系在一起,并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作为保障。总之,紧凑城市的提出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景下,基于环境保护和追求人们生活方式生态化的目的而提出的一种城市物质空间形态模式。

(二)紧凑城市的科学内涵分析

紧凑城市是一种与蔓延相对立的城市发展模式。沃思认为紧凑主要指城市的物质空间结构和外在形态。梅尔·希尔曼认为紧缩城市是人类对全世界的思考和局部的行动所做出的回应方式。布雷赫尼(Breheny)在1997年对紧凑城市做出了界定,即促进城市的重新发展、中心区再次兴旺、保护农地、限制农村地区的大量开发;更高的城市密度,功能混合的用地布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并在其节点处集中城市开发。马丁·克鲁克斯顿等人认为紧凑城市的关键在于为居民提供其所需求的并且是一流的城市服务,强调城市基础设施与服务的重要性。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也陆续提出了对于紧凑城市的理解,验证并论述了紧凑城市在中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肯定了紧凑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密切联系,认为紧凑城市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一种空间格局形态,是科学的、合理的城市化格局。

紧凑城市源自于英语“compactcity”一词,通常被翻译为 “紧凑城市”、“紧缩城市”、“紧凑型城市”、“紧凑城镇”或“紧凑新城镇”等,常用的译文是紧凑城市。紧凑城市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欧洲名城的高密度发展模式的启发。最初,紧凑城市只是作为一种可持续性城市发展的物理空间形态,后续随着学者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紧凑城市由一种城市形态,到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或一种城市发展策略,亦或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其包涵着城市构成的诸多要素。如George B.Dantzig(1973)最早对紧凑城市所包含的内容和追求的目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认为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城市生活的便利和可达性构成了紧凑城市最为本质的目标;彼得·戈登(Peter-Gordon)和哈利·理查德(Harry W.Richard)从宏观、微观和空间结构三个层面对紧凑城市进行了定义;布雷赫尼(Breheny,1997)从目标导向的视角出发给出了紧凑城市较为全面的定义;仇保兴等人认为紧凑城市重点在于强调城市内在的紧密关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概念,还包括时间上的概念(2006)。

紧凑城市的概念是复杂的。追根源头,迈克·詹克斯等人认为紧凑城市是以遏制城市扩张为前提,通过对集中设置的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的综合利用,来有效地减少交通距离、废气排放量并促进城市的发展。结合紧凑城市提出的背景、缘由和目标等维度发现,紧凑城市是追求宜居和乐居之城,是居住空间有机融合的和谐之城,是服务市民生活的人性之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之城。在此基础上,不难发现紧凑城市追求的价值目标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城市宜居既是紧凑城市产生的初衷,也是紧凑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城市的宜居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方便性、出行的便捷性和居住的舒适性。第二、倡导城市土地高强度利用和多功能复合,从而实现城市居住空间有机融合,这是紧凑城市满足城市有机体增长需求的重要途径。第三、紧凑城市从平民化、人性化和日常生活化的视角诠释城市的特质。第四、资源节约,保护绿地和农用地是紧凑城市的主旨。

三、紧凑城市空间形态蕴含的价值属性

紧凑城市作为一种日益成熟的理论体系,有着不同的侧重面向。从物理实体层面而言,紧凑城市是一种城市形态;从一种意识形态层面而言,紧凑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从工具方式层面而言,紧凑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策略或一种城市发展手段。总之,紧凑城市是针对城市蔓延而提出的一种城市发展理论,城市蔓延最为重要的特质在于其创造场地的低质量,因此,作为城市蔓延对立面的紧凑城市立足创造城市场所的高质量。理查德·瑞吉斯特认为“布局好的城市是一架高效率的社会或者经济机器。”城市的良好结构意味着用更少的能量、精力、时间和费用做更多的事。城市布局好,功能完善,那么城市可以是一个使文化与自然融合的极佳工具;彼得·卡尔索普也认为紧凑、业态混合以及更适宜步行的城市空间模式是城市主义追求的目标。透视紧凑城市的缘起、价值属性和目标,结合紧凑城市的不同维度,本文认为紧凑城市的空间布局呈现出以下特性。

(一)倡导城市空间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共享性

首先,紧凑城市充分地肯定了城市多样性的特质,并认为多样性构成了城市形态的基本标准,紧凑城市空间构成无疑要体现出多元化的特性,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和工作区要相互混合方能产生集中优化效应,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体验。舍洛克(Sherlock,1990)认为,如果失去了高度密集的人群及活动,以及与他们唇齿相依的多样性和生命力,在城市里居住也就失去了意义。其次,紧凑的城市空间要最大化地呈现出开放性和公共性,才能让市民在城市中有更多可以活动的空间,只有如此,才不至于产生拥挤的心理体验。这里所指的城市空间的开放性主要强调的是非建筑性,是指具有游憩娱乐功能的城市空间的存在,更多地突出的是城市空间的社会本质。同时,紧凑城市的空间强调三维的立体性、功能的复合性和近距离的兼容性,而这些特质又必须在开放性的基础之上才能演绎优质的城市空间与高质量城市生活的完美特质。紧凑城市要通过开放性承载城市空间的公共性,最终实现提升城市的公共生活。最后,紧凑城市中的空间结构体现出了城市空间以及城市功能的共享性,满足城市构成多样性的前提基础,思考作为一种城市居住场所质量的要素,即包容性和共享性。紧凑城市一直主张在“量”与“质”之间的平衡,要根据市民的需要对城市进行再开发,鼓励倡导式规划、渐进式规划,促进城市再生,始终坚持市民是城市的真正主体,秉承一种理念,即城市的发展需要市民的共建、共管和共享,方能实现城市空间的关联性和有机性。

(二)主张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布局的接近性、可达性和便利性

李琳认为紧凑城市的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城市的发展要占用较少的土地;第二城市的空间要承载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因此,紧凑城市的空间结构要满足上述要义必须要体现出公共基础设施布局的三大特点:首先,公共基础设施布局的接近性。紧凑城市要充分地考虑到城市中各地区特殊的条件、物理和社会的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程度。因为从地理空间角度理解紧凑就意味着城市各类构成要素的接近性,其中包括各类建筑、各类功能、不同状态中的人以及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性;其次,公共基础设施布局的可达性。紧凑城市的建设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各类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布局也应该从人的需要出发,要充分地考虑到人与各类公共基础设施之间的距离、设施的使用频率、安全、舒适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坚决反对单一的功能区划,并一直强调城市要多中心、多功能的发展。希尔曼(Hillman 等,1976) 证明了可达性在非工作意图的交通行为中的重要性,认为要实现两点之间距离最短就是将这些点移得更近些,只有首先满足接近性的原则,才能实现良好的可达性;最后,紧凑城市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布局还要体现出充分的便利性特点。梅尔认为紧凑城市能够满足改善人民日常生活使用设施的便利性,要更加灵活地使用城市建筑。便利性包括很多,如公共基础设所处的环境、配置的均衡性、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需要满足程度、从步行到公交以及公交之间换乘的感受和质量等。总之,紧凑城市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布局的接近性、可达性和便利性是城市空间结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关键,也是城市良性运行的基础。

(三)追求城市空间尺度的宜人性和易交往性

紧凑城市是源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在追溯紧凑城市的发展轨迹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确定紧凑城市突显的一个恒定主题是围绕着人的发展,是人对美好生活目标追求下的城市发展诉求的一种结果,突出人是城市的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要体现出人的尺度,强调要从人的需求角度建设和完善城市空间。一个城市空间结构的适宜性,必须要让其空间及其肌理与居民的行为习惯相一致,是指居民的行为空间与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一致,这与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相关,一定尺度和位置的公共设施和足够开放的空间能够减少机动车出行的需要。城市空间的尺度绝非一个抽象的建筑概念,而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具有人性和社会性的概念。紧凑城市向往“小而美”和“小而巧”的城市特点,要求城市的空间要与人的自身尺度、生理及心理要求相适应,让人成为城市的中心,以身体尺度和空间视觉尺度构建城市空间,并让人在城市空间结构中能够处于一个方便的、宜人和温馨的环境中。同时,结合扬·盖的观点,宜人的城市空间往往给人们提供一种人与人面对面观察、联系和交往的理想场所,可以支持大量的自发活动和社会性活动,能够为适应人群交流的具体需要和方便。阿摩斯·拉普普特认为建筑环境是一种非言语的交流途径,它会引起相应的行为范型。彼得·卡尔索普也认为城市居民如何看待他们的邻居取决于他们对形成邻里关系的过程的理解。因此,紧凑城市强调城市多彩公共生活和高质量市民生活的重要性,致力于人性空间的创造,追求丰富的城市文化和互动的城市精神,突显更为深层面的社会文化价值属性,让人在城市空间中能够全面地共同发展。

(四)强调城市公共空间的可及性、聚集性和人文性

紧凑城市的空间结构中十分注重公共空间在其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追求公共空间在城市运行中的生活社会属性、高密度的聚集属性以及强烈的人文价值属性,更好地体现了紧凑城市提升生活品质的目标以及表达社会公平和公民诉求的权利。吉姆·托马斯指出要成功地运作一座高密度的城市,就需要养成带有一定的公共性的生活习惯,而公共生活习惯离不开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各类公共空间。关于公共空间的理解众说纷纭,既有政治文化意义上的理解,又有物质环境意义上的理解,但是,不管何种理解,都不可否认一点,公共空间能够有效地促进公共生活的发展,强化人们的地方归属感。紧凑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公共空间特性主要表现在:首先,紧凑城市公共空间强调高度的可及性。可及性是衡量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准。英国学者伊恩·本特利等人认为“只有人们能够到达的场所才提供选择机会,因此,一个环境提供的容许人们在其中穿行、从一个场所到达另一个场所的机会的多少,成为衡量城市场所活力的重要标准,这个特性被称为可及性”。尤其对于城市中的“特殊人群”而言,公共空间的位置远近是其使用率的决定因素,紧凑城市所呈现出的高密度和可达性的特征能够更好地实现公共空间的可及性;其次,紧凑城市公共空间强调活动的聚集性。紧凑城市是一个高密度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城市功能的高密度及建筑的高密度等,都会带来城市活动的聚集性,而城市活动的聚集场所主要是公共空间,因此,公共空间是产生公共生活的主要依托,而原因离不开公共空间的聚集能力和聚集效应;最后,紧凑城市公共空间强调浓厚的人文特性。紧凑城市的可持续性之一就是通过密集化的开发和对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利用来获得更多和更有效的社会交往,产生更紧密的邻里关系,衍生出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娱乐活动。因此,结合上述所述,紧凑城市公共空间要求布局合理、贴近居民生活,并以合理的功能性和易用性为前提,强调给人以最大的便利、舒适和安全,始终将对人的关怀放置在首位,让人在城市之中,而城市在人的普通生活之中,增强人对于城市的依赖感和归属感。

四、结论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模与速度空前,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2020 年,中国进入了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化率创历史新高,达到了60 以上%,但是,我们在享受了工业文明和城市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它带给我们的冲击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首先,城市空间规模快速扩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据有关数据统计发现,2019 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58,307.710 平方公里,相较于2018 的56,075.900 平方公里有所增长。从1981 至2019 年期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平均值为22,113.700 平方公里。同时,城市征用土地面积也发生很大变化,2019 年达2,684.810 平方公里,相较于2018 年的2,003.660 平方公里有所增长,从2001年至2019 年期间城市征用土地面积平均值为1,641.570平方公里。2000 年到2010 年,中国城镇人口由45844 万人增加到66558 万人,这期间平均每年净增2071 万人。2011 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到2020 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0%,明显地可见,我国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可以这样说,我国城市化率的提升是以大量“蚕食”农耕地为代价的。在我国城市化的浪潮中,许多城市无视自身的经济发展实力和资源承受能力,盲目地追从“求大”和“求快”的城市发展套路,修建各类“大广场”、“宽马路”以及大尺度的路面停车场,与此同时,各种名目繁多的“开发区”、“新城区”、“工业园区”、“大学城”“产业基地”等遍地开花,城市中单一功能区划盛行,造成城市规模急速扩张,同时,城市增长机器的作用越加显著,在城市建设中一味地追求“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可见,我国的城市建设表现在:一方面城市的外延急速扩张;另一方面城市的内涵式发展缺位,从而导致了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与供地保护之间尖锐的矛盾,造成城市空间无序以及城市运转的高成本和低能效,而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城市固有的特性。

其次,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和社会隔离越演越烈。许多城市在新城或新区建设中,导致了旧城与新城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造成了城市整体运转的高成本,交通拥堵以及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失衡,使得市民在新城生活中造成诸多不便。因此,许多城市中新城的建设根本无法有效地分担老城的城市功能,反而让城市变得更加“分化”、“碎片化”以及“双城化”。学者李志刚、冯建、刘玉亭和沈关宝等人对上海、北京、广州和南京的居住空间状况进行了调查表明,中国城市中明显地存在着贫富分区、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现象。事实证明,这种城市空间分异状况已经超越了适度的范围,居住空间资源的不同占有方式,造成了居住环境、公共基础设施、交通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对城市中弱势群体的社会心理、自我认同和城市归属感的生成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城市发展缺乏城市的包容和共享,不能够从大多数普通市民的生活角度出发进行规划、建设和发展城市,从而诱发了城市发展中不公平和相对剥离的情绪滋生,造成了城市中的不稳定因素,也违背了城市建设的初衷,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最后,城市发展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率,忽视人本质上的全面需求。当今中国许多城市都在努力打造“人居城市”、“宜居城市”等建设,但是仅仅停留在宣传口号上,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内核上,没有树立人应该是城市的主体和核心的思想,没有明白城市的发展要充分地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要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因此,许多大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满足机动车的移动,很少关注步行者的需求,车道越来越宽,人行空间越来越窄,街道景观和设施建设也多考虑行车便利,单一地追求经济发展的高效率,不能正确地处理城市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城市开发建设盲目地服从经济增长的需要,急功近利,忽视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使得城市变成了一个冰冷的容器,缺少人文关怀。一直以来,中国城市发展沿袭着重物质空间,轻人文关怀的道路,导致城市的空间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车辆多来越多,城市的道路越来越宽、城市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城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城市增长机器的特征越发显著,同时,城市的这些变化也让市民变得越来越渺小,越来越无助,这些不得不让我们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城市的发展到底是为了谁?

综上所述,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要转型的阶段,城市发展转型是城市生命周期平衡与调整,保持城市繁荣、维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城市转型问题已经成为城市科学研究的理论前沿问题,也成为学界、政界和新闻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就是要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结合上述分析可见,紧凑城市中蕴含着多元化的价值目标体系,追求有序、紧凑和复合的城市空间结构,突出人是城市的真正主体,致力于满足人对城市美好生活的需求,它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前提,是构成美丽城市的基础,是通向乐居城市的台阶,也是实现可持续城市的保障。因此,紧凑城市对于破解当前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弊病,构建新型城镇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英]迈克·詹克斯,伊丽莎白·伯顿,凯蒂·威廉姆斯.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M].周玉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

②George B. Dantzig,"The ORSA New Orleans Address on Compact City",Management Science,Application Series,Management Science, Ecology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Vol.19,No.10,Jun,1973,pp.1151-1161.

③Peter Gordon, Harry W.Richard. Are Compact Cities a Desirable Planning Goal?[J]. Journal of the Amerci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97, 63(1):94-105.

④仇保兴.紧凑度和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J].城市规划,2006,30(11):18-24.

⑤李琳.紧凑城市中“紧凑”概念释义[J].城市规划学刊,2008(3):41-45.

⑥[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25.

⑦伊恩·本特利,艾伦·埃尔科克,保罗·马林,等.建筑环境共鸣设计[M].纪晓梅、高颖,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89-150.

猜你喜欢

空间发展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