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者“有机嵌入”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2022-11-14杨净净易嘉欣阮明浩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社区

杨净净 易嘉欣 闵 羽 阮明浩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1 问题的提出

2021年4月2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发布,要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在城市里以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为主,这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参与。大学生是当前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志愿者队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是提高社区活力、推动社区高效治理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近几年,高校将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纷纷建立相关机制,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但是,在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志愿服务的有限参与、选择性参与以及队伍内部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存的问题正不断地侵蚀着大学生志愿者的形象和志愿服务的质量,那么,如何突破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推动其更好地参与社区治理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2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大学生参与基层治理意义重大。把大学生有效吸纳到社区治理共同体中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大课题。社会的蓬勃发展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深度融合。但是,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仍存在诸多困境。

2.1 志愿服务的有限参与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限参与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时间资源有限、注意力资源有限以及角色定位模糊。在时间方面,大学生课业繁重,学业压力大,导致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在注意力方面,大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注意力偏差的问题。由于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以及自身主观的原因,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往往难以长时间、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出现分心的现象。例如,过度沉迷于手机,不关心活动进程,或当“局外人”,在一旁观望、不作为。在角色定位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存在角色定位模糊的问题。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大学生出现了从学生到治理者的角色变化,这是一种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变化,即从认知理解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实践到主体之间合作能力的实践。从单干到合作,需要一种大局观意识,即松散的主体性到耦合的合作性。而大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主体意识强,惯习差异大,导致独立性足够、合作性匮乏,无法适应从“我”到“我们”的变化,即合作协同的变化、个体到集体的变化等。于是便出现了大学生志愿者在活动中合作不足、独断专行的现象。

2.2 志愿服务的选择性参与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选择性参与主要体现在参与活动的利己性动机上。在志愿服务场域下无形地会形成一定的惯习机制,布迪厄曾说,场域和惯习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制约关系:场域构造了惯习,这是一个场域内在需要的外显产物。另一方面,它是一种认识的构建关系:惯习将场域构建成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世界,在其中值得个体能量为之投资。在志愿服务场域下,价值观的畸形发展会影响志愿者关系的形成,志愿者的行为会偏离活动开展的初心和目的。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出于形象管理、结交人脉、锻炼能力、增加社会阅历等目的或是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参与志愿活动,而并非是为了帮助他人,这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具有选择性。当面对一个志愿活动时,他们首先会根据自己的动机进行志愿选择,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志愿活动就积极参加;而对于作用不明显的活动就不参加,这种功利化的动机极大损害了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出于利己性动机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参加活动时,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再继续参加志愿服务。这种功利化的参与动机不仅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还导致了不良风气的传播,使得志愿服务丧失原本的意义。

2.3 志愿者队伍内部人际关系不协调

在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内部存在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现象。大学生角色转化的间断性加剧了队伍内部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性。大学生仍然处在人格塑造期与能力养成期,在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发展方面存在不足,部分大学生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难以“嵌入”社区的志愿活动,在活动中缺乏满足感与归属感。一方面,在当代社会,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剩,想问题、做事情习惯于以自我为核心,很少能够做到客观分析或换位思考,独立性足够而合作性匮乏,缺少大局意识与集体荣誉感。这就使得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内部很容易出现冲突与矛盾,造成队伍内人际关系紧张。另一方面,人际关系不协调与志愿者队伍组织的临时性、随机性有关。有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大多愿意参与时间跨度短的活动而非长时间参与。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多为短期临时性组织,这种临时性组织的人员分配具有随机性,志愿者组织内部人员之间互相不熟悉、不了解,缺少沟通交流,难以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感,团队缺乏凝聚力和默契,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3 大学生志愿者“有机嵌入”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相结合,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本文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这一问题探究上,提出“有机嵌入”这一概念。“有机嵌入”是指志愿者以和谐、高效、精准为导向的全过程参与社区治理。“有机嵌入”是传统参与基础上的一种升华,其核心是推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有机嵌入”社区治理,有利于志愿者全程参与其中,志愿服务活动实现高效化;有利于促进志愿者、社区管理者、社区居民三方主体统一和谐治理社区;有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推进社区良序治理。大学生志愿者“有机嵌入”社区治理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分别搭建信任生态、互动生态、能力生态网络,建立绿色、可持续的良性生态网络。

3.1 在宏观层面,政府加强制度建设,搭建信任生态网络

政府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制度建设是构建志愿者与其服务对象之间信任生态网络的技术基础。

制度建设为实现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约束、激励和协调规则。作为顶层设计者和制度供给者的政府,应强化制度实效。制度建设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更加弹性化,推动志愿服务过程灵活化,使志愿者有选择的空间,搭建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任生态网,从而实现大学生志愿者“有机嵌入”社区治理。政府部门应当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并实施有关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规章制度和章程,并规范其费用投入、队伍管理、奖惩方法以及保护措施等内容,通过以政府经济、立法、财政、税收等管理手段为主的间接方法,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完善志愿者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遭受意外或身体损害时所享有的正当权利,解决大学生长期从事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

3.2 在中观层面,高校和社区建立双向嵌入机制,搭建互动生态网络

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扮演着中枢性的关键角色。一方面,它需要传达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参与社区治理事务的管理制度和指导精神;另一方面,它需要与社区进行“亲密无间”地协调与配合,以实现大学生的智力资源在社区治理中的高效利用。高校与社区之间应构建系统而充分的互动生态网络,建立“高校—社区”的双向嵌入机制。社区志愿服务并非单纯的由学生进入社区开展活动,而是高校与社区之间有机联系的生动反映,是双方在各要素间的融合和协作。高校与社区形成良性互动,搭建互动生态网络,为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之间建造沟通的桥梁,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有机嵌入”社区治理的全过程中。高校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之间“交叉嵌入”,承接了相应的社会功能与服务项目。学校的志愿服务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管理中的具体服务项目、社区文化活动和邻里嵌入,以推动参与的主体和社区治理的居委会、其他社会组织有效互动,形成与社区、街道、当地政府之间的良好信任伙伴关系,从而增加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的程度、广度和效度,提高服务质量。

3.3 在微观层面,大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志愿服务能力,搭建能力生态网络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在志愿者的前期基本训练中只有简短的讲解,并没有较多的技巧与规范等注意事项的讲授和告知,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质量。只有对志愿服务的价值理念有理性认识,才能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积累大量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主体对象参与社区治理,应不断加强能力训练,搭建能力生态网络,从而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有机嵌入”社区治理。当代大学生应该从实际情况入手,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明确自己优缺点,就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强化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进一步累积志愿服务经验,开拓并创新服务方法,充实志愿服务内容。同时,结合被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切实增强大学生多方面的创新能力,提升服务的档次。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志愿者“有机嵌入”社区治理,对于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的资源优势,实现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路径的新开拓,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为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协同发展,需要政府、高校、社区、大学生等多方主体共同努力,搭建信任生态、互动生态、能力生态网络,建立绿色、可持续的良性生态网络。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社区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